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年过七旬、对皇权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他
Posted 明史
篇首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善长年过七旬、对皇权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善长年过七旬、对皇权已构不成威胁,朱元璋为何一定要杀他
朱元璋能够打得天下,主要依靠得力于徐达、汤和等一批淮西老乡组成的淮西邦,而居淮西邦之首的,就是被朱元璋喻之为“萧何”的开国丞相李善长。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谋反伏诛”,牵连面广,被处决官员之多为历代所罕见,而李善长屹立不倒。谁知十年后,他还是以同样的罪名结束了生命与政治生涯。 “李案”的影响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牵连者甚众,在当时、在后世一直都受到文人、政客等的广泛关注。
李善长,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出生在安徽定远,与朱元璋老家凤阳相邻。李善长书虽读不多,但天赋却极高,且尤其喜欢法家理论,行为处事公允合情,被乡里人推为祭酒。祭酒是一种荣誉,非官职,其“职责”一般是乡里人在节日或婚丧喜庆聚在一起吃饭时,代表众人以酒先祭天地。
元末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进攻滁阳,路过定远时,李善长随即投靠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不仅是乡里名人,还能断文识字,就让他留下当掌书记并给予较高待遇,掌书记相当于如今秘书长或参谋长一类。历史证明,李善长找到了明主,朱元璋得到了能人,双方都能相中对方,并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朱元璋的破格重用,李善长可谓知恩图报,朱元璋曾向他请教,问:如今天下战乱不息,如何才能平定呢?
李善长答:秦末时天下大乱,汉高祖刘邦也是以一介平民身份起事,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仅仅五年时间就成就了帝业。如今元朝纲纪已坏,天下土崩瓦解,你的出生地凤阳距汉高祖的出生地沛县不远,地灵人杰,你只要以刘邦为榜样,何愁天下不平定呢?
听罢,朱元璋心里十分佩服,因为对他而言可谓醍醐灌顶,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从此,李善长成为左膀右臂,升为参谋,进入决策层。其人生经历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首先,协调幕僚与将士之间关系,整顿军纪。当时朱元璋声名远扬,归降者与日俱增,但幕僚们喜欢背地里议论将士,致使文武失和。据《明太祖实录》载,朱元璋曾告诫李善长:“方今群雄并争,非有智者不可与谋议。吾观群雄中持案牍及谋事者,多毁左右将士,将士弗得效其能,以至于败。其羽翼既去,主者安得独存,故亦相继而亡。汝宜鉴其失,务协调将以成功,毋效彼所为也!”对此,李善长铭记于心。在对待归顺将士方面,李善长都帮手朱元璋予以妥帖安置,诸将之间产生了冲突,李善长也竭力劝慰调和。如朱元璋驻守和阳时期,很多将领都曾是郭子兴的部下,这样一来“外来派”和“本土派”之间谁也不服谁,最后还得李善出面斡旋调节,最终将士们同心同德。在整顿军纪方面,每攻下一座城池,李善长就四处张贴禁令,禁止将士侵扰百姓,当然这也是经过朱元璋同意的。
其次,做好后勤保障,当好军事顾问。为了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朱元璋每次外出征战,几乎都让李善长留守后方,统筹全局,转运粮草,积极做好后勤保障。与此同时,为了保证后方秩序稳定、减轻人民负担,他还加强后方军事防务,大力发展后方经济,后方的百姓安居乐业、将士和睦。据《明史》载:“前后自将征讨,皆命居守,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转调兵饷无乏。”
在朱元璋眼中,强渡长江、攻占承平、直指南京,就是他与李善长一同谋划并获得胜利的。
再次,借鉴、剔除元制弊政,发展社会经济。李善长参照元制,将元代的弊政剔除,制定了盐法、茶法、钱法、渔法等,既减轻人民经济负担,缓解了阶级矛盾,还使经济快速发展。此外,他还积极响应并推广实践朱元璋的屯田垦荒设想,在各地实行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将荒地变为良田,“国用益饶,而民不困”(《明史》)。
总之,一旦君臣的奋斗目标--建立新王朝,成为双方共同目标,那么李善长所做的一切对于朱元璋而言,意义重大非凡。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李善长对朱元璋忠心的基础上的。
当朱元璋“团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声望日隆时,自然会引起郭子兴的不满和猜疑。
于是,有人建议郭子兴计划剥夺了朱元璋的兵权,并将李善长给调离,来帮自己。据《明史》载:“郭子兴中流言,疑太祖,稍夺其兵柄。又欲夺善长自辅,善长固谢弗往。太祖深倚之”。
郭子兴与朱元璋是上下级干系,他要调李善长,表明李善长有本领且名声在外,应该升官;即使是平调,但郭子兴毕竟是全军统帅,李善长也不会吃亏。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李善长听到调令后,竟哭起来,且哭的很悲伤。有人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就是不愿意分开朱元璋。朱元璋听到后打动也要掉泪了。李善长之泪该当不是装出来的,因为朱元璋当时还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前途未卜,李善长没必要拍他马屁。这当然也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度认可,难怪《明史》会用“深倚之”这样的词来描述他对李善长的器重。
第二,得到朱元璋信任并重用。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登基称帝,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除了筹划隆重而繁琐的开国大典,朱元璋还有一件“心事”--如何让自己放牛姓的出身高贵起来。已经充任开国大典大礼使的李善长,建议朱元璋追封朱家先人们也为皇帝、皇后,这一来岂不就出生于帝王之家了?于是,册封先人、册立皇后、太子,分封诸王等活儿,朱元璋都指定李善长来指挥。可见,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和器重。
在安排东宫属官时,朱元璋让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并在他原有的诸等官职之外,加封他为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朱元璋出巡汴梁(开封),让李善长留守京都,一切准其见机行事。李善长不仅主持制定六部官制(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官民居丧期间的服饰,朝贺东宫的礼仪,还奉命监修《元史》,编《祖训录》、《大明集礼》。初建之时的大明王朝,事无巨细,但是朱元璋都放心交与李善长负责。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对功臣论功行赏,对于李善长,朱元璋说:李善长虽无行军打仗的功劳,但他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功劳很大,因此应该进封大国。于是,朱元璋封李善长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每年俸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同时受封公爵的还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共六人,而李善长居六公之首。此外,朱元璋还赐李善长丹书铁卷,免李善长两次死罪,免其子一次死罪。
第三,被朱元璋满门抄斩。
功成名就,位极人臣的李善长,虽然对朱元璋仍旧忠诚不渝,但是其性格乃至人格上的缺点却开始暴露出来。据《明史》载:“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从这点来说,李善长的确比不上萧何、诸葛亮这些典范开国文臣。
另外,李善长太贪恋富贵,不明白急流勇退的小道理。这可能也与他的性格有关吧。其实,李善长的确算不上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表面看似为人宽和,内心却十分忌恨刻薄。这种人,当他位卑权小时,不会产生什么危害,一旦“得势”,就是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如李饮冰、杨希圣二人,充其量也只不过稍微侵犯了一下李善长的权力,就遭到他残酷的报复。李善长下令割去李饮冰的双乳,导至李饮冰当场惨死,又对杨希圣施以劓刑,使杨希圣彻底残废。即使是刘伯温,李善长也不轻易放过。李善长一个叫李彬的亲信,任中书省都事,因贪赃枉法被御史中丞刘伯温按律判斩,李善长找刘说情,刘坚持斩杀了李彬,李因此“怀恨在心”。刘伯温明白李善长不会善罢干休的,只得称病离职还乡。
明王朝开国初期,很多功勋贵族不是因居功自傲、骄奢淫逸,就是因心存异志,图谋不轨,以及高震主,被朱元璋猜忌,于是,很多人头落地。如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昶、杨宪,左右丞相胡惟庸、汪广洋等人先后被斩杀。
不过,李善长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选择了独保平安,依旧“恋位”,更没有从这些人遭受屠戮的血腥事件警醒,反而沾沾自喜,因为以后资格老的功臣里只剩下他了,皇帝不重用我重用谁呢。当然,也可以说那块法力无边免死牌给了李善长足够的底气。
洪武四年,李善长因有病离职休养,朱元璋尽管已对他不满,但给予很高的待遇,赏赐他临濠土地若干顷,守坟人一百五十户,佃户一千五百户,仪仗士二十家,接着又封其兄弟、子侄为官,还招其子为驸马。实际上,朱元璋曾多次暗示李善长要急流勇退,只是他对权贵太执着,被权贵迷住了眼。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谋反被杀,牵连者数以万计,唯独没有李善长。这胡惟庸,原为一小小的县令,只因与李善长为淮西同乡,就被李一手提拔官至左丞相,还与李的弟弟李存义结亲家。
五年后,有人告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死党,朱元璋还只是免了这对父子死罪,将他们发配崇明。朱元璋这样做,其实也是在“提醒”李善长。此时的李善长要是“聪明”点,赶紧向朱元璋磕头谢恩,可能就没有后面被诛九族的事了。可惜的是,李善长就当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七十七岁高龄的李善长还在高位,尽管无精力约束部下,但还忙着经营私房。人手不够,他居然向汤和“借”一百士兵。汤和随即密报朱元璋,朱元璋对其不满又加深了。
同年四月,京城发配一帮罪犯到边地去,其中有李善长的亲戚丁斌等人,李善长不顾国法,公然为罪犯说情。朱元璋获知后,彻底爆发了,立即下令抓丁斌审问。谁知,这丁斌曾在胡惟庸家做过事,这一下好,朱元璋借机逼丁斌交代李存义与胡惟庸交往的事实。随后又逮捕李存义父子,并迫使他们揭发胡惟庸曾劝过李善长一起谋反,“善长惊不许,然颇心动”,“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明史》)。朱元璋就以此为借口,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 年),赐死李善长,及其全家七十余口,仅公主和驸马未被治罪。朱元璋还将李善长的罪行作《昭示奸党录》,公布天下。
至于李善长造没造反,在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虞部郎中王国用论韩国公冤事状》,公然为李善长分辩。据《明史》载,王国用谏言朱元璋李善长之死是荒谬的,他指出李善长不可能谋反有多个原因,比如他年事已高,且位极人臣,即使谋反成功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更何况,朱元璋借奇特的天相来定李善长的罪,更是牵强附会,让天下人寒心。
不过,让人不解的不仅仅是,王国用为何没在李善长被赐死之前劝朱元璋呢?还有就是向来专横独断的朱元璋为何没有怪罪王国用尖锐的指责呢?
相关参考
...善用人。无论是政治军事上,还是经济民生上,李善长对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付出的功绩不可谓不大,堪称明朝开国功臣第一位。朱元璋曾说:“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善长来谒军门,倾...
说起明朝开国最重要的功臣,武将自然是以徐达为首,文臣则是李善长和刘伯温贡献最大。可以说,徐达之于朱元璋,就如韩信之于刘邦;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如萧何之于刘邦;刘伯温之于朱元璋,就如张良之于刘邦。作为明
朱元璋能成功离不开一个人——李善长。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共封了六位公爵,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韩国公李善长,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心里,李善长是“第一功臣”,那么这个负责后勤工作、无武功建树的李善长如何会得到
李善长是跟朱元璋早早就一起闹革命的安徽同乡,其虽没有什么武功上的建树,但作为幕后英雄,他帮朱元璋把团队管理的非常有竞争力,因此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大明开国初期,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非比一
李善长,开国丞相,明太祖朱元璋曾赐给李善长铁券,也就是免死金牌。“免二死,子免一死”据说以此可赦免自己两次死罪,子一次。最后的结果却是被朱元璋处死全家七十余人。朱元璋赐的免死金牌为何不能救李善长一命?...
...,属于安徽人,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同乡,因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从打江山开始,就一直跟随左右,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开国功臣之一,功不可没,赐免死金牌,深...
...,属于安徽人,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同乡,因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从打江山开始,就一直跟随左右,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开国功臣之一,功不可没,赐免死金牌,深...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他是朱元璋在明朝建国后封的"开国六公爵"之首,开国第一功臣,赐爵韩国公。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刘伯温,也就是刘基,也才仅仅封了一个伯爵。按照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章亚军明朝皇权之所以如此专制,很大程度上在于皇帝之下再无统一的行政权力机构,也没有集权力于一身的丞相一职。>图1朱元璋剧照>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以后,朱元璋认为中书省
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