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他们救回来

Posted 汉军

篇首语:成功需要付出代价,不成功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他们救回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论付出多大代价,都要把他们救回来

秦始皇在位时期,就意识到北方匈奴的威胁,不仅派大将军蒙恬痛击匈奴,还修筑了防御工事长城。汉朝建立后,刘邦曾率军亲征匈奴,却由于低估了敌人的战斗力,被围困于白登山,后在陈平的计策下才得以解围。从此之后,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并通过和亲保持边关的稳定,和亲政策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

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大增,汉武帝早就看不惯匈奴嚣张的姿态,决定主动发起进攻,以彰显大汉之国威。就在此时,两位名将横空出世,带着大汉军队出征匈奴,把他们打的找不到北,西域各国也纷纷俯首称臣,一举消除了匈奴的威胁,他们就是至今让人膜拜的卫青和霍去病。

后来,由于汉朝国力衰弱,匈奴又趁机发展壮大,尤其是在西汉末年,天下发生战乱,匈奴忘记曾经被吊打的场景,开始侵袭西域各国,这对于大汉来说,绝对是赤裸裸的挑衅。公元74年,经过一旦时间的准备,皇帝派大将窦固出征西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给匈奴点颜色看看,并让西域各国认识到大汉的强大。

没用多久,汉军就击败了白山的一支匈奴军队,原来投靠匈奴的诸国,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又归降与大汉。既然战事已经平定,汉军奉皇帝旨意班师回朝,只留下了极少数军队镇守在西域之地。然而,匈奴单于得知汉军已经离开,立马率领几万人卷土重来,西域的龟兹等国再次投降与匈奴,并跟着匈奴军队围攻在此镇守的汉军。

毕竟敌我人数太过悬殊,加上城中的粮草短缺,西域的汉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却没有一个将士想过投降。他们内心深处只有一个想法,身为大汉士兵,只有马革裹尸,绝不会投降于匈奴,否则对不起朝廷和皇帝,也无颜面对家人。另外,有几名士兵成功突围,火速赶往京城请求支援。

当时的皇帝是汉章帝刘炟,他得知汉军被匈奴围困时,立马召集文武百官商议。一些大臣认为,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多,那几百名汉军或许已经战死沙场,为了营救他们,不仅需要劳师远征,还有可能遭遇敌军的伏击,最终得不偿失。部分大臣则认为,如果不前去救援,不仅会让士兵和天下百姓痛心,也会让匈奴认为大汉软弱,大汉在西域诸国的威望就会受损。

不管是否出兵救援,最终的决定权都在汉章帝手中,正当大臣们争论不休时,汉章帝怒喊道:“朝廷是不会放弃任何一位士兵,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把他们救回来。”随后,立马派出近八千骑兵,日夜兼程地赶往西域,忘记了路途的遥远和艰辛,也丝毫不畏惧沿途可能会有埋伏,每个人心中都只有一个想法,救出被围困的战友。

此时,被围困的那些汉军,在击退匈奴多次的攻城后,也仅剩下了不到二十人。匈奴单于曾对他们许诺,只要愿意投降,荣华富贵唾手可得,但这一招对汉军丝毫不起作用,单于愤怒不已,加快了进攻的步伐。正当匈奴大军即将攻破城池时,大汉骑兵赶到了,二话不说就是一顿猛干,城中的汉军激动不已,立马开城痛击匈奴士兵。

最终,镇守西域的这些汉军,仅剩下了十三人,经过半年多的激战,他们个个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却令所有人敬佩。回到京城后,汉章帝亲自出城迎接,并给他们拜官进爵,这十三名士兵都感动哭了,知道朝廷是不会抛弃他们,这也是他们能够坚守下去的唯一信念,这或许也是周边各国对大汉臣服的原因。

相关参考

抗战时军统为了刺杀汉奸和日寇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刘伯瘟,无授权禁转!抗战时期,军统首脑戴笠在蒋介石的命令下曾策划执行了一系列针对日伪人员的暗杀行动。众所周知,当时的上海、北平都是暗杀谍战的活跃舞台。而除了上海和

斯大林儿子被俘,又没有投降,为什么斯大林却没有把他救回来

1941年7月,德军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发动战役,企图夺取这个地区,以此打开通向莫斯科的门户。为了保卫莫斯科,苏联红军也重军迎战。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拖住了德军进攻的脚步。不过,在这场战争中,苏联红军付出了

历史上六次反对毛泽东,我们都付出惨重代价

  质疑反对毛泽东,非今日始,而是从建党以来便开始了;但是,每一次反毛,都导致大批的党员、战士、干部、支持红军的百姓尸横遍野,血流遍地!正视历史,多少沉重代价才能证明毛泽东的路线正

鲧治水失败付出生命代价其实反而成就了大禹

...禹的父亲,也是一个治水能臣,但他没有成功,反而因此付出了性命的代价。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鲧治水的故事吧。或许有些人不认识这个字,不知道鲧的读音。鲧字读作“gǔn”。它的一个意思是一种大鱼,另一个意思是专指...

德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才换来东德与西德的统一

  德国,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在近代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曾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破坏和灾难,战后为了彻底消除德国的威胁,英法美苏四国对德国和柏林进行了分区占领,一个实力弱小的德国更符合欧洲的利益。然而,东欧剧变

梁武帝萧衍和他的“五好家庭”,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政权的建立者。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

迟到的代价有多大

迟到,在现代,无论上学上班还是酒场,这都是屡见不鲜的情况,上学迟到无非就是罚站,打扫卫生等,上班迟到就是扣工资,酒场迟到更有意思,不是罚酒就是表演节目,要不就是发几个红包一笑泯恩仇了!但是在古代迟到是

罗马军七万人阵亡,汉尼拔付出六千人的代价

公元前221年,迦太基国王哈米尔卡的二十六岁儿子汉尼拔继任迦太基军统帅。汉尼拔是古代最伟大的战略家之一,尽管当时他还年轻,但由于少年时代多次随父出征,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和其他多方面的教育,在军中享有声

中国海军的惨烈抗战,宁愿自沉也要日军付出代价,上了岸依然战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一恒独步,无授权禁转!中国海军的抗战史,可以说是一部悲壮的激情剧。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驻华公使就狂妄的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中国海军保持中立

中国海军的惨烈抗战,宁愿自沉也要日军付出代价,上了岸依然战斗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作者:毅品文团队一恒独步,无授权禁转!中国海军的抗战史,可以说是一部悲壮的激情剧。当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本驻华公使就狂妄的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如果中国海军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