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

Posted 唐朝 名臣 李光弼

篇首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

2、赫赫战功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大唐名臣李光弼

穷奢极欲难掩赫赫战功 中兴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

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兵马使,兼赤水军使。王忠嗣器重李光弼,说:“李光弼将来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职。”李光弼战功卓著,有“名将”之称。天宝八载(749),担任河西节度副使——边境大军区副司令员,封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被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府副大都护。天宝十三载(754),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欢李光弼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李光弼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听说这件事,上奏朝廷,李光弼被召回长安。安禄山谋反,注意扶植个人势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知道李光弼有将才,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为左司马。安禄山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但不久便后悔了,安禄山为失去李光弼感到忧虑,常常忧形于色。后来,时间久了,安禄山安慰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挡李光弼,心理上才找到一点儿平衡。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光弼与史思明的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各有长短,谋略相当。

一、东出井陉关,收复常山郡

安史之乱发生,封常清、高仙芝先后战败,被斩于潼关。朝廷又以哥舒翰统兵东征。不久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河东、河北方面迫切需要一名良将领兵,郭子仪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天宝十五载(756)正月,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云中郡太守、河东节度副使。因为河东节度使乃亲王遥领,所以节度副使就是实际上的河东大军区实际长官。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朔方军五千人与郭子仪会师,东出井陉关,收复军事要地常山郡,切断了占领洛阳的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交通。安禄山急令史思明夺回常山。当史思明率数万兵马来救常山时,被李光弼击败,李光弼率军乘胜收复藁城等十多个县,南攻赵郡。朝廷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三月八日,李光弼又率军攻克赵郡。从安禄山之乱发生,官军与叛军反复争夺常山郡,这一带不断成为激烈的战场,死人无数,遍布战死、饿死者的尸体。李光弼祭奠那些阵亡的将士和饿死的百姓,把被敌人关押的人放出去,发誓平息叛乱,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六月,又与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人在常山郡嘉山大战,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的猛将,被李光弼打得大败,史思明露顶赤脚而逃。这一仗杀敌上万人,俘虏四千。河北十多个郡归顺朝廷。

二、太原保卫战显威名

李光弼本想进兵叛军的巢穴范阳,因潼关失守,朝廷召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撤出,赴肃宗行在凤翔。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此时河东兵力单薄,朝廷担心叛军进兵河东,命李光弼率兵增援太原。李光弼率景城、河间两郡的军队五千人赴太原。

起初,河东节度使王承业不作军事防御和进攻的准备,政事也出现不少纰漏。朝廷派侍御史崔众到太原,收回王承业的兵权,不久又派中使至太原,把王承业处死。崔众看不起王承业,并侮辱其人格,李光弼一向看不惯,为王承业抱不平。现在,朝廷下敕崔众,请他把兵权交李光弼,崔众见到李光弼,礼数不周,又没有按时交出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擒崔众,要处死他。朝廷派来的中使赶到,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中使怀揣着朝廷的敕书,问崔众在哪,李光弼回答说:“崔众有罪,已经抓起来了!”中使把朝廷敕令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现在只是杀一个侍御史;你如果宣布朝廷的任命,那我就杀御史中丞;朝廷如果任命崔众为宰相,那我今天就杀宰相。”中使害怕了,怀揣着敕书又回了长安。第二天,把崔众斩首示众,三军震慑。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率兵十多万来攻太原,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猛将。李光弼手下精兵尽赴朔方,只有不满一万人的乌合之众。李光弼指挥了著名的太原保卫战,他以奇用兵,以少胜多,大破敌军,杀敌七万多人。在五十多天中,李光弼亲临前线,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敌人退兵后三天,才回到家里看望家人。朝廷任命他为守司空,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太原保卫战,让史思明领教了李光弼的厉害,对李光弼善于守城的本事铭心刻骨。乾元元年(758),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到长安朝见肃宗,肃宗命四品以上的朝廷官员都出城迎接,荣耀无比。在长安,升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三、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乾元元年(758),肃宗令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20万唐军讨伐逃往黄河之北卫州(今河南卫辉)一带的叛军首领安庆绪,叛军大败,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郭子仪率军进至相州西南的愁思冈,安庆绪将主力投入决战,又被唐军击败。安庆绪一边龟缩相州城,一边派部将薛嵩带重金向驻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的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派部将李归仁率军一万多人进驻滏阳待命。唐军包围相州城,北引安阳河水灌城。平地水深数尺,叛军只能在房屋和树木上起居。城中粮尽"易口而食,米斗钱七万余,一鼠钱数千"。叛军掏土墙上的碎麦秸,洗马粪中的草屑喂牲口,但仍不投降。形势危急。安庆绪再次向史思明求救,又派部将安太清将伪帝玉玺送给思明,并致书愿让出帝位。史思明大喜,统八万大军救相州,与唐军相遇于相州城北。

朝廷怕郭子仪、李光弼功高震主,拥兵自重,便不立主帅,而任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监军。李光弼等数名唐将率先头部队与叛军接战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扬石,遮天蔽日,树连根拔起,白昼如同黑夜,对面不分物色。唐军溃乱,向南逃奔。与郭子仪的后继唐军自相践踏,辎械满野,尸横遍地。叛军转危为安。相州兵溃,各节度使引军而退,溃逃路上剽掠百姓,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的军队没有溃散,整军而还。朝廷把郭子仪召回长安,任命李光弼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元帅。乾元二年(759)七月,根据李光弼的请求,朝廷任命赵王李係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太尉、副元帅,因为元帅是亲王遥领,李光弼是实际上的全军最高指挥。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率兵出范阳南下,攻克汴州,而后向西进军。李光弼观贼势不可挡,弃洛阳而退守河阳,史思明得洛阳空城,因而不能住,驻扎白马寺附近,南边控制不过百里。

四、宦官掣肘,邙山之战失利

因为李光弼驻守河阳,敌人不敢西向进攻长安。十月,敌人进攻河阳,李光弼大破敌军,杀敌五千多人,俘虏五百余人,敌人大半淹死在黄河里。经河阳苦战,敌人败走。李光弼进军怀州。史思明派来救兵,李光弼迎击于黄河边,又大败史思明的援军。敌将安太清固守怀州,李光弼攻打一个多月没有攻下。李光弼命仆固怀恩、郝玉从地道入城,得到敌人的号令,登上陴城高呼,城外的官军奋勇登城,于是攻克怀州,活捉敌将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押送到长安。朝廷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累加实封至一千五百户。

观军容使鱼朝恩一再向朝廷上言,说消灭敌人的时机已经来临,朝廷催促李光弼尽快收复东都。李光弼一再上表,说:“敌人尚有实力,请等待时机出兵,不可轻举妄动。”仆固怀恩想败坏李光弼的战功,附和鱼朝恩,也说与敌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因此朝廷一再派来中使促战,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好进军,在北邙山下布阵。叛军擅长野战,出城对阵,官军不如叛军。敌人集中全部精锐的兵力接战,官军大败,军资器械全部被敌人缴获,这时李抱玉也丢掉了河阳,李光弼渡过黄河保守闻喜县。朝廷认为战败是由于李光弼与仆固怀恩意见不一致造成的,下诏征李光弼入朝,仍对李光弼进行表彰。

五、出镇临淮,令名不全

李光弼到长安,上表请朝廷处罪,肃宗下诏免罪。李光弼又恳切地辞掉太尉之职,朝廷虽然听从了他的意见,但又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等职务。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太尉之职,让他担任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出镇临淮。史朝义乘邙山之胜,进犯申州、光州等十三州,并亲自率精锐骑兵包围宋州。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李光弼手下将士都感到畏惧,请李光弼放弃河南各地,南保扬州。李光弼没有听从这种建议,他直接赶到徐州督战,派田神功击败敌人,史朝义退走。渐东发生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很大。此时浙东百姓不堪忍受沉重的赋敛剥削,纷纷加入起义的队伍。李光弼将赴临淮,路上患病,让人抬着赴镇。监军使认为江淮地区正因袁晁起义而局势不稳,李光弼兵力很少,劝他进驻润州以避开袁晁的兵锋。李光弼说:“朝廷把国家安危寄托给我,我不能畏敌不前。现在敌人虽然很强盛,但不知道我兵力多少,如果出其不意,敌人会不战自溃。”于是直接赶到泗州前线,李光弼分兵讨击袁晁各地兵马,各个击破,使江南安定下来。

田神功平刘展之乱后,逗留扬州,留恋当地风物,安于扬州生活,没有及时返回河南;尚衡和殷仲卿在兖州、郓州互相残杀;来瑱在襄阳不听调遣,这是当时朝廷最忧虑的几件事。及至李光弼带少量人马赶到徐州,田神功急忙引兵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和来瑱都对李光弼心存畏惧,先后到长安朝见皇上。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王,朝廷赐铁券,把他的肖像画在凌烟阁上,作为中兴名臣加以表彰。

李光弼在徐州,只是用兵打仗的事亲自裁决,其余事务全都交判官张傪处理,张傪处理官府事务非常干练,众多事务到他手里都像流水一样,区划分明,井井有条。各位将领有事汇报,李光弼大多让他们先与张傪商议。诸将像敬重李光弼一样敬重张傪,奉张傪之命行事一如服从李光弼的命令。徐州军中纪律严明,政务整然,东部地区迅速安定下来。田神功从一名裨将升任节度使,他辟请先前的节度使府中的僚佐在幕府里,例如判官刘位等人,都是颇有名望的人。田神功像接受那些武将们的拜礼一样,接受这些文职僚佐的拜礼。及至在徐州看到李光弼与判官张傪平礼交拜,很不明白。回来问刘位等人:“我看到李太尉跟张傪平礼交拜,这是什么礼数啊?”大家告诉他:“判官是幕宾,是节帅的僚友,节帅不应该接受他们的拜礼。” 田神功非常吃惊,作为道歉,他把刘位等人拜了一遍,说:“我行伍出身,不知礼仪,各位为什么不早说,使我犯下这样严重的过错!真是得罪诸位了。”从李光弼身上,人们看到,即便是那些武夫悍将,也可用礼仪加以感化,重要的是居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则,守礼重法。

代宗广德初年(763),吐蕃入寇长安近郊,代宗诏令天下各地兵马入援京师。由于与程元振有矛盾,李光弼害怕入京遭致陷害,所以拖延日期,没有奉命。十月,吐蕃的军队进犯长安,代宗驾幸陕州。朝廷把抗击吐蕃的希望寄托于李光弼的入援,担心因此造成误会和嫌隙,因此多次下诏问候李光弼的母亲,但李光弼对朝廷的险恶心存畏惧,始终没有奉命进兵,使朝廷很感失望。吐蕃退兵以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考察李光弼对朝廷的态度。李光弼知道朝廷的用意是夺其兵权,又担心一旦失去兵权,更成为程元振的俎上肉,始终借故推托,说他一直等待朝廷的敕命,但敕命久久未到,没有至东都赴任。他自己却到了徐州,想得到江淮的租赋供给自己的部队。代宗回到长安,一方面派中使到徐州慰问李光弼,传达朝廷对李光弼及其将士的关心。一方面设计把李光弼的母亲控制起来,当时李光弼的母亲在河中郡,朝廷命郭子仪把他的母亲秘密接到长安,作为控制李光弼的手段。李光弼的弟弟李光进本是禁卫军将领,和李辅国一起掌握禁军,朝廷一直把他看成心腹膀臂。现在朝廷把李光进调任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封为凉国公,担任渭北节度使,解除了他禁卫军的兵权。但依然对他很器重,给他优厚的待遇。

六、悽凉的最后时日

李光弼害怕权阉的陷害,不敢入朝,令朝廷深感失望。当李光弼与朝廷发生矛盾后,田神功那些将军们都不再服从他的命令,李光弼感到惭愧和耻辱,因此得病,他写下一封遗表,派衙将孙珍送到朝廷,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广德二年(764)七月,李光弼死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代宗听说李光弼去世,三日没有上朝,赠李光弼太保,谥号为武穆。当李光弼病重时,将吏们问他死后的安排,李光弼最感到内疚的是生前没有对母亲尽到孝心,他说:“我常年在军中,一直忙于打仗,没有能够孝养母亲,成了一个不孝之子,还有什么要说的呢!”他让手下人拿出自己封存的三千匹绢布、三千贯文钱,分给将士们。他的部下把他的灵柩护送到长安,代宗派宦官鱼朝恩到他的府上吊唁,慰问他的老母;又命第五琦负责他的丧事。这年十一月葬于三原,诏令宰相百官为他送葬,一直送到延秋门外。

在用兵方面,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郭子仪以宽厚得人心,这方面李光弼不如他;但李光弼治军严肃,敌我双方的将领们都畏服他的威名,每当申明号令时,将领们不敢仰面看他,因此能做到令行禁止,这一点郭子仪不如他。史书上把李光弼与古代的名将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相比,认为李光弼“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就是说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这四位有名的将军有时还比不上李光弼。人们对他的结局也深表惋惜,认为“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君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难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赫赫战功以骁勇果敢而著名 大唐名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将军气度,被提拔为左卫郎。天宝初年,升至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府都虞侯、朔方军都虞侯。

天宝五载(746),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任命他为兵马使,兼赤水军使。王忠嗣器重李光弼,说:“李光弼将来一定能接替我的官职。”李光弼战功卓著,有“名将”之称。天宝八载(749),担任河西节度副使——边境大军区副司令员,封蓟郡公。天宝十一载(752),被朝廷任命为单于大都护府副大都护。

天宝十三载(754),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上奏朝廷,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安思顺喜欢李光弼的才能,想把女儿嫁给他,李光弼托病辞官。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听说这件事,上奏朝廷,李光弼被召回长安。安禄山谋反,注意扶植个人势力。他手下高邈最有谋略,知道李光弼有将才,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命李光弼为左司马。安禄山没有采纳高邈的建议,但不久便后悔了,安禄山为失去李光弼感到忧虑,常常忧形于色。后来,时间久了,安禄山安慰自己,虽然没有得到李光弼,史思明也足以抵挡李光弼,心理上才找到一点儿平衡。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光弼与史思明的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各有长短,谋略相当。

一、东出井陉关,收复常山郡

安史之乱发生,封常清、高仙芝先后战败,被斩于潼关。朝廷又以哥舒翰统兵东征。不久朝廷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收兵河西。河东、河北方面迫切需要一名良将领兵,郭子仪向玄宗推荐了李光弼。

天宝十五载(756)正月,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云中郡太守、河东节度副使。因为河东节度使乃亲王遥领,所以节度副使就是实际上的河东大军区实际长官。二月,转魏郡太守、河北道采访使,率朔方军五千人与郭子仪会师,东出井陉关,收复军事要地常山郡,切断了占领洛阳的安禄山与范阳老巢的交通。安禄山急令史思明夺回常山。当史思明率数万兵马来救常山时,被李光弼击败,李光弼率军乘胜收复藁城等十多个县,南攻赵郡。朝廷任命李光弼为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三月八日,李光弼又率军攻克赵郡。从安禄山之乱发生,官军与叛军反复争夺常山郡,这一带不断成为激烈的战场,死人无数,遍布战死、饿死者的尸体。李光弼祭奠那些阵亡的将士和饿死的百姓,把被敌人关押的人放出去,发誓平息叛乱,实现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六月,又与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等人在常山郡嘉山大战,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的猛将,被李光弼打得大败,史思明露顶赤脚而逃。这一仗杀敌上万人,俘虏四千。河北十多个郡归顺朝廷。

二、太原保卫战显威名

李光弼本想进兵叛军的巢穴范阳,因潼关失守,朝廷召郭子仪、李光弼从河北撤出,赴肃宗行在凤翔。朝廷任命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此时河东兵力单薄,朝廷担心叛军进兵河东,命李光弼率兵增援太原。李光弼率景城、河间两郡的军队五千人赴太原。

起初,河东节度使王承业不作军事防御和进攻的准备,政事也出现不少纰漏。朝廷派侍御史崔众到太原,收回王承业的兵权,不久又派中使至太原,把王承业处死。崔众看不起王承业,并侮辱其人格,李光弼一向看不惯,为王承业抱不平。现在,朝廷下敕崔众,请他把兵权交李光弼,崔众见到李光弼,礼数不周,又没有按时交出兵权,李光弼大怒,收擒崔众,要处死他。朝廷派来的中使赶到,要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中使怀揣着朝廷的敕书,问崔众在哪,李光弼回答说:“崔众有罪,已经抓起来了!”中使把朝廷敕令拿给李光弼看,李光弼说:“现在只是杀一个侍御史;你如果宣布朝廷的任命,那我就杀御史中丞;朝廷如果任命崔众为宰相,那我今天就杀宰相。”中使害怕了,怀揣着敕书又回了长安。第二天,把崔众斩首示众,三军震慑。

至德二年(757),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等率兵十多万来攻太原,这些人都是安禄山手下猛将。李光弼手下精兵尽赴朔方,只有不满一万人的乌合之众。李光弼指挥了著名的太原保卫战,他以奇用兵,以少胜多,大破敌军,杀敌七万多人。在五十多天中,李光弼亲临前线,多次路过家门而不入,敌人退兵后三天,才回到家里看望家人。朝廷任命他为守司空,兼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魏国公,食实封八百户。太原保卫战,让史思明领教了李光弼的厉害,对李光弼善于守城的本事铭心刻骨。乾元元年(758),李光弼与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到长安朝见肃宗,肃宗命四品以上的朝廷官员都出城迎接,荣耀无比。在长安,升为侍中,改封郑国公。

三、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乾元元年(758),肃宗令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20万唐军讨伐逃往黄河之北卫州(今河南卫辉)一带的叛军首领安庆绪,叛军大败,逃往相州(今河南安阳)。

郭子仪率军进至相州西南的愁思冈,安庆绪将主力投入决战,又被唐军击败。安庆绪一边龟缩相州城,一边派部将薛嵩带重金向驻在魏州(今河北大名)的史思明求救。史思明派部将李归仁率军一万多人进驻滏阳待命。唐军包围相州城,北引安阳河水灌城。平地水深数尺,叛军只能在房屋和树木上起居。城中粮尽"易口而食,米斗钱七万余,一鼠钱数千"。叛军掏土墙上的碎麦秸,洗马粪中的草屑喂牲口,但仍不投降。形势危急。安庆绪再次向史思明求救,又派部将安太清将伪帝玉玺送给思明,并致书愿让出帝位。史思明大喜,统八万大军救相州,与唐军相遇于相州城北。

朝廷怕郭子仪、李光弼功高震主,拥兵自重,便不立主帅,而任用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监军。李光弼等数名唐将率先头部队与叛军接战时,突然狂风大作,飞沙扬石,遮天蔽日,树连根拔起,白昼如同黑夜,对面不分物色。唐军溃乱,向南逃奔。与郭子仪的后继唐军自相践踏,辎械满野,尸横遍地。叛军转危为安。相州兵溃,各节度使引军而退,溃逃路上剽掠百姓,只有李光弼和王思礼的军队没有溃散,整军而还。朝廷把郭子仪召回长安,任命李光弼代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元帅。乾元二年(759)七月,根据李光弼的请求,朝廷任命赵王李係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太尉、副元帅,因为元帅是亲王遥领,李光弼是实际上的全军最高指挥。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帝,率兵出范阳南下,攻克汴州,而后向西进军。李光弼观贼势不可挡,弃洛阳而退守河阳,史思明得洛阳空城,因而不能住,驻扎白马寺附近,南边控制不过百里。

四、宦官掣肘,邙山之战失利

因为李光弼驻守河阳,敌人不敢西向进攻长安。十月,敌人进攻河阳,李光弼大破敌军,杀敌五千多人,俘虏五百余人,敌人大半淹死在黄河里。经河阳苦战,敌人败走。李光弼进军怀州。史思明派来救兵,李光弼迎击于黄河边,又大败史思明的援军。敌将安太清固守怀州,李光弼攻打一个多月没有攻下。李光弼命仆固怀恩、郝玉从地道入城,得到敌人的号令,登上陴城高呼,城外的官军奋勇登城,于是攻克怀州,活捉敌将安太清、周挚、杨希文等,押送到长安。朝廷封李光弼为临淮郡王,累加实封至一千五百户。

观军容使鱼朝恩一再向朝廷上言,说消灭敌人的时机已经来临,朝廷催促李光弼尽快收复东都。李光弼一再上表,说:“敌人尚有实力,请等待时机出兵,不可轻举妄动。”仆固怀恩想败坏李光弼的战功,附和鱼朝恩,也说与敌人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因此朝廷一再派来中使促战,李光弼无可奈何,只好进军,在北邙山下布阵。叛军擅长野战,出城对阵,官军不如叛军。敌人集中全部精锐的兵力接战,官军大败,军资器械全部被敌人缴获,这时李抱玉也丢掉了河阳,李光弼渡过黄河保守闻喜县。朝廷认为战败是由于李光弼与仆固怀恩意见不一致造成的,下诏征李光弼入朝,仍对李光弼进行表彰。

五、出镇临淮,令名不全

李光弼到长安,上表请朝廷处罪,肃宗下诏免罪。李光弼又恳切地辞掉太尉之职,朝廷虽然听从了他的意见,但又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营节度使等职务。

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太尉之职,让他担任河南、淮南、山南东道、荆南等副元帅,出镇临淮。史朝义乘邙山之胜,进犯申州、光州等十三州,并亲自率精锐骑兵包围宋州。面对敌人的疯狂反扑,李光弼手下将士都感到畏惧,请李光弼放弃河南各地,南保扬州。李光弼没有听从这种建议,他直接赶到徐州督战,派田神功击败敌人,史朝义退走。渐东发生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很大。此时浙东百姓不堪忍受沉重的赋敛剥削,纷纷加入起义的队伍。李光弼将赴临淮,路上患病,让人抬着赴镇。监军使认为江淮地区正因袁晁起义而局势不稳,李光弼兵力很少,劝他进驻润州以避开袁晁的兵锋。李光弼说:“朝廷把国家安危寄托给我,我不能畏敌不前。现在敌人虽然很强盛,但不知道我兵力多少,如果出其不意,敌人会不战自溃。”于是直接赶到泗州前线,李光弼分兵讨击袁晁各地兵马,各个击破,使江南安定下来。

田神功平刘展之乱后,逗留扬州,留恋当地风物,安于扬州生活,没有及时返回河南;尚衡和殷仲卿在兖州、郓州互相残杀;来瑱在襄阳不听调遣,这是当时朝廷最忧虑的几件事。及至李光弼带少量人马赶到徐州,田神功急忙引兵返回河南,尚衡、殷仲卿和来瑱都对李光弼心存畏惧,先后到长安朝见皇上。宝应元年(762),李光弼进封临淮王,朝廷赐铁券,把他的肖像画在凌烟阁上,作为中兴名臣加以表彰。

李光弼在徐州,只是用兵打仗的事亲自裁决,其余事务全都交判官张傪处理,张傪处理官府事务非常干练,众多事务到他手里都像流水一样,区划分明,井井有条。各位将领有事汇报,李光弼大多让他们先与张傪商议。诸将像敬重李光弼一样敬重张傪,奉张傪之命行事一如服从李光弼的命令。徐州军中纪律严明,政务整然,东部地区迅速安定下来。田神功从一名裨将升任节度使,他辟请先前的节度使府中的僚佐在幕府里,例如判官刘位等人,都是颇有名望的人。田神功像接受那些武将们的拜礼一样,接受这些文职僚佐的拜礼。及至在徐州看到李光弼与判官张傪平礼交拜,很不明白。回来问刘位等人:“我看到李太尉跟张傪平礼交拜,这是什么礼数啊?”大家告诉他:“判官是幕宾,是节帅的僚友,节帅不应该接受他们的拜礼。”田神功非常吃惊,作为道歉,他把刘位等人拜了一遍,说:“我行伍出身,不知礼仪,各位为什么不早说,使我犯下这样严重的过错!真是得罪诸位了。”从李光弼身上,人们看到,即便是那些武夫悍将,也可用礼仪加以感化,重要的是居上位的人要以身作则,守礼重法。

代宗广德初年(763),吐蕃入寇长安近郊,代宗诏令天下各地兵马入援京师。由于与程元振有矛盾,李光弼害怕入京遭致陷害,所以拖延日期,没有奉命。十月,吐蕃的军队进犯长安,代宗驾幸陕州。朝廷把抗击吐蕃的希望寄托于李光弼的入援,担心因此造成误会和嫌隙,因此多次下诏问候李光弼的母亲,但李光弼对朝廷的险恶心存畏惧,始终没有奉命进兵,使朝廷很感失望。吐蕃退兵以后,朝廷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以考察李光弼对朝廷的态度。李光弼知道朝廷的用意是夺其兵权,又担心一旦失去兵权,更成为程元振的俎上肉,始终借故推托,说他一直等待朝廷的敕命,但敕命久久未到,没有至东都赴任。他自己却到了徐州,想得到江淮的租赋供给自己的部队。代宗回到长安,一方面派中使到徐州慰问李光弼,传达朝廷对李光弼及其将士的关心。一方面设计把李光弼的母亲控制起来,当时李光弼的母亲在河中郡,朝廷命郭子仪把他的母亲秘密接到长安,作为控制李光弼的手段。李光弼的弟弟李光进本是禁卫军将领,和李辅国一起掌握禁军,朝廷一直把他看成心腹膀臂。现在朝廷把李光进调任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封为凉国公,担任渭北节度使,解除了他禁卫军的兵权。但依然对他很器重,给他优厚的待遇。

六、悽凉的最后时日

李光弼害怕权阉的陷害,不敢入朝,令朝廷深感失望。当李光弼与朝廷发生矛盾后,田神功那些将军们都不再服从他的命令,李光弼感到惭愧和耻辱,因此得病,他写下一封遗表,派衙将孙珍送到朝廷,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广德二年(764)七月,李光弼死于徐州,终年五十七岁。

代宗听说李光弼去世,三日没有上朝,赠李光弼太保,谥号为武穆。当李光弼病重时,将吏们问他死后的安排,李光弼最感到内疚的是生前没有对母亲尽到孝心,他说:“我常年在军中,一直忙于打仗,没有能够孝养母亲,成了一个不孝之子,还有什么要说的呢!”他让手下人拿出自己封存的三千匹绢布、三千贯文钱,分给将士们。他的部下把他的灵柩护送到长安,代宗派宦官鱼朝恩到他的府上吊唁,慰问他的老母;又命第五琦负责他的丧事。这年十一月葬于三原,诏令宰相百官为他送葬,一直送到延秋门外。

在用兵方面,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郭子仪以宽厚得人心,这方面李光弼不如他;但李光弼治军严肃,敌我双方的将领们都畏服他的威名,每当申明号令时,将领们不敢仰面看他,因此能做到令行禁止,这一点郭子仪不如他。史书上把李光弼与古代的名将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相比,认为李光弼“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就是说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这四位有名的将军有时还比不上李光弼。人们对他的结局也深表惋惜,认为“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君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难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相关参考

李光弼为什么第一,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

李光弼被誉为唐朝中兴第一臣,他对唐朝忠心耿耿,为何最后抑郁而亡?称头功的李光弼,上了战场威震千里,下了战场就被朝中的宦官们治得动弹不得,以至于在平叛战争胜利的前夜,竟被整治得忧郁而死。常年带兵打仗、为

唐朝战将李光弼有何战功 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吗

  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祖上是契丹酋长。父亲李楷洛,开元初年任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军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勇果敢而著名。李光弼自幼重气节,有品行,善骑射,能读班固的《汉书》,年少从军,有大

安禄山举兵叛乱,就不怕郭子仪那些名将

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可以说一下子把盛世大唐给拉到了深渊,从此虽有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在这场叛乱中,大唐有很多名将都出了力,有战功累累的郭子仪,李光弼,也有没什么战功的哥舒翰、高仙芝等。有时候细想

唐朝名将李光弼怎么死的

  李光弼  唐朝名将李光弼虽然名气不如郭子仪,但是他的贡献却不小,一生也算战功累累。  李光弼(公元708年至764年),唐代柳城(辽宁省凌源县)人,契丹族,唐朝大将。其父李楷洛,原是契丹的酋长,时

沈珍珠真实历史模样,《大唐荣耀》沈珍珠结局惨死

《大唐荣耀》沈珍珠结局惨死?历史上的沈珍珠真有其人原型是谁那么历史上的沈珍珠的下落究竟去哪里了呢?沈氏失踪,是发生在洛阳第二次沦陷的时候。史书记载,洛阳第二次沦陷时,当时的守将是李光弼。李光弼眼看洛阳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

如何评价李光弼?唐朝名将李光弼的功绩有哪些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

唐朝著名将领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生平 李光弼简介

李光弼(708年-764年),中国唐代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载(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乾元二年(759)七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参与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的前因后果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

李光弼计诱敌战马,很多人对于李光弼的认识和了解都是从他“计诱敌战马”这个故事中开始的,对于这个故事,小编也是知道的,但还是有很多朋友并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今天小编特地来为大家讲解一下这个故事,来看看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