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倒的中国老人为什么要讹救他的人
Posted 道德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摔倒的中国老人为什么要讹救他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摔倒的中国老人为什么要讹救他的人
来源:白岩松新书《白说》,原为白岩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京师公益讲堂上的演讲。
中国人DNA里的“二元对立逻辑”
中国人从小就习惯给人贴上“好人”和“坏人”的标签,我们这一代可能感触更深。小时候看电影不多,一看电影便要问爸爸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后来发现我们这代人最幸福,因为好人坏人一看就知道。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电影,主人公一定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反面角色则是胡汉三、南霸天、黄世仁那样,从长相上就能看得出来。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传统延续下来,并不仅仅因为这方面的文化基础是如此浅薄,更主要是在于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革命”的背景下。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是你死我活的问题,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不是朋友就是敌人,几乎没有中间地带。这种“革命基因”慢慢渗透到我们看待人性和世界的DNA里,形成了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法则。
非常遗憾的是,如今很多年轻人依然带有“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逻辑观。可事实上,人性是极其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好”也没有纯粹的“坏”。每个人心中都并存着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制度和人激活了你的哪一面。有事一个人是大家公认的“好人”,但或许在其他情况下,人性中的“坏”也会释放出来。
遗留在中国人DNA中的二元对立逻辑,让我们对很多事物的判断都是危险的。打破这种简单对立的思维,是一个真正的基础,全社会都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前行。
教育很重要,教育不是让人性“变好”,而是约束人性中的负面欲望、扬善弃恶;法律也很重要,法律不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是最低的道德底线,它不能让你变成好人,但是它要求你杜绝坏的行为—抢劫、偷东西、杀人是不行的;此外还有环境,如果一个社会环境充满善意和安宁,人们和谐相处,人性中的善就会更多地被激活。
我们倡导道德、公益和爱,期待更多的响应,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满世界去寻找“好人”,而是要思考:如何用好的教育、好的法律、好的制度、好的环境等,把人们心中原本就存在的善意激发出来。
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
从当年的“小悦悦”事件到宝马车碾童事件,再到如今一起又一起摔倒老人讹诈搀扶者的案例,让大家都很难过,觉得中国人的道德底线一塌糊涂。可是,问题仅仅在于“道德”吗?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道德是从哪儿来的?
如果“小悦悦事件”发生在国外,第一会受谴责的是孩子的父母,第二才是司机与围观者。我们可以说,小悦悦的父母非常值得同情,他们在城市里打工不容易。但情感是一回事,法律是另一回事。站在严肃的法制角度看问题,是不关注这些点的。作为两岁多孩子的监护人,小悦悦父母的监管缺失,是这起悲剧的真正关键点。
《人民日报》有一位知名记者,讲过一个经典案例。她妹妹在美国生活,有一次孩子回中国,住在她家。一天晚上,她临时有事出门,时间不长,就把妹妹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正好这时候妹妹从美国打电话过来,跟孩子聊天,问他“你大姨呢”,孩子说“不在家”。妹妹一听急了,“就你一个人在家吗?”孩子说:“对,就我一个人。”姐姐回来以后,妹妹对她勃然大怒,说:“姐姐你这是违法行为!”因为在美国,把未成年儿童单独留在家里就是严重的违法。
说到这儿,如果大家不解,还可以换一个思路。
老人摔倒被扶,为什么一瞬间反而要抓住对方说:“你撞了我!”因为这个老人是“坏人”吗?
倒退二十年,如果大街上两辆汽车追尾,司机肯定下车就打。为什么呢?不打不行!谁打输了谁赔钱。可是现在,谁还会为了追尾大打出手?经常是把车靠边一停,互相递根烟,把保险号一抄就完了。
对比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中国人很讲礼节,道德水准提升了。可是,为什么中国人撞车后的道德水准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有“交通强制险”的介入。所有汽车必须买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不必再用暴力的手段争取权益,于是在这个问题上,人性里“善”的一面流露出来。
摔倒的老人为什么讹诈救他的人?因为大部分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他摔倒在地不能动弹的时候,最大的痛苦还不是来自肉体——中国的父母心疼孩子啊,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孩子要给自己掏钱治伤,少则几千多则上万,他扛不住。在这之前,他可能行了一辈子的善,但是这一瞬间都不存在了,他像抓救命稻草一样抓住了扶他起来的人。如果中国的老人都有医疗、养老保险,还会发生这么多起讹诈事件吗?
因此,涉及道德的问题,不应追问人们“有没有道德”,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的社会环境、相关的法律制度,是否进步到了让人们“可以展现道德”的时候。中国人不缺德,缺的就是让“德”展现出来的制度保障与大环境。我认为,此时此刻的中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所有糟糕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强迫我们去设法提高基础保障和社会综合配套设施。
我从来不愿听到人们站在道德的立场上谈论道德。那没有意义。
中国有句古话“贫贱夫妻百事哀”。古人为什么总结出这句话呢?因为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不管你爱得多么惊心动魄,如果生活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没地方住、没食物吃,矛盾就会逐渐地从小到中,从中到大,最终毁掉爱情。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道德也是同理。
基于刚才谈到的“人性”和“道德”因素,此刻要想快速推动社会进步,谁又有权去抱怨别人呢?当下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所有人都在抱怨。领导在抱怨,群众也在抱怨,富人在抱怨,穷人也在抱怨唯独没有人抱怨并改变自己,这是中国此时此刻最大的问题。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中国人有两张道德面孔,一张面对熟人,一张面对陌生人。这两张面孔反差巨大,我们自己,就仿佛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族群。
面对熟人时,我们大多有礼貌,懂得谦让,不仅不自私,反而很无私,朋友为抢着买单能打起来。面对熟人时,我们善解人意,尊老爱幼,言语温和,愿意忍让,甚至牺牲小我。
如果从对待熟人的这张道德面孔来看,中国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有道德感的民族。可惜,在面对陌生人时,我们的道德面孔是另外一张。我们开始变得自私,爱占各种便宜,排队加塞,开车乱并线,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情绪急躁,永远显得不耐烦。那个面对熟人朋友时可爱的中国人哪里去了?
这两张面孔清晰地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城市中的高层建筑数量世界第一,仿佛已很现代化的样子,但实质上,我们才刚刚从小村庄走出不久。
长期的农耕文明下,中国人的生活半径很小,一亩三分地儿,乡里乡亲,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一生大多生活在熟人社会中。于是,让熟人朋友认可自己,是必须的生存之道。但是,封闭的生活方式终于被慢慢改变,我们一步一步走出土地走出乡村走到陌生人中间,熟人的面孔变少了,约束也仿佛没了。
记得有一天在飞机上,两个朋友聊天,其中一个谈到刚才自己登机时的不文明行为,面无愧色地说:怕啥,又没人认识咱!
等我们学会把陌生人也当熟人看待时,才算真正走进现代社会中。而这,又需要多长时间?
相关参考
...地里农忙的时候,好奇这个事物,所以捉来玩,被身边的老人看见了,所以
...地里农忙的时候,好奇这个事物,所以捉来玩,被身边的老人看见了,所以
核心提示:记者曾多次拜访方老,聆听老人家讲述长征途中李先念一声断喝“疯啦!”救了他一命;上个世纪30年代陈云训斥他,要求他学飞行;新中国成立之初,刘亚楼教他当航校校长;朱德对他任师长的空四师作战斗动员
在曹洪被马超战败,丢失潼关之后,曹操率领后续部队赶至潼关关前。在曹操与马超的首次交锋中,曹军溃败。马超统领庞德、马岱等,直入曹军,要亲自捉拿曹操。马超的凌厉攻势,迫使曹操割须弃袍,狼狈而逃。在危急之时
雅科夫的母亲,是斯大林的第一任妻子,与斯大林结婚第二年就死了。而雅科夫,与父亲斯大林的首次见面,就是在母亲的葬礼之上,此时,雅科夫还是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而后整整十三年,斯大林在坐牢、流放,然后就是革命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27岁之前「”躬耕”于南阳,27岁之后出山辅佐刘备,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超级谋略,以「”南征孙吴、北伐曹魏”为战略思想,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帮忙一穷二白的刘备占领川蜀
▲毛泽东和许世友(左)父亲亲口跟我说过,毛主席两次救了他的命。1937年3月,中央决定批判张国焘的错误路线,部分红四方面军的同志受到牵连,他们被审查,被批判,被关押,甚至可能会被处决。当时,个别人想借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彭宇案真相大揭秘十年过去真相终于清白”的详细内容!彭宇案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是案子的主题还是一直都符合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其实彭宇案的主要话题就是路上的摔倒老人究竟
家天下的世袭罔替制度从夏朝开始在中国传了几千年,要么父死子继,要么兄终弟及。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不适合当皇帝的人也「”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从远了数有汉废帝刘贺,也就是前两年挖出来的海昏侯。一共当了27天皇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花甲之年是多少岁,60岁的老人被称为花甲老人”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在古代时候的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那花甲之年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