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自杀前说了两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Posted 名将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蒙恬自杀前说了两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蒙恬自杀前说了两句千古名言,曹操推崇备至,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始终都是国家政权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会的核心,享有当时国家最高的权利和荣誉。为此秦始皇嬴政在一统六国后,就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刻在玉玺上,以彰显中国帝制的独裁性和君权神受理念。可以说在旧时封建礼教下,人们普遍都认为臣对君、子对父必须是绝对服从,“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则为不孝。”
就是在这种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下,无数忠臣良将白白丢了性命,譬如像战神白起晚年因功高震主,遂遭到秦昭襄王猜忌被赐死于咸阳杜邮,史称“杜邮之戮”。然而,在秦国历史上除了白起被赐死之外,其实还有一位手握三十万大军的名将被残忍杀害,他就是深得秦始皇尊宠的大将军蒙恬。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于巡游的路上,其子胡亥一上台就大开杀戒,先是赐死公子扶苏,后又将掌握军权的蒙恬问罪囚禁。最终蒙恬因连坐罪被赐死,而不甘心赴死的蒙恬在自杀前也说了两句肺腑之言成为千古名言,奸雄曹操更是对其推崇备至,每当受委屈时必读一次!
说起秦朝名将蒙恬,想必大家在通过如今的影视剧后或多或少有所了解,蒙恬虽然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但是名气却丝毫不比他们小。蒙恬出生在一个世代名将之家,祖籍虽在山东齐国,但早在祖父蒙骜时期便弃齐投靠秦昭王成为秦国的功臣,累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国名将,曾经与秦将王翦联手攻破楚军,斩杀大名鼎鼎的项燕,还俘虏了楚王负刍,彻底将楚国从历史上抹去。正是受家庭环境的熏陶,蒙恬自幼便胸怀大志,立志冲锋陷阵,报效国家。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秦始皇封为将军,率领大秦铁骑攻伐齐国,后因在破齐时立有大功被拜为内史(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蒙恬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战成名,为此秦始皇对他的军事才华非常欣赏,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在秦始皇一统天下后,蒙恬就被委以重任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区(今内蒙古河套一带)。
当时的匈奴一直多次南下侵袭中原,而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终于有精力应付强悍的匈奴,在蒙恬的带领下,三十万秦军把匈奴打的狼狈而逃,由此收复了富庶的河套地区。此后十几年间,大将蒙恬都镇守在北方边境,使得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不仅如此,他还根据北部的险要地形,率领军队修通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有效地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同时,对于促进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蒙恬作为一位杰出的良将,他不仅武功盖世,而且还是大秦王朝的肱股之臣,所以秦始皇非常尊宠蒙氏,信任、夸奖蒙恬的才干。为此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受秦始皇恩宠,官至上卿,外出则陪秦始皇同乘一辆车子。当时兄弟俩被世人称赞为“忠信”,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因此,其他的诸将相,都不敢和他们争宠。《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作为秦朝历史上著名的将领,蒙恬可谓是为秦帝国北逐匈奴,开榆中地数千里,为北方的边境安全立下巨大功绩。然而,如此贤臣良将却未能善终,着实让人扼腕叹息!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在游会稽途中病逝沙丘,随即天下局势大变,中车府令赵高因害怕扶苏继位后重用蒙恬,对自己不利,于是他扣住诏书不发,与胡亥密谋篡夺帝位。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
赵高让胡亥继位后,要处理的头一件大事,那就是解决身边的隐患,而当时在赵高看来最大的隐患,除了公子扶苏外就是手握重兵的名将蒙恬。他让胡亥下了一道圣旨,捏造了诸多罪名派使者赐死扶苏和蒙恬,公子扶苏素以刚毅勇武著称,在听到父亲怀疑自己后,便直接含恨自杀了。而扶苏死后,蒙恬请求复诉,可让他失望的是等来的却是“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最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名将蒙恬也只能吞药自杀。
可就在临终前,不甘就此负义的蒙恬还在解释,为此蒙恬在自杀前说出了两句流传两千多年的遗言:“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意思是说,我蒙氏家族为秦国出生入死已经有了三代,现在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是我宁愿坚持守义之节,情愿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也不辜负先皇的厚爱和祖上的教诲和荣光。
而对于名将蒙恬临终的肺腑之言,可谓是将古代封建忠君的伦理道德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奈何胡亥已经下定了决心杀死蒙恬,结果蒙恬也只能毒药自杀。可能连蒙恬自己也没想到,他临终悲喊的这两句忠君遗言,会在数百年后的三国时期让一代枭雄曹操推崇备至,每当曹操受委屈时必读一次,而且往往每读一次就流泪一次!原来在建安十五年,曹操在完成统一北方大业后,欲继而图谋统一全国,可此时在政治上却受到群臣质疑,抨击其为“托名汉相,实为汉贼”“欲废汉自立”,为此曹操特地写了一篇《述志令》来表明自己的心意。
在《述志令》中,曹操先是介绍了自己的生平和功绩,然后又强调别人怀疑自己有篡夺帝位的野心,常使他感到心神不宁。之后他举了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例子,说此二人称霸天下后,仍然尊重周天子,而他本人亦是如此。后来当他写到秦二世胡亥要毒杀蒙恬时,曹操更是感动不已的说道:“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确实,蒙恬临终前的一番话,能够引起奸雄曹操的共鸣。而曹操之所以看到蒙恬遗言会流泪,实在两人有着相同的处境,没有蒙恬筑长城北击匈奴,秦朝北境将永无宁日。最后我们要说,名将蒙恬自杀前说出的两句千古名言,其中原因必然会让令人落泪,一方面是蒙恬的气节本身令人肃然起敬,其铮铮铁骨和无暇忠心令人感动。另一方面是曹操对此的尊崇,其实也间接反映了曹操对大汉的一丝忠心,然而这一丝忠心或许就是让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的原因吧!
相关参考
孔融是东汉名士,我们很多人知道他可能是因为小学课本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孔融不仅是建安七子之一,更是孔圣人的二十四世孙。孔融这个人刚正不阿,而且非常忠于汉室。但是这样的人物,生在于乱世三国,那注定是不会
公元1644年,吴三桂因满清入关,打败了李自成的部队,从此满清入主中原,年仅8岁的顺治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由于皇帝年幼,朝政大权都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中,直到多尔衮去世后,14岁的顺治才开始亲
原创首发抄袭必究这个8岁的小女孩便是唐代女诗人,人称女校书的才华横溢的女孩——薛涛。她的父亲薛郧(yún)和母亲裴氏经历了"安史之乱",他们在兵荒马乱中,逃到长安。唐大历五年(770年),"安史之乱"
孙策死前对张昭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很好理解,第二句至今无人能解
孙策是孙坚的长子,自幼勇猛过人,人称“小霸王”。十六岁的时候,孙坚死于刘表的部下黄祖之手,孙策悲痛万分,安葬好父亲之后,举家迁到江都,并暂时投靠了袁术。后来,孙策召集父亲的旧部,来到江东进行打拼,通过
时代不断发展,人们看待事情的眼光和思维也在改变,许多古人的做法已经过时,比如婚姻大事方面,古代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追求自由恋爱。俗话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些古人总结出的道理,并非一无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古代顶级教育家、思想家,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和地位,远超绝大多数的帝王,尤其汉武帝之后,孔子的思想被历代皇帝采纳,读书人对他顶礼膜拜,其名气更加显赫。被列入四书五经之一的
大奸臣先是杀皇帝,后是玷污了皇后,死前的两句话却成了千古名言
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灭亡除了皇帝的原因外,也绝对少不了奸臣的存在,而这些奸臣也正是把王朝推向灭亡的主要推手之一。实际上,我国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奸臣,即使是外国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的唐太宗时期同
魏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表面装病,然而暗中却在积蓄力量。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魏明帝葬于此)拜谒,岂料,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魏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表面装病,然而暗中却在积蓄力量。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魏明帝葬于此)拜谒,岂料,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
魏明帝死后,年幼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受遗诏辅政。司马懿这只老狐狸,表面装病,然而暗中却在积蓄力量。249年,曹爽陪同曹芳前往高平陵(魏明帝葬于此)拜谒,岂料,司马懿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史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