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齐也害死了自己 汉武帝身边的能臣主父偃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灭齐也害死了自己 汉武帝身边的能臣主父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灭齐也害死了自己 汉武帝身边的能臣主父偃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一鼎一的能臣,先后帮刘彻搞定了燕齐两个藩王国,可是主父偃也因此招来了杀身之祸,这是怎么回事呢?
细说起来,主父偃开始时,也不是非要灭亡齐国不可。他当时想的是,老子现在有地位了,身份尊贵了,是皇帝身边头号大红人了,你们那些曾瞧不起我的封王们,也该认清形势,巴结老子了吧?
于是主父偃派人去找齐王刘次昌,说:“主父偃,天下智识之辈也,是如今皇上倚赖的中流砥柱。齐王你失欢于陛下久矣,何不娶主父偃的女儿为后,让主父偃做你在朝中的内应,重新赢取陛下的欢心呢?”
齐王刘次昌说:“唉,你说婚姻这事呀,唉,这事,本王正与自己的姐姐通奸,我姐是个爱吃醋的暴脾气,最恨本王劈腿别恋……哎哟不是,说漏嘴了,本王的意思是说,这个事情嘛,兹事体大,须得问问母后才行。”
齐王的生母姓纪,史称纪太后。听说主父偃想把女儿嫁给儿子,纪太后乐了:“你拉倒吧,谁不知道主父偃家里那傻丫头,正宗乡下柴禾妞,一身的乡气,连脚丫子缝里的泥都没洗干净。就她?凭什么嫁给我儿子呀?我儿子可是龙子龙孙,丢不起这个人!”
说亲失败,主父偃怒极,怒曰:“齐王呀齐王,你无情,就不能怪老子无义了。不好意思,你和你姐姐通奸的事情,必须要曝光了。”
于是主父偃去找汉武帝,说:“陛下呀,那啥,现在朝里都已经嚷开了,齐王他不自重呀,竟然和自己的姐姐通奸。可是齐王不缺女人,他姐姐更不缺男人,可他们偏偏关起门来,玩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变态游戏,这可是整个皇家的耻辱呀,陛下你不能不管。”
“唉,”汉武帝好奇地看着主父偃,“嘿,我说你个王八蛋,现在匈奴大举进攻,火烧眉毛,朕忧虑于心,你还跟朕整这事?算了,朕弄明白了,你这人就这点出息,天塌地陷你也没感觉,就是一听姐弟通奸,你就兴奋得全身颤抖。既然你对乱伦通奸有专门爱好,那也好办,干脆你去齐国好了。朕就委任你为齐国的国相,替齐王整理整理门户吧。”
打发主父偃去齐国,是因为汉武帝发现,主父偃其人虽然已经做了高官,却不改屌丝的见识。他根本无意替天子分忧,对汉匈大战毫无感觉,一门心思地只想掀开齐王的被窝,要在揭人私隐中寻找无尽的快感。
武帝杀机已起,主父偃却丝毫没有察觉。他兴冲冲地奔赴齐国,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宫中的太监抓来,严刑拷打,逼问齐王与姐姐通奸的细节:“说,你说不说?快说齐王他们姐弟俩搞了几次了?都在什么地方搞?是谁先主动的?具体过程究竟如何?若敢有一字隐瞒,就活活打死你。”
太监被打得哇哇惨叫,不得不按主父偃的要求,详细叙述齐王与姐姐通奸的过程。主父偃急忙拿笔记录,因为太过于亢奋,鼻尖淌汗,手脚颤抖,写出来的字像鬼画符。
闹出这么大动静,齐王想不听这个坏消息都不可能了。知道自己逃不过去了,齐王作出和燕王一样的选择,干脆自杀了。
齐王没有子嗣,他自杀,就意味着齐国也灭亡了。
主父偃连灭燕齐两国,威名大震,诸侯封国怕死了他。为防止他接着对自己下手,汉武帝的七哥赵王刘彭祖先发制人,上疏汉武帝,指控主父偃收受贿赂,欺瞒圣上。
汉武帝就等着这个奏折呢,当即命捕吏擒拿主父偃,严刑拷问他的罪行。
却不想,主父偃这厮小时候吃苦出身,那是相当的硬气,纵然是严刑拷打,他最多只招认自己收取了点贿赂,但否认齐王自杀与他有关系。
主父偃不认罪,这事就不好办了。
于是汉武帝找来年迈的公孙弘,问:“主父偃宁死不招,看来只好放了他?”
公孙弘道:“陛下,你开什么玩笑?只有错抓的,哪有错放的?主父偃这厮入朝以来,当面欺君,背后压臣,不知干了多少坏事。曾经有大臣对他说,‘主父偃,你太过分了。’你猜主父偃怎么回答?他说,‘不好意思,我主父偃,游学四十余年,一事无成啊,舅舅不疼姥姥不爱,我是被嫌弃的主父偃。到了一把年纪我才出人头地,难道我就不能快意恩仇,活得痛快点吗?你们谁也别劝我,就让我倒行逆施,好好地祸害一场吧。’陛下你听听,他这说的是人话吗?”
汉武帝听乐了:“这个主父偃,果然另类。那好吧,他爱招不招,先把他灭门了再说。”
主父偃之死,开了汉武帝诛杀谋臣之先河。此后,络绎不绝的智识能臣,只要稍有过失,就会立即被灭门。说起来,都是主父偃的人品太渣,导致了汉武帝时代大规模能臣身死门灭的悲剧。
主父偃是个什么样的人?最后结局如何?
主父偃(yǎn)是西汉时期汉武帝的大臣,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曾一年之内被武帝提拔了四次,主父偃像是坐上火箭一样蹭蹭升迁,羡煞旁人。但是最后,主父偃却是被汉武帝下令诛杀,还灭了全族。
世人总把主父偃和东方朔相提并论,说他们都是怪人,都是大智慧的人。但是结局截然不同,东方朔是自然死亡,而主父偃却落得全族惨死的下场,这是因为什么呢?
主父偃是一个“孤独症患者”,在齐地游学的时候,因为自个学的是武帝推崇的儒学,跟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交不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只好离开了齐地。即使之后到了燕、赵、中山等诸侯国,没有出色的社交能力的主父偃,依旧交不到朋友,也不能够受到各诸侯王的赏识,没法在朝堂上一展身手,内心十分苦闷。
没啥朋友的主父偃无处去诉说自己的失意难过,憋得久了,得了心理疾病,有点报复刑人格。在他成了武帝身边的红人之后,大肆收贿。即使有人来劝说他,他也毫不在意,破罐破摔地说:“老夫前半生一直穷困潦倒,也没有父母亲友的关心,一直活得很孤独。现在他们这样来巴结我,我有种被珍视的感觉,我无法拒绝。反正我都老了,这些事好与不好,我都不在乎了。”
这样的主父偃有点让小编心疼。
主父偃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也没白读,于政事上很有见地。当初也是因为一份奏章让汉武帝生了兴趣,想要看看主父偃到底是何方神圣,才有了后来的次次升迁。
主父偃提出的政见最深得刘彻之心的就是“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从而削弱诸侯国的势力。那时武帝正想着怎么才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诸侯国这个问题,主父偃提的办法简直是正中武帝下怀,实在是有太多对待藩王手段不当导致他们反了引起朝堂动荡的例子了,这样做就不会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感。为武帝解决了这么一大难题,也难怪武帝很是喜欢主父偃了。
之前提到主父偃有点报复型人格,他确实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得罪过他的人,全都不放过,加以莫须有的罪名,就把人给杀了。就算是当初对他冷眼相待的人,他还怪罪人家看不起他,还是要加以罪责。到这里小编觉得主父偃都有点心理变态了。
主父偃也没忘记当年他再诸侯国受到的冷遇,首先开刀的就是燕王。燕王也是自己不检点,霸占庶母、强占弟媳,这样的丑闻正好给了主父偃报仇的机会。主父偃不仅把这些上报给了武帝,还添油加醋说了些有的没的,吓得燕王自杀了。
燕王也真是怂包一个,也没等到武帝详细的了解这件事情就自杀了。不过,被主父偃盯上、想着法儿要报复你的人,还是自杀好一点。
接着是齐王,主父偃奉命去齐国当宰相,监视齐王的一举一动。传闻是主父偃查到齐王与自己的姐姐有一腿,就追究齐王的罪责。齐王一听,想到了燕王,于是也急吼吼的自杀了。
主父偃弄死了齐王,也为自己引来了祸患。他的政敌公孙弘不满他很久了,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就想乘此机会借武帝之手杀了主父偃。于是就对武帝说:“齐王肯定是被主父偃迫害致死的,之前他还收了很多贿赂之财,,如果不杀了主父偃,怎么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啊!”
武帝大怒,下令斩杀主父偃,还诛其全族。主父偃死了,也只有一位他的门客为他收敛了尸体。主父偃做了那么多坏事,也算是报应了。
相关参考
...西汉时期的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在政治理论上很有自己的一番见解,所以武帝对他特别的重用。很多在政治上主父偃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武帝通常都会加以采用。当然东方朔也是相当有智谋的一个人,东方朔虽然腿脚不便...
...人是令我们很惋惜的。这个人就是主父偃。汉朝主父偃是汉武帝亲封的武帝谋士,而且还是一名正直不阿之人。但是,这个正直不阿之人他的结局也不太遂人意,关于汉朝主父偃的历史我们来了解一二。那个时候的汉朝时汉武帝...
...性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下场会这么不好呢!在汉武帝没有遇到主父偃的时候,其实主父偃的个性早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他的个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实他的人际关系并不特
...性是属于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的下场会这么不好呢!在汉武帝没有遇到主父偃的时候,其实主父偃的个性早就已经是很明显的。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是他的个性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实他的人际关系并不特
长袖善舞,以谋略定国;不善武力,却深得帝王欢心。在大汉王朝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位谋臣能够掩盖这两位的光芒。他们就是东方朔和主父偃。很多人分不清东方朔和主父偃,以为主父偃是东方朔步入朝堂之后改的名字,那可
汉武大帝手下有很多的大臣,其实对于这段历史比较了解的朋友们。或许会感觉其实有一个人是令我们很惋惜的。这个人就是主父偃。汉朝主父偃是汉武帝亲封的武帝谋士,而且还是一名正直不阿之人。但是,这个正直不阿之人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汉朝著名谋臣主父偃,胆大才高就是不太会做人(人缘非常的差)”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汉武帝刘彻有两大谋臣,一个是东方朔,一个是主父偃。相比东方朔的成功退隐,主父偃实的结
主父偃(汉语拼音:ZhuFuyan,?~前126),中国西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受到儒生的排挤,于是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
主父偃是漢武帝非常寵信的一位大臣,他才華橫溢,向漢武帝提出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推恩令”,利用“推恩令”削弱諸侯的力量,為漢王朝的穩定立下大功。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有才之人,為何會落得被漢武帝滅族的下場?
一道初1上的历史题政治: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书中68页下面)思想:汉武帝为改变这种局面,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