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重用

Posted 皇位

篇首语:科学的自负比起无知的自负来还只能算是谦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提拔重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提拔重用

姚广孝,被称为“黑衣宰相”,早年出家做了和尚,但他对儒家和道家的学问也深有研究,并且结交了不少人物。朱元璋在位期间,把众皇子封为藩王,并从天下挑选了不少有才之士,让他们辅佐各地的藩王,姚广孝则被安排给了燕王朱棣,很快就成了朱棣的心腹谋士。

如果姚广孝只是个普通的和尚,肯定不会得到朱棣赏识,他还曾跟着一位名叫席应真的道士学习,道行不是一般的深,并且研究过兵法、谋略。由于太子朱标早逝,太子之位就成了空缺,朱棣的能力和威望,在众皇子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把皇位传给能力出众的朱棣,而是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为了防止各地藩王对朱允炆的帝位产生威胁,朱元璋死前曾留下遗诏:“新皇帝登基的三年内,藩王决不许进京面圣。”或许朱元璋太天真了,他这样做并不能彻底消除藩王对皇帝的威胁。

建文帝刚继位没多久,就听从了黄子澄等大臣的建议,开始实施削藩政策,准备将叔叔们的权力都收回。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不少藩王都被削去了,朱棣心里非常清楚,自己现在只有两条路,要么跟其他兄弟一样,眼睁睁地看着权力被侄子夺回,要么就起兵造反,拼死一搏。

他不想失去现在的权力,但如果起兵的话,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朱棣自幼饱读诗书,尤其是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很少有王爷能够以武力夺得皇位的。另外,他担心自己起兵不得人心,而士兵的数量远不如朝廷,这些问题让他夜不能寐。

于是,朱棣就连夜把谋士姚广孝找来,直接问道:“如果我选择起兵,天下百姓都支持朝廷,那时候我该怎么办?”姚广孝淡定地回了6个字:“臣只知道天道。”在朱棣看来,姚广孝已经算准了一切,而且有把握辅佐打赢朝廷的军队,立马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了,并对姚广孝提拔重用,把他作为心腹谋臣。

朱棣坐上皇位后,将姚广孝视为最大的功臣,对他十分的尊敬,每次谈论朝政的时候,都不知直呼他的名字,而是尊称他为“少师”。纵观满朝文武,能够有如此待遇的,唯有姚广孝一人。另外,姚广孝去世之后,还配享庙庭,在他之前,只有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才有资格,就连刘伯温都没有这种待遇。

明成祖朱棣曾这样称赞道:“ 广孝德全始终行通神明,功存社稷,泽被后世。”明代的史学家李贽对姚广孝佩服的不行,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你认为,如果没有姚广孝的话,朱棣能够坐上皇位呢?

相关参考

提拔重用

后周世宗柴荣,出生于邢州尧山的一个名门望族,祖上靠做生意积累了万贯家财,柴荣从小过着富裕的生活。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家中发生了变故,从不愁吃不愁喝的公子哥,变成几乎一无所有的浪子。无奈之下,柴荣就投奔了

提拔重用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当上皇帝的。所谓“靖难”,就是平定祸乱、扫除奸臣的意思,但这其实只是朱棣篡夺皇位的借口。而自古篡位者都难免会受到非议,也必然会想方设法进行粉饰,朱棣便是如此。建文

赶快释放,提拔重用

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代的皇帝为了治理好江山,都会制定出相应的律法,凡是处罚法令的人,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是每个朝代的具体规定不尽相同。每当有重大的事情发生,比如新皇帝的登基、皇后过大寿,皇帝就会下旨大

你是忠臣,必须提拔重用

春秋时期的名相管仲,出身于官宦之间,他老爸曾在齐国做官。奈何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一些事情,导致他家道中落,甚至沦落到吃不饱饭的地步。为了活下去,管仲就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因为没有经验,并没有赚到钱,但

刘备让庞统下基层只是为了更好的提拔重用

演义五十七回,庞统来拜见刘备,可是刘备却因为庞统长得比较丑,“心中亦不悦”,和孙权一样,刘备也是个看重仪表的领导。然后,刘备远远的把庞统发配到耒阳县担任县令,可是,庞统在耒阳县一百来天,整天喝酒,不理

宋朝最牛的才子,敢和宋徽宗争李师师,最后还被提拔重用

北宋著名的词人周邦彦,相貌非常英俊,是众人眼中的大帅哥,而且他精通音律,还能作曲,如果当时有娱乐圈的话,他肯定会成为红得发紫的歌星。最让人敬佩的是,明知皇帝宋徽宗与李师师关系匪浅,周邦彦依旧敢与李师师

毛泽东晚年为何提拔这类人进入国家领导核心

毛泽东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历史,作者:大风号·文史博览,原题:毛泽东晚年为何如此重用工农兵出身的王洪文?导语>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干事王洪文,本来是张春桥引荐给毛泽东的,毛泽东却当面对张春桥说:王洪

真乃忠臣,朕非常欣赏你

但凡是古代的明君,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重用敢于直谏的忠臣,对只阿谀奉承的大臣极为不屑,更不会予以提拔重用。唐太宗李世民,经常被魏征怼的哑口无言,但他非但没有责罚魏征,反而对他非常器重,魏征的谏言基本

李鸿章用人唯亲

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北洋大臣李鸿章负有最直接的领导责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李鸿章提拔重用了两个平庸无能的安徽籍将帅——海军统帅丁汝昌、陆军统帅叶志超,由此一来不仅毁掉了丁汝昌、叶志超两人,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