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
Posted 上官
篇首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每个人上小学时都曾经学过。
一般来说,老师总是跟我们讲司马光是如何的聪明、反应快,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难题。
然后告诉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面对困难,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其实在古代,像司马光一样小时候就表现得十分聪明的人,还真不少。
比如跟司马光同为北宋人的文彦博,小时候也曾经“树洞取球”,利用水的浮力,让不小心踢进树洞的球浮了出来,智慧同样令人赞叹。
不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名气,明显没“司马光砸缸”高。
司马光出生在宋真宗年间,之所以用“光”字取名,是因为他出生在光州光山,那会儿他爸爸正在当地担任县令。
司马光出生后,老爸对他寄予厚望,他才几岁大,就学会了读《春秋》,而且还能把书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
不过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出名,完全是拜砸缸这件事所赐。
7岁那年,司马光跟着老爸出门去拜访朋友,他老爸是当官的,老爸的朋友也是当官的。
司马光又新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
玩着玩着,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个孩子贪玩爬到了假山上,一个没站稳,“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
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他使劲挣扎也爬不出来。其他孩子吓得哭的哭,跑的跑,只有司马光一脸镇定,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
水全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当然就得救了。
而司马光救出的这个小孩,正是他老爸朋友的儿子,叫做上官尚光,在这之后,他和司马光成了发小,两人一块长大。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就是上官家里给宣扬出去的,从此司马光大受赞赏,在东京和洛阳出了名。
至于上官尚光呢?他倒是默默无闻,虽然他也很优秀,长大后参加科举考中了进士,但很快,他就厌倦了官场,辞官回乡,专心写书做文化了。
而且,上官尚光很懂得感恩,为了纪念司马光救自己这事,特意花钱建了一座“感恩亭”,告诫后人要知恩图报。
至于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更希望我们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
司马光确实很聪明,他后来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可以说,司马光和上官家、上官尚光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上官家帮司马光出了名。
说到这里,大家不妨开动脑筋设想一下,如果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后续会怎么发展呢?
相关参考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神童,他们的智商远超同龄人,做出了许多令人佩服的事情。比如曹操的幼子曹冲,是三国时期著名神童,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想到用浮力的原理称出大象的重量。北宋时期,有一位与曹冲比肩的神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从小就听说,在《宋史》中记载,司马光从小就是聪慧异常,七岁的时候就已经稳重的像个大人,平时最爱读的便是《左氏春秋》。有一次,司马光与小伙伴在院子中玩耍,其中一个小伙伴贪玩就爬到放在
1、砸缸救友司马光长到七岁,严肃庄重的像成年人,听到别人讲《左氏春秋》,很喜爱它,回来给家里人讲述,就能懂得书的主要意思。从此手不离开书,甚至不知道饥渴冷暖的地步。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一个孩子爬上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从小聪慧,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听过的人无不被司马光的睿智所深深折服,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一件事,司马光从缸裡救出来的人究竟是谁?司马光出生于公元1019年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砸的是瓮不是缸(被骗千年)”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我们从小就学习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学习到了司马光机智勇敢的精神,但后有史学家认为宋朝并没有能够造
宋朝没有特别大的缸,那么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假的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司马光砸缸没问题,马未都说的也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1】马未都是城里人,不知道农村好多地方“缸瓮不分
天才儿童司马光因为砸缸救人而一举成名,那么他长大之后呢?网络配图司马光为官清廉,做人还特别讲诚信。有一次,他让管家去市场上卖马,还特意交代一定要如实告诉买主,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犯病。管家听了哭笑
纯原创,自写自画。三到四天完成一篇,长期在头条发布。如果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原创不易,坚持更难,欢迎关注、转发。他自小聪明过人,学有所成,家境优越,当官后也是个勤政爱民的好官。1019年10月,司马
那时候我们在书本上也曾经学习过,学习到不少名人轶事以及一些典故,比如说有古人四岁让梨,让我们知道了要尊老爱幼,六岁春像七岁砸缸也让我们见识到了这些小孩子的聪慧,那么,这些让我们小时候一直都被教导着要学
高力士脱靴一司马光(1019~1086年)一生,有三件事闻名:少年时期“砸缸”救友,中年以后编修《资治通鉴》,晚年罢废“熙丰新法”。数百年来,学界评论司马光,亦多着眼于上述三件事。实际上,司马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