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51:董卓为何要迁都
Posted 司徒
篇首语:不亏待每一份热情,不讨好任何的冷漠。一旦攒够了失望,就离开。从此再也不见,友情如此,爱情亦如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51:董卓为何要迁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51:董卓为何要迁都
刘备、关羽、张飞三英战吕布,八路诸侯胜了一仗,一面给刘备弟兄贺功,一面派人向袁绍报捷。
袁绍接到捷报,忙派人往汜水关叫孙坚进兵。孙坚想起袁术不发粮草的事,怒气不息,领着程普、黄盖到袁术寨中来。
相见后,孙坚说:“我和董卓本无私仇,领兵前来,是上为国家讨贼,下为袁家报仇,你怎么不发粮草,使我损兵折将?”袁术听了,很是惶恐,向孙坚连声道歉。
孙坚气平了些,回到营中,正要出兵,忽然董卓派李儒前来求见。孙坚问他来意。李儒道:“丞相敬重将军,使我前来说亲,要把他的女儿,许配将军的儿子。”
孙坚大怒道:“董卓逆天无道,我正要杀他,怎能和他结亲……”当下把李儒赶出营门。
李儒回报董卓,董卓很是懊恼。李儒说:“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如回到洛阳,迁都长安,暂避诸侯。”董卓无法,只好按计行事。
董卓和吕布回到洛阳,召集众官,商议迁都,司徒杨彪、太尉黄琬、司徒荀爽都恐骚动百姓,反对迁都。董卓大怒道:“我为天下大事,管什么百姓!”立即免了这三人官职。
众官不敢说话,董卓便下令迁都。又派了五千铁骑兵,在洛阳城里劫掠富户,杀了几万人口,抢了无数财物。
李傕、郭汜带了人马,把全城百姓赶往长安;一队兵押着一队百姓,日夜催迫,沿路又冻死饿死了许多。
相关参考
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基本上是从神州各地而来,人马浩浩汤汤五十多万人,跟董卓相比可以说是占据绝对的优势。可最后这场讨贼大战几乎是不了了之,董贼没有死,迁都长安后依然潇洒的活着。十八路诸侯貌似也没有败,大...
《三国演义》里,吕布有丁原、董卓两个义父,再加上亲爹,被张飞骂作是“三姓家奴”。可是翻开《三国志》,并没有吕布认丁原为义父的记载,可知这件事完全是小说家言。认董卓倒是有一点根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
孙坚大胜之后,立刻率军追击。而董卓呢,经历了这次大败之后,经不敢和孙坚正面交锋,于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将李嗲巴孙坚驻地,希望能够和孙坚和亲,将董卓之女,嫁给孙坚之子。并且表示,只要孙坚答应,孙坚可以随便列
洛阳实际上就处于豫西山区最东端被四面包围的一个谷地里面,洛阳和豫东平原的通路上有著名的虎牢关,也是万夫莫开之势。但是和关中不同,洛阳的补给要依赖于豫东平原,所以历史上一旦形成持久战,而且敌人兵力强己方
为什么说何进让董卓进京来消灭十常侍是错误的选择,何进本身就有兵。小编觉得何进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说,不该诛杀十常侍,杀领头的即可,任何成功的政治家最重要的素质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
关东联军逼近洛阳,董卓做出了一个让天下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迁都!将都城从洛阳,迁往长安.董卓为什么要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其实,长安虽然是西汉的都城,可是经历了王莽之乱,早就残破,于是,东汉初年,
且说,董卓为了躲避盟军的风头,接受李儒的建议,挟天子以迁都长安。曹操强烈建议盟军举兵追击,但其它各路诸侯无一响应。即使在此等情况下,曹操毅然决定率领家将前去追击。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执意去追击挟天子西迁
后金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攻占了沈阳,进而一鼓作气攻下明朝辽东军政中心——辽阳,并将都城从赫图阿拉迁至辽阳,设为东京,大兴土木,修筑宫室。然而,出人
关羽,三国时期最为知名的将领之一,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的那般强悍,但他本身战斗力也很强,加上难得的忠义,被后人尊为“武圣”。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斩杀了曹营大将庞德,生擒了于禁,吓得曹操想要迁都。然而,
公元493年,统治北方的北魏王朝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皇帝不顾很多大臣反对,执意要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这位皇帝,就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无疑是孝文帝短暂而轰轰烈烈的一生中,最为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