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剪辫史
Posted 辫子
篇首语:如果,不能运气爆棚。那就,努力实力过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末剪辫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末剪辫史
原标题:时光轮回一百年:清末剪辫史
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下达剃发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犹父也,父子一体,岂容违异,自今以后,京师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后,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吾国之民,迟疑者,为逆命之寇”。
到了1840年的时候,人们对Q字发型经历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后麻木,最后不再将其视作蛮夷之俗,而将其看作天朝大国之俗的过程。林则徐在澳门看到洋人的装束打扮时曾鄙夷地说道:“真夷俗也”。而反观西方人在看待当时的中国人Q字发型时,亦是充满费解与鄙夷。英国人伶俐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许多年里,全欧洲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毁行的脚,长期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直到今天,辫子仍然是国外漫画家丑化中国人形象的素材之一。
最早提出革除辫子的是太平天国,与满清入关相似,太平天国将剪辫视作是否归从其的政治态度,施行了严厉的剪辫留发运动,其推行过程可以说是留辫不留头,留头不留辫。
鸦片战争之后,大批中国人或自愿,或被拐卖到南洋及其它地方做苦工,一些出洋的天朝上国臣民终于发现辫子的不便,但由于害怕清政府对其归国设置障碍,剪辫易服仍属个案,直到1898年,才有新加坡华人在报上公开提议剪辫,此举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极大震动和争议,赞成者指出辫子的种种不便及不雅之处,反对者则对此忧心忡忡,担心剪辫后会被清政府视作异类,对其归国及与清政府驻外机构打交道设置障碍,此次辩论以反对者的胜利结束,直到两年后,即1900年,新加坡华人才开始成批剪辫。此间,孙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会组织于1895年开始剪辫。
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是康有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未被光绪接受。
1900年的庚子国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后清政府威信扫地,对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势力开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东北等地,清政府已经不能有效行使主权。在此国家民族危亡关头,一些海外留学生在同盟会等组织的鼓动之下开始剪辫,与清政府决裂,而国内的《湖北学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
1903年以后,随着留学生的归国,在满清中央政府控制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学生开始剪辫,清政府建立新军后,为了便于戴军帽,部分士兵也剪去辫子,为此清政府于1907年5月6日下达命令,严禁学生军人剪辫,一经查出,分别惩处,但此时由于满清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经今非昔比,此令并未在各地得到严格执行,清政府无奈,对此只有采取默认态度。
1910年,在第一届资政院会议上,有议员提出剪辫易服议案,遭致部分满洲贵族的激烈反对,有贵族言:“发辫亡,中国虽不亡,大清国亡。”,但此时剪辫已是大势所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开始实行强制剪辫法令,孙中山下剪辫令云: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
然此时Q字发型已深入民心,各地抵制剪辫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在上海这样这样最开化的城市,依然是“沪上光复已两月有余,辫子仍未除净,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怀犹豫,踌躇不剪者,是满贼之丑俗犹存,民国之声威有损”,在偏僻地方,抵制事件更是多见。在此局面下,一些激进学生和军人走上街头,强行剪去行人发辫,多有争斗流血事件发生,各地也先后出台了各种剪辫法令。从此之后,多数民众已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时,北京城内百姓纷纷四处寻觅假辫是一个有趣插曲。
1928年5月,南京国民政府下达的《禁蓄发辫条例》是最后一个政府禁辫条例。
张勋是去辫史上不能不提的一个人物,张勋其人视辫如命,其部驻徐州时,有士兵外出时遭人戏弄,辫子被剪去,张勋得知后,大怒,将这几个士兵斩首。1913年,段琪瑞派人劝辫帅及其部下剪去辫子,张勋怒辫冲冠言:“头可断,发辫决不可剪!”,来人惊惧仓惶而逃。复辟失败后,辫帅逃到荷兰大使馆,为了便于逃跑,在荷兰大使的建议下终于剪去辫子,剪辫之时,张勋对其妾言:“我过去不剪,是不忘故主,不降民国的表示,今天要剪,是要去入外国籍了”。
相关参考
从城隍庙方向传来火光和喊杀声,王霞亭耳闻目睹,心中慌张。此时朋友于芳顺跳过院墙,急切地告诉他:「”快快躲藏!”他不敢迟疑,立即藏在院内一个严密的坑洞内。不多时,一伙手持长枪、大刀的搜查者闯入院子,个个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素来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风骨而闻名,也被很多网友列为最不该灭的朝代之一。明朝之灭有很多原因,如长年的天灾,国家的腐朽亏空,农民军在内部带来的冲击,以及最
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剪辫者。据说,第一个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中国大江南北,无数汉人听说之后,无不欢呼雀跃。而有志青年则是纷纷拿剪子剪下了头上的大辫子,也就是所谓的「”剪辫明志”,因为清朝曾经下令「”剃发易服”,女真人在入关之后建立
1.(14.(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2题)(9分)【答案】(1)政治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2)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传播并深入人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社会习俗的
此套清末影像集《拉里贝的中国影像记录》大致拍摄于1900年到1910年之间。它的拍摄和收集者是当时北京法国公使馆的FirminLaribe(菲尔曼·拉里贝)。照片记录了清末中国的各种人物、家具、服饰、
清末四公子是指晚清朝廷大官之子,朝廷重要官员后代:谭嗣同、陈三立、吴保初、丁惠康,合称“清末四公子”。为“清末四公子”最常见的人选(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近代诗人小传稿》、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
清末女性旗服,罕見的清末民初的社會團體旗幟等文物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發霉、褪色、變皺,是怎樣的修復才能讓這些文物舊貌換新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珍藏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女性裝束和社會
清末女性旗服,罕見的清末民初的社會團體旗幟等文物在長達幾十年的傳承過程中均發生不同程度的破損、發霉、褪色、變皺,是怎樣的修復才能讓這些文物舊貌換新顏?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珍藏了一批清末民初的女性裝束和社會
一本清末外銷畫《OldstylemedicineinPeking》(醫士及各種藥攤),此畫冊共十二幀,其內容描繪的是清末京城醫藥行業人物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