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被人误解的5个历史小知识呢?
Posted 连载阅读
篇首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你知道被人误解的5个历史小知识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知道被人误解的5个历史小知识呢?
你可能不知道历史真实与历史认识的距离简直有喜马拉雅那么远。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期——让人误解的历史小知识。一、昏庸的商纣王大家应该都看过《封神榜》吧,里面狐狸精变的妲己蛊惑了商纣王,使得商纣王变得昏庸残暴,商朝最后也被推翻。渺渺一直认为,历史上的商纣王昏庸残暴的起因不见得是因为妲己,但商纣王应该确实是一个昏庸的王。但后来发现:在历史上,商纣王并不是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商纣王本名帝辛。《史记》里称帝辛“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皇甫谧《帝王世纪》称帝辛“能倒曳九牛,抚梁易柱”,是个筋骨强劲、力大无穷,能当百人之敌的无敌勇士;此外他还“资辨捷疾,闻见甚敏”,也就是智商极高,反应极快,能言善辩,绝非一勇之夫。帝辛继位后,用费仲治政,鼓励农桑,推行牛耕与灌溉排水;肃清王族内部异己,削弱贵族势力,杀比干,囚箕子,逐微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亡虏逃臣中提拔健步如飞、勇搏熊虎的勇士飞廉、恶来父子为将。纣王在位期间,厉兵秣马,将商朝的疆域拓展到了今天的河南,河北等十七个省,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一改过去用奴隶祭祀的野蛮做法,不再屠杀奴隶,而是将其和战俘一起用于农业生产和补充军队兵源。任何历史人物都有他的两面性,就像秦始皇、隋炀帝;商纣王大抵也是这样一个角色吧。(像商纣王这样的人物,渺渺觉得蛮适合作为主角或者反派塑造的,他本身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对立性,也因为历史的悠久给了作者创造性,实在是很适合放进脑洞里。)
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常见于各种电视剧、小说的台词中。其含义是:如果人不为了自己考虑、天地都不容他。然而,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这样的:此处“为”念作wéi,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意思是,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三、刀叉是西餐代名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认为刀叉这个东西是西方人吃西餐时才用的东西,在近代以来西餐传入中国后,拿刀叉吃饭牛排和匹萨成为一种“西餐的标志”。其实,拿刀叉吃饭,那就是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也是发生过的。在河南安阳殷墟以及陕西、河北的很多历史遗存中,出土了一套叫“匕”的青铜器——没错,正是“匕首”的“匕”。这是一种贵族用的食器,外形像今天的刀叉,是用来将釜(锅)中的肉切碎,然后插入自己的容器里食用的。这正是刀叉的雏形。在距今4000年的甘肃省齐家文化遗迹中,也发现了一件扁平型骨质餐叉,和现在的餐叉非常相似。在战国时期,餐叉开始大规模普及,成为了用餐的主要餐具。但是从汉朝开始,筷子开始普及,刀叉就逐渐被淘汰了。
四、衣冠禽兽“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乡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语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被贪官佞臣彻底颠覆;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衣冠禽兽”一语开始有了贬义,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其贬义之称,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一书。清代以后,“衣冠禽兽”一语遂用作贬义,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五、焚书坑儒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大部分人都熟知的历史。在很多人的心中,秦始皇焚书坑儒是烧了很多与儒家的书籍坑杀了大量儒生。这一个词也常常作为秦始皇暴政的证据。但实际上,焚书坑儒并不是这样的:始皇帝的焚书其实是几条禁令: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限期交给官府销毁;不得私自谈论《诗》《书》,违者处死;想学秦律的,要拜吏为师。焚书的目的在于防止士人以古非今。坑儒其实是被几个方士忽悠了,很生气,搞了套连锁大动作,要求互相检举,结果烧的是化学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儒”。历史长河漫漫,随着时间的流逝,事实的真相往往被模糊掩盖,出现被人“误解”的历史。今日话题:你知道什么被人误解的历史小知识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