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请老师辅导儿子,老师问:若不听话,能打吗
Posted 谋士
篇首语: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请老师辅导儿子,老师问:若不听话,能打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请老师辅导儿子,老师问:若不听话,能打吗
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尤其是处在帝王家的皇子们,良好的教育更为重要。作为从社会最底层起家当皇帝的朱元璋来说,由于家境出身贫寒读书也不多,所以他格外注重自己子女的教育。
明太祖朱元璋在得势以后,就本着“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不能穷了教育”的方针,决心给他的后代聘请最好的老师,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随后朱元璋就给儿子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当老师,可朱元璋的儿子非同一般学子,老师问道:不听话能打吗?身为严父的朱元璋就回答了4个字,让后世盛赞不已!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残暴无道,加之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铤而走险。公元1351年,元廷在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期间,监督挖河的官吏又乘机克扣河工“食钱”,终引起群情激愤,同年红巾军起义爆发。
在这样背景下,四处流浪的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起义军郭子兴的红巾军,自此开始自己传奇的一生。入伍后的朱元璋,作战非常勇敢,并且处事机智灵活屡立战功,很快就受到郭子兴的赏识,随后朱元璋就被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
然而,得到提拔的朱元璋并没有骄傲,反而在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众多的战利品也全部都上交给郭子兴元帅;得到了赏赐,他又说功劳是大家的,把赏赐的东西分给士兵。经此以往,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
红巾军元帅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凡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后来,郭子兴见朱元璋的确是难得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有了这层关系,朱元璋很快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公元1355年,红巾军首领郭子兴病逝,有勇有谋的很快就成为这支队伍的主帅。
公元1356年,作为副元帅的朱元璋率军占领江南要地集庆路(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战略要地,获取一块立足之地。随后朱元璋又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3年后,朱元璋已经占领安徽、江苏和浙江部分区域,势力逐渐扩大。
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后,朱元璋一方面继续招募将士,一方面也在扩充自己的文臣谋士。当时,朱元璋的阵营中武将已经很多,像汤和、徐达、常遇春等名将众多,但出众的文臣谋士却只有李善长和朱升两人。随后李善长就向朱元璋推荐了两位才华出众的名仕,一人名叫刘基(刘伯温),此人运筹帷幄,有张良之才。另一人则是个道士,名叫宋濂。
当时,这两个人早已名声在外,又经过谋士李善长的举荐,朱元璋极为重视不惜委派心腹之人三顾茅庐去请二位,但二人都没有请到。最后朱元璋想尽办法,礼聘而至,才把刘基请至应天,委任他为自己的谋臣。作为谋士刘基也不负众望,他针对元末乱世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
可以说刘基在明朝的建立起到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至朱元璋多次称其为:“吾之子房也。”而民间对其赞誉更是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元朝末年,“元政不纲,盗贼四起”朱元璋正在开疆拓土扩大自己势力,需要刘基这样的顶级谋士辅佐,本应理所当热。但朱元璋要请一位道士,真正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让他辅佐打天下,而是为了请他做自己儿子的老师。
朱元璋深知自己是一介武夫,周围大都是武夫,将来要治理好国家,靠武夫是不行的。于是,他决定让宋濂教授自己的儿子朱标经学知识。朱元璋即便对文学礼仪再不懂,也深知自古以来师道的重要性。在第一次请宋濂出山无果之后,他带上儿子,亲自前往宋濂处拜师。
面对朱元璋的亲自到来,宋濂大为感动,促膝交谈后便被朱元璋的诚心打动,后跟随他来到应天府。同年七月,宋濂就被任命为江南等处儒学提举。十月,奉命为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教授“五经”,后又参与修撰起居注。那么宋濂何许人也,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非要他给朱标当老师呢?
原来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如今初中必背课文《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宋濂创作,因为其卓越的文史成就,后世学者也称呼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就像很多大儒一样,宋濂的家世贫寒,却有很好的天资,虽说自幼体弱,却天赋奇才,经史子集过目不忘,更在诸多名师的指点下,养成刻苦嗜学的性情,甚至终其一生,都是手不释卷,也早在元末就出名,还曾被元顺帝征为翰林编修。
但是,身为一代大儒,他却生在了一个坏时代,后来宋濂对元朝的暴虐行为非常不满,索性以奉养父母为由辞官归隐,入仙华山为俗家道士,实则上山写书。对此《明史·宋濂传》记载道:“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随后幸赖明太祖朱元璋邀请他出山,这位淡泊名利的大学者才华不至于被埋没,成了太子朱标的老师。虽然朱元璋自己曾说过:“人有精金,必求良匠冶而范之,有美玉必求良工而琢之。至于子弟,有美质而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之不如金玉邪?”
但是宋濂毕竟教授的是朱元璋的儿子,万一日后教授起来不听管教该怎么办?宋濂乃聪明之人,他当即就把自己内心的问题巧妙的抛出来。宋濂问道:“小儿顽劣,能训乎?”意思是说小孩顽皮,不听话我能打吗?这一问,宋濂着实把朱元璋问住了,他本来是想看朱元璋有多大的诚意,没想到朱元璋思考片刻回答了4个字:“不死即可!”
作为一代开国明君,朱元璋年少时虽没上过私塾,但他也明白尊师重道的道理,朱元璋回答4个字的意思就是说:“只要不将小儿打死,都可以。”而正是这堪称经典的四个字,让宋濂看到了朱元璋的诚意,让宋濂决定全心全意的辅助朱元璋和教授朱标,也是这四个字,让朱元璋尊师重教方面成为一段佳话。
严是爱,松是害;教不严,师之惰。后来大儒宋濂的确十分用心的在给朱标传授学业,已至成为太子一生的良师益友。据史料记载,自幼受到宋濂真传的朱标,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从朱元璋到黎民百姓,无不对他寄予厚望。
可以说朱标的优秀表现,被认为是明朝时期最优秀的太子,而这少不了宋濂的教导。而宋濂的文学成就也与刘基齐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文名远播国外,当时朝鲜、日本、安南等国使节都曾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明史》更是记载到:“基、濂学术醇深,文章古茂,同为一代宗工。而基则运筹帷幄,濂则从容辅导,于开国之初,敷陈王道,忠诚恪慎,卓哉佐命臣也。”
洪武十年(1377年),68岁的宋濂告老还乡,明太祖朱元璋携太子亲自送宋濂出京城,年迈的宋濂以头叩地辞谢,场面极其感人。据《剪胜野闻》记载:“濂顿首辞,且要曰:臣性命未毕蓬土,请岁觐陛阶。”如果宋濂的人生到此结束,可能会功德圆满。可惜,三年后,胡惟庸谋逆案爆发,宋濂的儿子宋慎牵涉其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
朱元璋震怒,下令处死宋濂全家,后幸得太子朱标为宋濂百般求情,回忆细数当年师恩情,再加上马皇后力保,朱元璋最终才决定放宋濂一条生路,徙至四川茂州安置。
而宋濂作为明初大儒,虽然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太子,但晚年遭祸未能保全家人,最终凄惨而终,也非常可惜。后来到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四川巡抚马俊为宋濂上奏申诉,孝宗经礼部商议后下诏恢复宋濂的官职,同意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恢复这“开国文臣之首”的名誉!
相关参考
朱元璋给儿子找老师,老师:不听话可以打吗?朱元璋只说了4个字文/风马牛也相及众所周知,现如今,子女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一位父母最关心的事情,希望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以便他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方便以后
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女真部族,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两段极为“风光”的时期。一是在北宋时期,女真部族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崛起,先是灭掉了疆域万里的大辽,继而冲入汴梁,北宋亡。二是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统一女
说起「”靖难之役”,这是古代王朝中少有的藩王凭一己之力推翻中央政权而取得胜利的战争,而且此战还发生在大明王朝刚立国不久。按说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其军队战斗力是相当高的,而且明朝还是大一统王朝,怎么会以举
考研数学老师张宇个人资料张宇目前在启航,从事高等数学教学和考研辅导多年。国家高等数学试题库骨干专家、考研历年真题研究骨干专家、博士、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骨干教师。多次参加考研数学大纲修订及全国性数学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
南京二模历史成绩二模历史考试成绩68分就能达A了。家教科目:中小学生课外辅导老师介绍:南京在职一线老师和专职老师收费标准:阶段性收费学生成绩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功课问题,很多是功课以外的问题,比如说学习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叫做“总管内务府衙门”,又称“后门衙门”,与其他衙门不同的是,它不管国家大事,只管皇上的私事,内务府是个油水特别多的部门,因为紫禁城内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内务府掌管,其最...
我是历史系的学生,很喜欢历史,我觉得你高三了培养兴趣有点来不及。但是历史不是死记硬背,我记得高中时候很多习题都很灵活,所以我认为你应该跟你的任课老师沟通一下,最好是找老师系统辅导一下教材,理解横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