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就你了

Posted 对联

篇首语:人凭志气,虎凭威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状元就你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状元就你了

导读: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家,自古至今都很注重对读书人的培养,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到了隋唐年间,朝廷开始设立科举,用儒家的经典书籍作为试题,选拔人才,凡是考中的都可以作为官员,为国家朝廷贡献自己的才华。

在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但是所有的考生在参加乡试之前,必须先通过“院试”成为秀才(或者叫生员),否则没有资格参加乡试,比如在《儒林外史》中,范进就是先考中秀才,然后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高中举人,从而步入仕途的。

如果一个人能够同时考中解元,会元,状元,就叫做“连中三元”,这在科举时代,是无上的荣耀,当然这种情况难度极高,自隋唐创建科举以来,直到清朝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这漫长的千年时光中,我国历史上能够连中三元的人只有17个,可见连中三元有多难。

在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一个考生就因为在殿试的时候,写了一副文采飞扬的对联,将咸丰祖上的六代帝王吹捧成了千古名君,让咸丰皇帝龙颜大悦,于是钦点他为新科状元,名扬天下。

咸丰为了考察两人谁的文采最好,就让他们各写一副夸耀清朝列祖列宗的对联,由咸丰亲自判定高下,写得好的就是新科状元!孙家鼐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只见他文不加点,提起笔来,龙飞凤舞,很快就写好了一副对联,内容是:

上联:亿万年济济绳绳,顺天心,康民意,雍和其体,乾见其行,嘉气遍九州,道统继羲皇尧舜;

下联:二百载绵绵奕奕,治绩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飞五色,光华照日月星辰。

原来,孙家鼐的这幅对联,巧妙的将咸丰皇帝之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位皇帝的年号运用在内,而且一气呵成,文辞通顺,说得全部是恭维的吉祥话,不露声色的拍了咸丰六代祖宗的马屁,真乃千古名联,咸丰焉能不开心,孙家鼐这个状元是名副其实啊!

孙家鼐绝不是只会拍马屁的文人,他是有着真才实学的,而且为人正派,后来历任户部、吏部尚书等高官要职,还成了光绪皇帝的师傅,也算是大清朝的杰出人才了!

相关参考

状元就你了

骆成骧,清代四川资中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改嫁。好在养父将他视为己出,把他送到锦江书院读书,希望他未来能考取功名利禄。骆成骧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同一般,几乎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地步,老师

状元就你了

导读: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后,历代王朝都将它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也成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门路,无数莘莘学子埋头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毕竟朝廷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而每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

原本只是探花,乾隆得知他籍贯后大喜:状元就你了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状元只能有一个,不会存在并列第一的情况。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所有学子都想金榜题名,从而实现光宗耀祖、为朝廷效忠的梦想。一旦能考中进士,几乎可以说是祖坟

探花就你了

在现代,颜值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大加分项,甚至有些行业就是靠颜值吃饭的。不过看重颜值可不是现才开始有的事情,古语就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过并不是长得不好看就一无是处了,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人就因为长得丑

托孤之臣就你了

读三国,总感觉孙权有些不可思议。跟曹操、刘备竞争时,那叫英明神武,赤壁之战干翻了曹操,夷陵之战揍惨了刘备。三国三大战役中,孙权一家就独占两个,且都是胜利方。可当曹操和刘备,先后去世。按理说,雄主仅有他

状元就你

对对子算得上是古代文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虽没有诗会那么高雅,却更加考验学子们的腹中乾坤以及才思敏捷。因着对子的这种特性,连古代皇帝有时候都忍不住用对子作为科举考试的考题,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乾隆帝因

状元就是你了

古时候人的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前三个喜事不说,在古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金榜题名,在古代有个一官半职可以说是家族的荣耀,无人不想考中进士,如果能被皇帝钦点为状元

状元就是你了

如今说到乾隆,有不少人对他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夸张一点的甚至还会骂他。认为乾隆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因为他在位期间过度滥用国库钱财,导致乾隆退位之后,嘉庆继位之后,钱银所省无几。对于乾隆到底是不是

“我想你了”用古詩怎麼說

“我想你了”用古詩可以怎麼說?這個可太多了。古人和我們一樣,人生在世,無非事業、愛情。當然,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事業比愛情更重要一些,但是歷來詩詞佳作,不乏情愛篇章。愛情是激發詩人創作的原動力,即使是

女婿就是你了

在中国古代,很少会出现自由恋爱的情况,儿女的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做主。在一些历史剧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比武招亲的场景,胜出者就能抱得美人归。明朝时期,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臣,两个女儿都到了出嫁的年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