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竟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手上了? 李牧之死

Posted 李牧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牧竟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手上了? 李牧之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牧竟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手上了? 李牧之死

2、李牧经历了几任赵王?长平之战中为何不派李牧出战?

李牧竟是死在了自己的君主手上了? 李牧之死

李牧,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是赵惠文王时期李兑的后代。战国末期,李牧是缓解赵国危局的唯一将领,自古以来都有“李牧死,赵国亡”的称号。李牧一生的功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抗击匈奴,另一方面是抵御秦国进犯。

赵国在赵武灵王的时期,在政治和军事上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力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到了赵惠文王时期,匈奴的力量又逐渐恢复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边境,于是赵王派李牧去抗击匈奴。

李牧在防御匈奴方面采用有效的措施,从而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御了匈奴的进犯,同时也受到了士兵的爱戴。在对待匈奴入侵的举措上,李牧选择避而不战的策略,保存了赵军的实力。之后,等到他觉得赵军的能够抵抗匈奴了便让村民放牧来吸引匈奴。匈奴派小兵入侵,赵军佯装失利,匈奴首领以为赵军逃跑了便大举进入赵地,结果被赵军包围,匈奴落败而逃。之后的十多年里,匈奴都不敢靠近赵国。

赵王迁三年,秦军派人攻打赵国,赵将扈辄失利,于是赵王派李牧出兵反击秦军。李牧军队在宜安大破秦军,将其全部歼灭。此战秦国受到重创,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因为李牧的防守秦军不得进,便贿赂赵王的臣子郭开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的谣言,赵王在暗中捕获李牧并将他斩杀。

赵王让李牧

“赵王让李牧”这句话是出自文言文《李牧戍边》中的内容,意思是指赵王责备李牧。那么,为什么赵王要责备李牧呢,李牧是犯了什么错吗?那就要从《李牧戍边》整篇的文言文中寻找到答案了。

文言文《李牧戍边》讲述的内容是李牧抵抗匈奴时的事情,全篇的大致内容如下。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将领,长期驻守在雁门等地来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官吏,在城市内的租税全部都送到李牧的府中,当作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好几头牛来给士兵们食用,教士兵学习骑马射箭,十分小心地看守烽火台,多次派人去打探敌情,对士兵们的待遇丰厚。还订出规定说:“匈奴如果进入赵国地区偷盗,要抓紧召集人马进入营垒固守,有胆去俘虏敌人的士兵要被斩首。”

匈奴每次进入赵地,烽火台发出警报,马上收集人马退到营垒中,不敢出来大战。这样子过了好几年,人马等物资都没有什么损失。然而匈奴以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国守边的士兵也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赵王责备李牧,但是李牧还是照他的策略进行。赵王发怒了,将李牧召回,让其他人去代替他。

在之后的一年中,匈奴每次来袭都会进行应战。进行交战,屡次失利,损失伤亡非常多,边境上的老百姓不能正常地耕种。赵王再一次请李牧出任。李牧闭门不出,坚持称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强迫李牧出来让他带兵。李牧对赵王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之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行事。”赵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李牧王翦

战国时期可谓英雄人物辈出,有所谓战国四大名将之说,这四大名就是秦国的王翦、白起和赵国的李牧和廉颇。虽然说是四大名将齐名,但是实战中却没有几个真正交过手的,比如长平之战赵国本事廉颇为主将换成了赵括,秦国的主将换了白起,但他们终究在对决中擦肩而过,没有论战的机会。

不过,李牧与王翦却有着一场不同寻常的对决,来看一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这两位名将都是各自国家中的福星,先说王翦,是白起死后秦军的顶梁柱,后来在秦国灭六国的时候,一半以上的疆土都是王翦打下来的。李牧呢,赵国抗击北部匈奴骑兵的最重要的人物,是战国七雄中最优秀的骑兵将领,也是秦国在攻打赵国时最让人头疼的人物。在秦赵之战中,他保住了赵国的安危,击败了秦国的军队,歼灭秦军数十万人,是秦国在战国时期损失最惨重的战役,李牧是秦王在统一大业上最主要的绊脚石。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地震,秦军打算再次攻赵,这次秦王调用了王翦,两位名将终于有了交手的机会。虽然那时的赵国人心涣散,损失惨重,但是由于李牧的北守难攻的策略使得双方打成了平手。

正当李牧浴血奋战之时,王翦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利用反间计让赵王对李牧产生不信任,进而借赵王的手杀死李牧。王翦派奸细去造谣并且买通赵同身边的宠臣,愚蠢的赵王听信了奸人所言,秘密地处死这位将领。最终,赵国全军覆没导致灭亡。

李牧之死

赵王迁七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再加上地震,使得赵国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国力也处于衰弱的阶段。这时候,秦王嬴政再次决定攻打赵国,秦王命王翦为大将军率领军队直下井陉,与杨瑞和一同进兵赵都邯郸。

赵王仍然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倾尽全力抵抗秦军的入侵。秦国大将王翦知道如果不除去李牧,但这个战是没有多大的胜算的,于是便禀告秦王提议对李牧行使反间计。于是派奸细进入赵国的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曾经诬陷过廉颇的赵王宠臣郭开,让郭开在宫中散布谣言,说李牧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庸的赵王一听到李牧将要反叛,不加以核实,立刻就派赵葱和颜聚去取代李牧位子。一向坚持独立行事的李牧为了社稷和百姓在收到赵王的命令之后并没有服从。赵王见此情景,认定李牧就是想造反叛国,于是就暗中布置圈套将李牧捕获处死。赵国因为除掉了李牧而失去了保护,只过了短暂的三个月,秦军攻下邯郸,赵国最终灭亡。

李牧这位驰骋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的君主的手中,而且是无辜被害,使得后人对他的去世感到非常的惋惜。

战国时期的将领作战的对象基本上是与其他诸侯国的军队,也有些是民族的内战,但是与他们不同的是,李牧前半生主要是抗击民族的外敌,与蛮族的征战中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因此,李牧应当受别人的尊重。

李牧经历了几任赵王?长平之战中为何不派李牧出战?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一代名将,他是赵国的将军,但是也死在了赵王的手里。在战国末期,赵国的君主更替时间缩短了很多,李牧一生中究竟经历了几任赵王呢?长平之战的时候,李牧在不在赵国,为什么那个时候赵王不派李牧出战呢?

  李牧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抗击匈奴和入朝为官。前期的李牧,只是赵国北方边境的一名守将,后来因为战绩出色,被中央调回朝中任职。他不仅仅被用在对抗匈奴这方面,也被用在抵御各诸侯国的入侵方面。李牧对抗匈奴时,据守而不出战,导致赵王认为他怯弱,派了另外的人来顶替他。谁知道,李牧不战是在等待时机,赵王不知其中玄妙,冒然出兵,结果铩羽而归。最后,赵王不得不求助于李牧,让李牧继续带兵驻守边境。毕竟李牧带兵的时候,赵国没损失,匈奴也没有得到好处,说明了李牧还是有能力的。那么,这一时期赵国的赵王究竟是谁呢?

  李牧在赵国边境连续好几年都不主动出兵攻打匈奴,这才导致了赵王对他的怨愤,而他抗击匈奴以后,匈奴一下子就全军覆灭,使得匈奴惧怕赵军,以至于长达十年不敢攻赵。李牧驻守边疆,从一个小士兵做起,就算不断的立军功,爬到将军的位置,恐怕也得好几年,加上他驻守的这几年,再加上他打了匈奴之后的十余年时间,我们推测李牧在赵惠文王中期就已经是边境的一名出色的将领了。

  赵惠文王之后,李牧还经历了赵孝成王、赵悼襄王以及赵幽缪王,也就是说,李牧在赵国一共侍奉了四任君主。赵惠文王时期,李牧只是边境的一名出色的将军,但是还没有到廉颇这样有名望的地位,在赵国还没有一炮而红。到了赵孝成王时期,李牧也依然没有成名,坚守边境,所以赵孝成王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让李牧出战。就算这个时候赵孝成王派李牧出战,他也不敢,因为这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决战,怎么可能让一个边将来统帅呢?

  长平之战前期,赵国赵孝成王因为贪心韩国贡献的上党之地,和强秦起了争执,抢走了秦国的胜利果实,遭受了秦国的疯狂报复。秦国早在多年前就进行了变法图强,秦国的国力已经变得稳定而强大,是战国七雄中的佼佼者,做好了统一六国的准备。秦国等待的就是时机,一个各个攻破,消灭合纵的时机。赵国是战国中后期才发展起来的强国,赵国的骑兵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杀伤力惊人,尤其擅长野战和偷袭。匈奴、胡人、以及其他各诸侯国的军队都不敢肯定的说一定能打败赵国骑兵。赵国的名将李牧,便是依靠赵国的骑兵,以及自己的灵活的战术,忍辱多年,最终一战而大胜,打得匈奴人自己都害怕。

  赵孝成王面临强大的秦军,心中惧怕,尤其惧怕秦国杀神白起,这可是一个被称作“人屠”的杀人机器啊,赵军过去不是送死吗?但是,赵国也不是没有出色的将领,廉颇就是一位优秀的将领。赵孝成王派廉颇出战,但是廉颇不敌秦军,丢了上党,退守到长平。从此,长达三年时间,廉颇的战术都是固守而不出兵攻打秦军。赵孝成王心里着急,急着和秦军大战一场,他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惧怕秦军,还有谋反的心思。因此,赵孝成王派了赵括。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自幼便熟读兵书,虽然作为军师跟着父亲赵奢打过几场仗,也出过很多奇计,但是并没有真正的独自领兵作战的经验。秦国故意放出谣言说秦人害怕赵奢之子,廉颇根本不算什么。赵孝成王中了他们的计策,所以才派了赵括。如果那个时候,李牧早就在赵国立下功劳,是赵国的顶梁柱之一,赵孝成王说不定真的会派李牧出战。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