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握30万重兵,为何四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
Posted 湘军
篇首语: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他手握30万重兵,为何四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他手握30万重兵,为何四次放弃了当皇帝的机会
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为腐朽的清王朝续命了不少年。他在政治军事文学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开创洋务运动,展开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开端。但因为个人成长经历以及思想,造就了他只能是为封建王朝卖命,所以在后世也算是毁誉参半。曾国藩兵权在握,底下很多人支持,曾经有四次做皇帝的机会,但他都没同意。
曾国藩建立湘军对抗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湘军建立之初时,有一个文人王闿运就在他手底下做事,这个人虽然才高八斗,但是过于高傲,曾国藩也只当他是恃才傲物,并不太在意他的桀骜,把他作为文学上交流的好朋友,但是对于政治方面,并不敢与他有所交流。因为王闿运文学造诣不低,所以二人常常在一起探讨讨论文学问题。有一次,王闿运,就借着讨论文学,拼命向曾国藩推荐曹操的文章,曾国藩何等聪明,自然明白王闿运的意思,人家这是在叫他效仿曹操呢。曾国藩作为臣子一向忠心耿耿,所以他虽然没明说,但是不停的在纸上写了一个字,这个字就是“缪”,表示王闿运说的话都是缪话,曾国藩第一次拒绝了劝进,第一次放弃称帝。
在与太平天国作战多年后,曾国藩军队终于攻克了安庆,安庆是当时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这样一来离覆灭太平天国就不远了,湘军内部都十分兴奋,大摆庆功宴,而这个时候,咸丰皇帝驾崩了,湘军内部人员纷纷起了拥护曾国藩为帝的心思。
首先是李元度,他写了一副对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暗示曾国藩称帝,一向兢兢业业为清朝做事的曾国藩,自然是怒斥对方。其次,水师的彭玉麟也送来一封信,信中只有12个字“东南半壁无主,涤公岂有意乎?” (涤公说的就是曾国藩)。此等暗示,让曾国藩惊出一身冷汗。这些手下接二连三的让他称帝,惊得曾国藩大呼道,不像话都不像话。为了防止这封密信落入他人之手,曾国藩直接就将这张纸给吃了下去,可以看出曾国藩做事确实是心细如尘。此为曾国藩第二次拒绝了劝进,第二次放弃称帝。
而且被训斥过的王闿运也并没有死心,在曾国藩弟弟的怂恿下,他又一次起了想让曾国藩取清帝而代之的想法。这个时候王闿运已经不是一个陪曾国藩舞文弄墨的普通文人了,在曾国藩弟弟的帮助下,已经成为了曾府的入幕之宾了。
这次他劝曾国藩称帝,所说的话更加猖獗了,他居然劝曾国藩干脆跟太平天国联手一起推翻清政府,让曾国藩自己做皇帝,因为此时新上任的皇帝尚且年幼,什么也不懂,而两宫太后也只不过是女流之辈,此时称帝是可以成功的。他越说越兴奋,还手舞足蹈起,曾国藩却默默的用茶水在桌子上写满了一个字,“妄”。用茶水写在桌上,过不一会儿能干掉,不留下痕迹,曾国藩可真是个谨小慎微的人。这是曾国藩第三次拒绝了劝进,第三次放弃称帝。
在湘军的努力下,太平天国的都城终于被攻克,但是攻克之后,清政府没有履行诺言,本来说好了攻克之后,有功的都封为王。可是最后只封了曾国藩为侯爵,之前答应封赏众人为王的诺言不仅没实现诺言,反而指责曾国藩和湘军放跑了洪秀全的长子和一部分太平军,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和一些湘军将领受不了这份气。某天晚上,曾国荃和那些将领一起来到曾国藩家中,虽然那帮人见到曾国藩都直盯着他,并没有开口说话,但是聪明如曾国藩当然,他已经知道他们想要说什么了。他让人拿来笔墨拿来,写了副对联,将笔一搁,便离开了。那些人赶忙凑上去一瞧,对联上的诗句大意是说他能够在无数诱惑面前,依然恪守人臣本分。曾国荃知道劝不动曾国藩,便回头对那些将领说,此事作罢,不要外传,如有泄露出去,那也是我自己一力承担,曾国藩第四次拒绝了称帝。
曾国藩手握30万重兵,能为腐朽的满清王朝续命多年,却为何先后四次拒绝了手下的劝进,拒绝当皇帝呢?后世也为此争论不休,小编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曾国藩手底下的人并非都支持他称帝,其中就有左宗棠和李鸿章,这两人都是曾国藩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两人的能力都不在曾国藩之下,后来更有左宗棠率领6万湘军收复新疆的壮举,在平定太平天国时,左宗棠就曾与曾国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李鸿章就更加不会站在曾国藩这边,如果曾国藩称帝,李鸿章必定支持清政府。
第二点就是曾国藩的性格上,他一生追求的并非做皇帝,彭玉麟用“东南半壁无主,涤公岂有意乎?”劝进时,他是这样回应的“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14个字,可以看出曾国藩追求的是高雅的圣贤之道。所以作为臣子的曾国藩向来克己复礼,很是循规蹈矩,哪怕王朝早已腐朽不堪,也依然做好臣子本分。
相关参考
隋朝末年,因为徭役繁重,公民们吃力不胜言,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揭竿而起。隋炀帝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起义师已经事焦头烂额,这时民间不知为何突然撒布起一句谶语:"李氏当王"。这句谶语显现之后,各路俊杰都起头寻
他手握十万重兵,李渊想平定却无良策,一小卒说凭我一人就能灭他
隋朝末年,因为徭役繁重,百姓们苦不堪言,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揭竿而起。隋炀帝为了镇压此起彼伏的起义军已经事焦头烂额,这时民间不知为何忽然流传起一句谶语:"李氏当王"。这句谶语出现之后,各路豪杰都开始寻找
他手握八十万重兵,崇祯数次求救他却不出兵,亡国后却又痛哭吐血
谁能想到,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竟来自于一任将军之手?危及灭国,崇祯帝守不住国家,急命左良玉引兵救驾,左良玉却迟迟不肯,而令人倍感惊奇的是,崇祯帝与国同亡之时,左良玉却是哭的最惨烈的一个,直至吐血
清朝前期,多尔衮绝对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他手握重兵,他拥有皇子的身份,如果当时他要当皇帝,还是非常有可能的。但直到他死的哪一天,也没有选择称帝,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17岁的时候,少年多尔衮便跟着
袁世凯称帝意图暴露后,舆论一片哗然。1915年12月25日,秘密潜回云南的蔡锷联名通电各省,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袁。随即,蔡锷、李烈钧和唐继尧分任护国军第一、二、三军总司令,从四川、贵州、广西三
手握20万重兵,掌握秦王朝最后救命稻草的章邯,怎么说降就降了
有朋友看完我上一篇文章决定秦王朝存亡的巨鹿之战,章邯为何屡屡退却,最终选择了投降?后发消息问我:章邯率领的20万大军都是秦国精锐部队,战斗力肯定比起义军强,怎么说投降就投降了?难道就没其它路走了吗?从
年羹尧作为康雍两朝重臣,未满三十岁时就别康熙皇帝破格提拔为四川巡抚,成为掌管一方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奉命进京,得到康熙御赐弓矢,升任川陕总督,成为西陲边疆重臣要员,不久又升任抚远大将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据说是宗圣曾子七十世孙。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为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十八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一年之后,平定赵国,将赵国的领地设为郡,第二年攻打燕国,平定了燕国的国都蓟,之后秦始皇又派王翦的儿子王贲进
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