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
Posted 葬礼
篇首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间俗语“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为何有这种讲究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出门时偶遇多年不见的朋友或远亲,向他的父母问好,却得到了其父母一方早已仙逝的消息。如果不是自己亲口询问,恐怕永远也不会从他口中得到通知。办丧事不是中国人人生中的大事嘛,为什么还有这种藏着掖着的行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丧礼活动中一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讲究。
过去有句老话叫:丧不报孝不吊,不烧纸钱不谢孝。说的就是这种讲究。在农村一些地区,家里如果有人去世,就要通知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一般报丧的对象通常是子孙小辈,报丧之时要身穿孝服,来到所要报丧的人家中要先磕头,然后坐在一边不说话。
只有当那家人问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才能报丧。还有些地区,报丧要先报给舅舅,以表示对舅舅的尊重。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得到正面通知的人才能去参加葬礼。
有些人生前因为生病等原因导致家庭贫穷,死后家属就有可能因为没有钱租场地或者好面子等原因,不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葬礼。如果这个时候有好事者不请自来,不但起不到安慰家属的作用,反而免不了会让死者家属面子上过不去,更加悲哀难过。
又或者有些人原本就与死者不和,家属也不会邀请这样人来参加。如果这样的人贸然来参加葬礼,不管是看热闹还是诚心和解,都免不了有只顾自己爽快的嫌疑,让丧礼没法正常举行。
而不烧纸钱不谢孝,则是另一种讲究。在古代或者现代一些农村地区,举行葬礼的那天,家属会准备足够的纸钱放在火盆旁边,与关系好的人在这个时候都会烧上几张纸,以表达哀思。而与之相对应的,死者的儿孙后代也必须磕头礼表示感谢。而与关系一般的人则不会烧纸,一般只是礼仪性的鞠躬问候即可,家属也只是以口头感谢回礼。但是对于死者的后辈亲戚,则是必须要烧纸磕头的,否则便是不孝。
当然谁应该烧纸,谁又不能烧纸在参加葬礼的人心中早有定数。如果这个时候该烧纸的人在葬礼现场没有烧纸,等于直接当面给死者家属下不来台,免不了要让死者在身后被人议论。而不该烧纸的人强行戴孝,也不免给人一种攀附的印象。无论哪种都会让这场葬礼变成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葬礼实际上是一场复杂的人际交流舞台,一个弄不好便会遭人议论。现代社会虽然取消了大量丧葬习俗,简化了流程,但请谁不请谁,随礼时因为亲疏远近的关系给多少钱等,可以说都是前面那些规矩的变体。规矩虽然没了,但葬礼上那些人情世故依然流传着,没有改变。
相关参考
俗语在农村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祖们对生活经验的总结与凝练。相比辞藻华丽的文言诗句,平淡质朴的俗语好似难登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在俗语平淡无奇的外表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人生
我国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大家从小就生活在这些文化里面,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今天笔者跟大家介绍的就是我国众多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在农村能够经常见到,它就是农村俗语。每一句俗语都是我们的祖先
俗语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它和其他文化一样,经历了五千年的沉淀,仍能经久不衰。俗语有一大特点,那就是通俗易懂,这是因为俗语都是由古时候的农民们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农民
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语,乍听起来没什么理论依据,但现实中却时不时能看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这些俗语都是祖先们在实践和观察中总结出来的,这些话或许并不能以大数据或者什么科学的方法验证,但确实是对社会现象与
各种各样的俗语有着丰富的内涵,每一句俗语都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人生道理,但是由于当时时代的落后,很多的俗语在当时看起来是比较正确的,但是在现在看来却是很荒谬的,已经不能在作为指导人生的名言了。今天我们来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传承渊源流传,在五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尘埃间,我们的老祖宗总结了众多饱含生活哲理的俗语,如“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不多食”“不听老人言、
我们国家的俗语可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化习俗,有时候一个字就能够讲述很多的道理,如果再搭配一些不同的语气,就能够让传达出不一样的信息效果。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俗语才能够流传几千年,而且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中,很多农村中的长者也根据自己多年生活和经验总结出了一些话,后来慢慢发展,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俗语,这些俗语中包含了老人们对人情世故、天气冷暖等等,而这其中
民间俗语“钱有3不借、路有3不走、礼有3不随”,你明白其中道理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充满智慧的老祖先,靠着勤劳的双手吃饭、致富,且创造出了一项优秀的民间文化——俗语,它们历千年而不衰,靠着口口相传,愣是传承几千年,后人不断的“取其精华,去除糟粕
古代人很喜欢研究面相,往往他们会从这个人的面相来推断此人的性格还有未来的仕途如何,这也是由于劳动人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在与别人打交道中积累的经验,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一句关于识人的俗语:“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