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奸臣乱政,朱元璋死前留下一道遗诏,却把建文帝坑的很惨
Posted 奸臣
篇首语:当筵意气临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防止奸臣乱政,朱元璋死前留下一道遗诏,却把建文帝坑的很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防止奸臣乱政,朱元璋死前留下一道遗诏,却把建文帝坑的很惨
导读: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奸臣乱政,甚至架空皇帝的事情,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董卓等人。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虽然他读书不多,但对之前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入的研究。从刚当上皇帝那一天,朱元璋就非常勤奋,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想把江山治理的更好,为子孙扫除一切障碍。
江山稍微稳定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隐约感觉到威胁,这种威胁不是来自北元,而是那些手握大权的开国功臣。不久后,他就以各种名义铲除了刘伯温、李善长及蓝玉等功臣,认为这样就可以保证大明江山根基的稳定,子孙后代也可以高枕无忧。但是,朱元璋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后世子孙的能力,未必都能达到他这种高度。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朱元璋的面前,即重新选择继承人。当时的燕王朱棣,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在诸王中的威望,都远超其他皇子,几乎是继承人的不二人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朱元璋却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朱棣虽然心存不满,但也不敢有任何怨言。
朱元璋去世前,不仅安排了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辅佐未来的新皇帝朱允炆,还留下了一道遗诏。这道遗诏的内容是:“新皇帝登基后的三年时间内,各地藩王们不许来朝廷,只能留守藩封。但是,一旦有奸臣乱政,诸王可以带兵来京“拨乱反正”,在除掉这些奸臣后,返回自己的封地。”
猛一看,这道遗诏挺好的,既能保证皇权不受藩王的威胁,又可以防止奸臣乱政的事情发生,可谓是一举两得。然而,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也正是他的这道遗诏,把孙子建文帝坑的很惨,不仅皇位没保住,而且还消失的无影无踪,至今依旧是个为人能解的谜团,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建文帝缺乏治国能力和主见,听从了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削藩建议,而他们虽然满腹经纶,却对天下大势分析不足,充其量只是纸上谈兵。朱棣看到其他藩王先后被干掉,如果自己不做点什么,下场肯定也很惨。于是,他就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意思是要除掉齐泰等“奸臣”,这也符合明太祖朱元璋遗诏上的安排。
虽然当时建文帝手中握有几十万大军,而朱棣仅有十万余人,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加上建文帝心慈手软,曾表示“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燕王朱棣亲率军队攻破了南京城,夺了侄子的皇位。若朱元璋泉下有知,肯定会非常后悔留下那道遗诏吧,你认为呢?
相关参考
朱元璋去世前,留下了两道遗诏,一道很好理解,一道至今无人能解
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之处,古代的皇帝也不例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当上皇帝之后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大事,比如,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减免赋税,建立了养济院
朱元璋征战半生,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放牛娃,变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其功绩堪比秦始皇。说来凑巧,朱元璋的大儿子朱标与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在某些地方也很相似。朱标和扶苏都是宅心仁厚、胸怀宽广的人,也都被自己的父
晚清的慈禧,能让人说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好事没干几件,坏事干了一箩筐,但没办法,谁让清朝的皇帝懦弱又无能,让慈禧这个权力欲很重的女人钻了空子,自古以来,权利是很多男人穷极一生的追求,因为,只要手中有了
赵匡胤去世前,留下三道遗诏,最后一道极为残忍,却让人拍手称赞
导读:公元976年11月,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年仅49岁,世人无不惋惜不已。关于赵匡胤的死因,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直到现在也没有一种所有人都信服的观点。有人认为,赵匡胤是被弟弟赵光义谋杀的,因为史
宋太祖赵匡胤,是古代少有的武林高手,如果仅凭个人战斗力,估计他是武功最高的皇帝。出生于乱世的赵匡胤,为了建立一番功绩,选择了从军,并一步步得到了升迁,成为后周世宗柴荣最信任的将领。柴荣去世后,赵匡胤的
袁世凯死前留下一道遗嘱,长子袁克定差点气吐血,众人则拍手称赞
导读:清朝末年,经过两次科举考试落榜的袁世凯,认为自己或许就不是读书的料,遂选择了弃文从武。因办事能力强,逐渐获得了朝廷重臣李鸿章的赏识,并让他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兵,从此扶摇直上,逐渐成为手握实权的人物
秦始皇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虽在位时期威风凛凛,但也得到了个悲惨的下场。在他死后,不仅尸身腐烂发臭,他的遗体还被人跟咸鱼一起运到了别处,想想也真的是可怜。就连秦始皇临死之前留下的遗诏也被赵高篡
史上第1位吴王,死前留下遗嘱,将春秋格局改变?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吴王是古时候普遍的封爵,在历史上出現过很多知名的吴王,例如春秋的夫差,三国的孙权,元末的朱元璋。追本溯源,最初的吴王是
太监是我国古代社会中颇为特殊的一群体。因为太监是皇帝身边的近侍,太监专权的事例频频发生。所以,很多君主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太监管理制度,而要说成效最好的,当属清朝的太监制度。那么,清朝太监制度为何能有效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计,朱元璋一生都没明白,两百多年后被此人解开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虽然不能称得上绝对的真理,但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也有些忌惮,生怕他们谋反,甚至为此事经常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