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还爆发一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很少人知道
Posted 伪军
篇首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还爆发一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很少人知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还爆发一次战斗,歼敌5000余人,很少人知道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有两个日子值得我们纪念的,第一个便是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裕仁天皇宣告无条件投降;第二个日子就是同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签订投降书。这两个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中国人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全面胜利。
当然除此之外,近代历史上,还有很多的屈辱事件的发生日期值得我们铭记。虽然1945年8月15日,日本方面宣告投降了,那时候中国军队忙着接收受降的日军,以便尽早恢复人们生活生产,但是却有一个地方的日军,拒不接受投降,还和中国打了一仗。
高邮战役,被学界认为是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的最后一场战役。当日本天皇投降诏令到达江苏高邮时,高邮的日军却拒不投降。他们在这里习惯了作威作福,突然让他们放下武器,占领高邮的日军觉得内心很是不服气。
当时,盘踞在高邮的日伪军,自恃兵多城固,妄图与新四军对抗。眼看高邮地区的日伪军甚是猖狂,12月,新四军决定发起高邮战役。当时,以第8纵队攻击高邮城,以第7纵队攻击高邮以南邵伯,加上当时的一些地方武装。
而高邮城内有日军独立混成第96旅2个营和伪军第42师7个团防守,加上随时可能得到扬州国民党军的配合。于是在12月19日晚上,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于20日攻占邵伯,歼敌近千人,切断了日伪军南逃退路,并沿邵伯、丁沟之线构成对扬州、泰州国民党军的防御。
21日,第8纵队在扫除高邮外围据点后,直逼城下,一面作攻城准备,一面对守军开展政治攻势。经过7个小时的激战,把高邮城内的伪军消灭殆尽。
等到26日清晨,新四军攻进了日军旅司令部,迫使驻守日军投降。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1100余人、伪军4000余人,缴获各种炮80余门、枪6000余支,拔除了残存在华中解放区内的日伪军据点。
由此,高邮战役正式结束,这也是中国取得全面抗战胜利后,对拒不投降的日伪军发动的最后一次战役。
虽然高邮战役不太为人所知,但是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段历史。自古中以来,中国人不愿意以怨报怨,但是也绝不会畏惧,而面对高邮拒不投降嚣张的日伪军,中国军人决不妥协,一定会继续抗争到底,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关参考
1853年「”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这也激励了日本变法图存、学习西方的高潮,日本派100多名官员到西方学习,促成了「”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船坚炮利的日本战胜了
日本投降资料图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阮武昌、龚丹韵、曲佳琦,原题:日本投降后,战斗其实并未结束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开始,到1945年年底,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忙于接受驻华中地区日伪军的投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两日后,命令全世界日军放下武器,向同盟国投降,这意味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结束。然而,其实在日本宣布投降后,有一支日军却拒绝向中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
中日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双方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存在严重分歧,导致战败者总有战胜的心理而战胜者总有战败的心理。中国的政权更替,使得日本当年对中国的投降书长期不能公之于众。中国的忍让和无奈,助长了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最荒凉的沙漠,无授权禁转!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曾经发生过一次差点引发战争的“长崎事件”。事件发生的时间是公元1886年的8月15日(8月15日也是几十年后日本投
导读:李玉琴的回忆录中写道:吉冈通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溥仪立即双膝跪下,向东叩首,还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子。溥仪自述原来还有一场戏要演在爱新觉罗·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他是这样记录宣读退位诏书时
1.回顾历史、立足当下,谈谈你对未来中日关系将走向何方的看法中日彼此都是历史悠久的邻邦,自秦汉朝以来经济文化交流甚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近代以来中日多次爆发战争,特别是1931
1949年7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克服重重困难,向西北进军,追歼国军胡宗南集团和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等地方武装。其中一野第19兵团由司令员杨得志指挥,沿右翼直插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