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赏

Posted

篇首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重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重赏

张浚是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抗金名将,作为当时的抗金领袖,张浚的命运也随着南宋与金国关系的变化而时起时落,他数次出将入相,又数次被贬官。

张浚是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四岁而孤,行直视端,无诳言,识者知为大器”,于北宋末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在南宋初期时,张浚屡立功劳,深受宋高宗的信任,一度成为“总中外之任”的显赫人物,吴玠、刘锜、杨沂中、虞允文、杨万里等名臣良将都曾得到过他的提拔。可惜张浚这个人有些志大才疏,有时还会为了排除异己而陷害别人,在执政方面也有许多的失职和失策。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只能说是功过参半。

毋庸置疑的是,张浚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他力主北伐,一心收复失地,这样自然就站在了秦桧的对立面。后来张浚也因此得罪秦桧,遭到排挤,被贬官到零陵。

张浚起程去零陵,随身只带了几口破箱子,没想到却成了秦桧党羽打击他的借口。秦桧党羽诬告说那几口箱子里有张浚和旧部将领策划谋反的书信,宋高宗大怒,立刻派人赶去查抄,将那几口箱子贴上封条,带回了京城。

早朝时,宋高宗让人在朝堂上当众打开那几口箱子,却只看到了一些破旧衣服和书籍,虽然也有书信,但内容都是忧国爱君的话。宋高宗看见那些破旧衣服大感意外,想不到张浚身居高位多年,竟然如此清贫。于是下旨安抚张浚,并派人赏赐给他300金。

见诬告没有成功,秦桧党羽又对外宣称说皇帝派人去赐死张浚,希望让张浚产生恐惧,使他自杀或者反叛。

消息传到零陵,张浚的家人和部下都大哭不止,张浚却镇定地说:“如果我真的有罪,死了来向国家谢罪也没什么,你们不必哭泣。”张浚又询问使者是谁,得知是殿帅杨沂中的儿子,他笑着说:“我一定死不了。杨沂中是我的老部下,如果朝廷要赐死我,必然另派他人。”

不久后,使者到来,宣读了宋高宗的圣旨,张浚得到300金的赏赐。

张浚塑像

1155年,秦桧去世以后,张浚再度被朝廷起用,上奏请求备战抗金,引起宋高宗及主和派大臣的不满,宋高宗斥责他“今复论兵,极为生事”,再次将他贬官。直到1161年,金国入侵南宋,形势紧迫,张浚这才被重新任命。1162年,宋孝宗即位,积极准备北伐,张浚得到重用,担任右相兼枢密使。但是南宋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分歧严重,矛盾重重,张浚也难以有所作为,在心灰意冷下,辞官致仕。

1164年,张浚病逝,至死也未能实现收复失地的夙愿。

相关参考

重赏

汉武帝刘彻,十六岁时继承了皇位,公元前87年去世,共在位五十四年。几十年间,汉武帝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颁布了推恩令,巩固了皇权。另外,在军事方面,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

重赏

对联,又被称为楹联,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对联的故事。明朝有一位姓顾的官员,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因政绩比较突出,被提拔为巡抚。顾巡抚才华横溢,尤其擅长对对联。有一次,顾巡抚出了一个上联

重赏

在古时候有一位帝王是出身寒微,虽然他本来和帝王家没有一点缘分,也不沾亲带故,可是后来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开国帝王。这位帝王就是朱元璋,他也算是草根阶层发迹的最佳代表人物,可是任何的成功都不是白白到手

重赏

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少年时就极具才华,长大后更是名震江南,被誉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与所有读书人一样,唐伯虎也想通过科举考试踏入仕途,实现心中的理想和抱负,而且对自己的才华相当自信。然而,由于受到会试泄题

重赏

在中国古代,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即使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大臣顶多就事论事,上书提出意见,绝不敢对皇帝进行语言攻击,否则就是找死,甚至会被诛九族。然而,明朝时期的一位牛人,他不仅敢拦明太祖朱元璋的銮驾,还

重赏

中国古代的占卜、命理、相面、堪舆之术,都各有其神奇之处,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对这些就比较相信。朱元璋早年曾在皇觉寺做和尚,地位低下,常常饥寒交迫。后来儿时的玩伴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红巾起义,此事被人向元朝官

重赏

我国历史可以说是一部诗歌史,在我国历史上每一次的王朝更替都能在诗歌里面反映出来。尤其是在唐朝时期,诗歌更是成为大唐王朝的代名词。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喜欢写诗,比如说最爱写诗的乾隆皇帝,一生写了四万

接回宫重赏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是穷苦出身,深知底层百姓的艰难。等到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时刻惦记着天下的百姓。为了能够了解百姓的状况,朱元璋经常走出皇宫,到民间去微服私访。另外,有人认为朱

朕要重赏你

古代负责照顾皇帝的宫女、太监,必须处处小心谨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怒帝王,碰到脾气温和、仁慈的皇帝还好说,充其量被安排服侍打入冷宫的妃子,如果皇帝性格暴躁,身边人无不提心吊胆。明朝嘉靖年间,皇帝不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