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
Posted 对联
篇首语:我认为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重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重赏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少年时就极具才华,长大后更是名震江南,被誉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与所有读书人一样,唐伯虎也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且对自己的才华相当自信。然而,由于受到会试泄题案的牵连,不仅没有金榜题名,而且以后再也没有考试的机会。
如果只是仕途上的失意,或许唐伯虎还能振作起来,以他的能力和知名度,过上小资生活应该没问题。但是,妻子认为跟着他看不到未来,果断将他抛弃,很快就改嫁于他人,这对唐伯虎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甚至曾想过一死了之。幸亏好友祝枝山经常开导他,经常劝说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以后我多给你介绍一些妹子,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从此之后,唐伯虎就到各处游历,没钱的时候就写上一幅字画,卖了换一些银两,日子过得还算潇洒。吴中四大才子当中,唐伯虎的才华最高,但混的也是最惨的,其他三人时不时地接济他,这也让他非常感动。不管是一起外出游玩,还是到酒馆喝酒,绝对少不了吟诗作对。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在与宁王手下对穿肠比试对联的时候,唐伯虎用对联把对穿肠对到吐血,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体现唐伯虎的对联水平非常高。有一年的夏天,唐伯虎与祝枝山到苏州的一个乡村游玩,祝枝山随口说出一个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然后让唐伯虎对下联。
唐伯虎微微一笑,看着自己手中的扇子,直接给出了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此联对仗工整,堪称绝对,祝枝山拍手称赞。据说,苏州的一个大地主,家里非常有钱,此人喜欢附庸风雅,让人将唐伯虎请到家中,希望能为他写一副对联,并拿出了100两白银作为报酬。
唐伯虎本想拒绝,但考虑到生计问题,就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挥笔为地主写下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下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横批:此地安能居住。”地主也读过几年书,他看完这副对联,差点没气死,认为唐伯虎在诅咒他,不仅没有给钱,还到官府状告唐伯虎侮辱了他的人格。
县令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当他看到唐伯虎的对联时,立马派人将他传唤到县衙,并质问道:“唐寅,你为何要羞辱别人。”唐伯虎哈哈大笑道:“我与地主无冤无仇,怎么会羞辱他呢?可能是地主误解我的意思了。”随后,唐伯虎又把那副对联写了一遍,并加上标点作为断句。
于是,就成了“上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下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横批:此地安,能居住。”县令听后拍手叫绝,对唐伯虎的才华佩服的五体投地,地主则转怒为喜,当场对唐伯虎道歉,并给他200两白银,以表示感激和歉意,成为了千古佳话。
相关参考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时继承了皇位,公元前87年去世,共在位五十四年。几十年间,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颁布了推恩令,巩固了皇权。另外,在军事方面,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
对联,又被称为楹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故事。明朝有一位姓顾的官员,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因政绩比较突出,被提拔为巡抚。顾巡抚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对对联。有一次,顾巡抚出了一个上联
在古时候有一位帝王是出身寒微,虽然他本来和帝王家没有一点缘分,也不沾亲带故,可是后来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开国帝王。这位帝王就是朱元璋,他也算是草根阶层发迹的最佳代表人物,可是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白白到手
在中国古代,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即使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大臣顶多就事论事,上书提出意见,绝不敢对皇帝进行语言攻击,否则就是找死,甚至会被诛九族。然而,明朝时期的一位牛人,他不仅敢拦明太祖朱元璋的銮驾,还
张浚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抗金名将,作为当时的抗金领袖,张浚的命运也随着南宋与金国关系的变化而时起时落,他数次出将入相,又数次被贬官。张浚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
中国古代的占卜、命理、相面、堪舆之术,都各有其神奇之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就比较相信。朱元璋早年曾在皇觉寺做和尚,地位低下,常常饥寒交迫。后来儿时的玩伴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红巾起义,此事被人向元朝官
我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诗歌史,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的王朝更替都能在诗歌里面反映出来。尤其是在唐朝时期,诗歌更是成为大唐王朝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喜欢写诗,比如说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深知底层百姓的艰难。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时刻惦记着天下的百姓。为了能够了解百姓的状况,朱元璋经常走出皇宫,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另外,有人认为朱
古代负责照顾皇帝的宫女、太监,必须处处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怒帝王,碰到脾气温和、仁慈的皇帝还好说,充其量被安排服侍打入冷宫的妃子,如果皇帝性格暴躁,身边人无不提心吊胆。明朝嘉靖年间,皇帝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