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Posted 官场

篇首语: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连孔圣人也坦承“食、色,性也”,一句“吃了吗”更是人们见面时最温暖的问候,可见中国的“吃喝文化”是相当发达的。然而,倘若是普通老百姓讲究点生活饮食甚至出几个“美食家”,那也就罢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百姓常常食不裹腹,饥寒交迫,若遇上水旱肆虐的灾荒年景,被迫“易子而食”也并不罕见,根本无缘享受美食。那么,又是什么人狂喝豪饮、享用饕餮盛宴呢?答曰:“官人也。”

  的确,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在一茬又一茬官员身体力行的接力吃喝中,不断“发扬光大”,几乎成了风靡官府的“时尚”、不可阻遏的“潮流”。如果有心人对数千年中国官场吃喝掉的钱财统计一下,那肯定是个惊天动地的天文数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官吏们吃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旧制度下的官场就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

  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新王朝建立初期,最高统治者往往励精图治,力倡俭朴,带头节衣缩食,吃喝风处于“青萍之末”;到了王朝中期,由于天下承平日久,百姓休养生息,社会财富日积月累,出现所谓“盛世”,这时的统治者日益丧失了当初的进取精神,沉湎于声色犬马不可自拔,吃喝风遂如狂飙突起;至王朝末期,吃喝风迅速滋长,成了谁也管不了、堵不住的“心腹之患”,直至“抽心一烂”,土崩瓦解。由此可见,王朝中期是吃喝风盛行的关键时期,其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实在是兹事体大,最终关系到社稷安危。这一“规律”在清朝历史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清朝初期,满清统治者尚能保持戒惧之心,在顺治、康熙、雍正诸朝,官场吃喝风不算严重。然而,到了乾隆时期,在皇帝的鼓动下,吃喝风“劲吹”,至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吃喝风几乎到了疯狂的程度。嘉庆、道光年间,黄河年修费用有五六百万金,但真正用于河工者不到十分之一,剩下的全被官吏们“吃”掉了。河督请客,需用一篮子猪肉,却要宰杀50头猪,只选取最好的部分,其余的全部扔掉。吃一次驼峰,竟然要杀三四头骆驼,鹅掌和猴脑也非精华者不食,甚至一盘豆腐也要花费几百金。一顿宴席,吃上三昼夜司空见惯。当时的各厅道从元旦到除夕,除非大忌之日,每天都要听戏宴请。曾任西安粮道的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记载,每有官员路过西安,他都要一面张灯结彩,一面准备演戏和宴席。宴席分上席和中席,上席5桌,中席14桌。上席必备燕窝烧烤,中席必备鱼翅海参。演戏、宴请再加上送礼,每次花费总在200金以上,全年更是不少于5万两黄金。为此,他十分自责,称“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几于无日不花天酒地”“有识者耻之”。

  流行官场的吃喝风如鸦片一样摧残着清王朝健康的肌体,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其中极少数眼光敏锐者如曾国藩及其幕僚赵烈文已经预感到大厦将倾,其时已迫在眉睫。1867年,当清王朝因洋务运动似乎一切都欣欣向荣、呈现出“中兴”景象的时候,赵烈文目睹官府明火执仗、社会两极分化、百姓穷困潦倒、朝中大臣无能、外敌虎视眈眈的社会现实,断言大清王朝将在50年内灭亡。堪称大清朝中流砥柱、“中兴名臣”的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分析,也深感无力回天,只能闭上眼睛对抗日益迫近的暮日,惟“日夜望早死”。不幸的是,赵烈文一语成谶,44年后清王朝果然在一片吃喝风中吃尽了自己的气数。

  或曰:“吃吃喝喝,小事也,何以危言耸听,扯上邦国兴衰?”此言差矣!吃吃喝喝,固然是百姓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的小事,但官场的吃喝却会产生“蝴蝶效应”,不断扩展其消极影响:

  其一,吃吃喝喝会从星星点点的腐败现象发展成为社会的整体性腐败。当一个社会的肌体健康时,即使有局部溃烂,还可以通过自身强大的“免疫力”,将腐败现象逐渐消除,如雍正朝对康熙晚年官场腐败现象的整肃,即有效清除了侵入肌体的“吃喝病毒”,使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新。但当一个社会陷入整体性腐败时,虽华佗在世,也是药石难治了,清朝嘉庆以后的吃喝成风,即不可避免地成为帝国衰亡的原因之一。历史反复地告诉后人:当官场出现吃吃喝喝的苗头时,就要重拳出击,将吃吃喝喝的腐败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否则,等其恶性发展后再去收拾,就为时晚矣!

  其二,吃吃喝喝丧失民心,动摇国本。如果吃吃喝喝仅仅是消耗了一些社会财富,那还可以挽救,若吃吃喝喝发展到人神共怒、丧尽民心之时,那就无可救药了。民心是社会的温度计,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清朝中叶以后官场吃喝的无度挥霍,最终丧失了人心,而失人心者必然失天下,这是历史的无情铁律,武昌起义一声枪响,貌似强大的清朝“巨舟”终于在人民革命的洪流中瞬间倾覆。(文/彭安玉)


♦ 古代世界各国都怎么称呼中国?

♦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打拱跪拜有什么讲究

♦ 古代战争中的大战“三百回合”从何而来?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相关参考

皇后过生日,皇帝宴请百官,桌子上只有4道菜,大臣看后跪地求饶

唐朝诗人杜甫,曾写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反映了当时朝廷及地方官府腐败不堪的情况。在中国古代,不少皇帝都深知百姓疾苦,不仅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个人生活也比较节俭。然而,有些大臣为了彰显自己的

白居易极具哲理的一首诗,虽知名度不高,但用词考究,发人深省

诗人其实就是古代的文学家、思惟家,他们把蕴含着深挚的人生哲理依靠在诗句中。就好比杜甫说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出了世间贫富分化的严重,以及这背后隐藏的危机。再好比杨万里写道:“正入万山圈子里

白居易极具哲理的一首诗,虽知名度不高,但用词考究,发人深省

诗人其实就是古代的文学家、思惟家,他们把蕴含着深挚的人生哲理依靠在诗句中。就好比杜甫说过:“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道出了世间贫富分化的严重,以及这背后隐藏的危机。再好比杨万里写道:“正入万山圈子里

太监吓得腿发抖,宫女恨不得逃出皇宫

作为晚清实际权力最高掌握人,慈禧的一生可谓是穷奢极欲,宫墙内每天灯红酒绿,奢华至极,宫墙外,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但是,闭关锁国,不思进取,自诩为天朝大国的慈禧,却浑然看不

慈禧死前留下3道遗嘱,简直是自我打脸,让人看后唾弃不已

说到晚清百年,慈禧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其穷奢极欲,享尽荣华,却不顾宫墙外的百姓,饿殍遍地,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内忧外患之下,慈禧仍然不忘大肆挥霍享乐,竟挪用北洋舰队用

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

中国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连孔圣人也坦承“食、色,性也”,一句“吃了吗”更是人们见面时最温暖的问候,可见中国的“吃喝文化”是相当发达的。然而,倘若是普通老百姓讲究点生活饮食甚至出几个“美食家

古代官场“拜门”陋习

“拜门”是中国古代官场上的陋习,其实质是一种依仗权势而互相拉拢、利用的手段,以达到互惠互利的双赢目的。  拜门只是建立一种名义上的师生关系,门生并不计较被拜为老师的辈分、年龄、人品、学识,只要有权有势

清代最後一位鐵帽子王,靠拉黃包車謀求生計,最後還被餓死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無論哪個朝代都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清朝這樣的情況更是明顯。清朝有許多皇親國戚是可以不用立下軍功,也不用費心謀劃職務,每年靠著朝廷優厚的俸祿就可以優渥度日。相比起在外艱難謀生的

官场情妇必须遵守的规则 细说古代潜规则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在古代的男权社会,官场也依然少不了女人的身影。古代官员们家中除了三妻四妾,他们的生活里还少不了情妇的身影。只是,在古代做“情妇有风险,入行须谨慎”,因为在当时社会做一名成功的情妇似

"路有冻死骨"是哪首诗里的诗句

"路有冻死骨"是哪首诗里的诗句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出自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