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回宋朝吃大餐千万别中午去因为宋朝很多餐厅是不卖午餐的...
Posted 点心
篇首语: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想回宋朝吃大餐千万别中午去因为宋朝很多餐厅是不卖午餐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想回宋朝吃大餐千万别中午去因为宋朝很多餐厅是不卖午餐的...
假如大家想回到宋朝吃顿大餐,千万不要在中午去,因为宋朝好多餐厅是不卖午餐的。
翻开《东京梦华录》第八卷,有这么一句话:「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时到未时,也就是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望子就是餐厅门口插着的旗子,把这旗子拿下来,表示打烊,不再营业。
我们今天,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三点这段时间刚好是吃午饭的时间,公私饭局一般都在这个时间段举行,大小餐厅生意兴隆,正是挣钱的好时机,可为什么宋朝的餐厅不卖午餐,到了生意最好的时候偏偏打烊呢?
原因很简单:大部分宋朝人没有在中午请客吃饭的习惯。
从东周到隋唐,中国人一直延续着一个老传统:每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早饭,一顿晚饭。早饭吃得不算早,一般在上午九点左右开饭;晚饭吃得也不算晚,一般在下午四点左右洗碗。中午那顿饭怎么办?不吃,绝大多数人都不吃。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一天两顿饭的老传统被慢慢打破,定居在长安城的老外和一小部分中国贵族开始吃午餐。但是他们属于非主流,大部分中国居民还是继续坚守着一日两餐的饮食习惯。
到了宋朝,吃午餐的人就更多了,可以说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都开始吃午餐。比如说《水浒传》里武松在县衙上班,每天早起去衙门值班,八九点钟回到家,他嫂子潘金莲一准给他做好了早饭,有一天武松回来晚了,「直到日中未归」,到家后潘金莲问他:「奴等一早起,叔叔怎么不归来吃早饭?」武松说:「便是衙里一个相识请吃早饭。」潘金莲赶紧又给武松做了一顿午饭。
后来武松杀了潘金莲,充军发配到孟州,在牢城营里受到「金眼彪」施恩的款待:「天明起来,送来一大碗肉汤,一大碗饭;坐到日中,又送来四般果子、一只熟鸡、许多蒸卷儿、一注子酒;到晚又是许多下饭。」《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作品,但是这段描写非常贴近宋朝的风俗—部分宋朝市民已经开始吃午饭,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好朋友范成大有一回请客,请帖上是这么写的:「欲二十二日午间具饭,款契阔,敢幸不外,他迟面尽,右谨具呈。中大夫提举洞霄宫范成大札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想在二十二号那天中午安排一个饭局,请您千万不要见外,务必大驾光临。由此可见,宋朝已经有人在中午请客吃饭了,就跟我们现代人一样。
但是传统的力量实在太强大,宋朝统治了三百多年,期间从一日两餐变成一日三餐的群体始终只限于贵族、富商和一部分市民,而在广袤的农村、在中小城市、在俸禄较低的基层官场,甚至在宫廷里面,仍然保留了一日两餐的老规矩。
南宋有个文人叫方回,他用一句话概括了当时老百姓的饮食习惯:「人家常食百合斗,一餐人五合足矣,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合是容量单位,宋朝一合相当于现在六十毫升,能装一两大米。方回的意思是说,一般家庭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每人每顿大约要吃掉五两大米,如果中午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吃些点心充饥。
「点心」这个词在宋朝很流行,它的含义跟现在区别很大。现代人说的点心,主要指饼干、糖果、巧克力等零食,而宋朝人说的点心主要是指加餐。为什么要加餐?因为只吃早晚两顿,中间会饿,需要给饥饿难耐的肠胃来点儿食物。事实上,点心本来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宾片语:点是动词,意思是安慰,心是宾语,意思是胃(宋朝人管胃叫「心骨嘴儿」,今日中原地区仍然沿用这一叫法),点心合起来就是用一些非正式的饭菜来安慰饿极了的胃。
在宋朝,点心一词所包括的食物实在太多。早上熬一锅米粥没有吃完,中午饿了来上一碗,这碗剩粥就是点心。晚上蒸一条鲤鱼没有吃完,夜里加班感到饿了,把剩下的半条鱼吃完,这半条剩鱼也是点心。走路的旅客错过了上午九点和下午四点的传统就餐时间,中间饿了,在路边小饭馆里休息,老板娘端出来一盘肉包子,这盘肉包子也属于点心。总而言之,凡是在早餐和晚餐两顿正餐以外所吃的一切食物,都可以叫点心。
聊完了点心的来历,我们接着再说宋朝人的饮食习惯。
前面说过,很多宋朝老百姓每天只吃早晚两餐,不吃午饭,其实一些官员也是如此。宋朝高薪养廉,中高层干部有工资有奖金,有餐饮补贴有服饰补贴,有办公补贴有岗位补贴,收入水准超过以往任何朝代,但是这种高工资高福利的待遇只能被中高层干部享受到,基层官吏如果不贪污的话,其收入水准「不足以代耕」,连种地的都比不上。既然基层官员收入太低,所以他们过日子必须省吃俭用,为了节省燃料,中午决不生火做饭,跟很多老百姓一样只吃早晚两顿。
南宋短篇小说集《夷坚志》里提到豫南鲁山县三鸦镇的一个镇长,「俸入不能给妻孥」,工资收入不够养活老婆孩子,他写诗诉苦:「二年憔悴在三鸦,无米无钱怎养家。每日两餐唯是藕,看看口里出莲花。」意思是我当了两年镇长,穷得整天只吃两顿饭,而且这两顿饭还都是素的,不舍得买一两肉,比庙里的和尚都清苦。
该镇长一日两餐是生活所迫,也有人是主动选择不吃午饭。例如苏东坡的好朋友张天觉,晚年为了养生,「日阅佛书四五卷,早晚食米一升、面五两」(《容斋四笔》卷二《张天觉小简》)。每天看看佛经,早上和晚上各吃一顿饭,加起来只吃一升米和五两面。
陷害岳飞的那个投降派皇帝宋高宗,据他自己说,即位以后也是每天只吃两顿饭。他对大臣们说:「朕不太喜欢女色,饮食上也很俭省,每天早上吃一个烧饼,晚上吃一碗面条,中午不吃,饿了练练书法,忍一忍就过去了。」(参见《清波杂志》卷一《思陵俭德》)我不知道宋高宗的话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我觉得想减肥的朋友可以向他学习,只不过不要省去中午那顿饭,应该省掉晚上那顿,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一点儿都不吃。
也许很多朋友会觉得宋高宗的话太假,他是皇帝,怎么能跟很多基层官吏和穷苦百姓一样不吃午饭呢?不过我倒认为宋高宗很可能没有说谎,因为宋朝宫廷里有个规矩:御膳房每天只能准备早饭和晚饭,午饭是不允许做的,除非皇帝特旨让做。(参见《宋会要辑稿》方域四之七)
为什么会有这个规矩?原因暂时不明。我估计一是因为宋朝皇帝因循守旧,不想改变延续了一两千年的饮食习惯,二是为了节省开支—御膳房不做午饭,至少可以少升一顿火,把燃料和人工省下来。那位说了,皇帝富有四海,要什么有什么,干嘛要节省开支?再说节省这么一点儿开支又有什么用?请您留意,古代明君一举一动都是在给天下臣民做表率,皇帝带头节俭,有利于整个社会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其实也不光宋朝皇帝每天只让御厨做两顿饭,清朝皇帝也一样。据章乃炜先生《清宫述闻》考证,清朝御膳房每天只供应一顿早餐、一顿午餐,早餐在卯正二刻也就是早上六点半做好,午餐在午正二刻也就是中午十二点半做好,晚餐呢?不需要做。又据《清稗类钞˙饮食类》记载,康熙曾经对大臣说:「尔汉人一日三餐,夜又饮酒。朕一日两餐,当年出师塞外,日食一餐。」意思是说当时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一天吃三顿饭,但是他身为皇帝,每天却只吃两顿饭,出兵打仗的时候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
乍一听,好像宋朝皇帝和清朝皇帝都很艰苦朴素,其实不然,无论宋朝还是清朝,大部分统治者一天都要吃好几顿。例如垂帘听政的西太后慈禧,每天至少吃五顿,宣统皇帝肠胃虚弱,少量多餐,有时候一天吃六顿。宋朝的皇帝名义上一日两餐,实际上在早晚两顿正餐以外还要吃其他东西。宋朝皇帝管早饭和晚饭叫「正膳」,管午饭叫「点心」,管其他时间吃的饭叫「泛索」。
譬如说上完早朝吃一顿,到了下午四五点钟再吃一顿,这就是两顿正膳。中午不吃会感到饿,又不想像宋高宗那样靠练习书法来抵抗饥饿感,就吩咐太监去街上买些小吃当点心(宋真宗、宋仁宗和宋孝宗都对宫外的小吃偏爱有加)。晚上如果加班批示档案,睡得晚了,还会感到饿,再吩咐太监或者某个嫔妃开个小灶,做一碗夜宵,这就叫泛索。正膳、点心、泛索,三项加起来,一天当中可能要吃上五顿饭甚至六顿饭!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御厨每天只做两顿饭,皇帝就只吃两顿饭,那都是做样子给外人看的。
相关参考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虽然绝大部分的历史被保留了下来,但是同样也有很多事情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在湖南,有这么一个枯井出土了近二十万字的古籍,里面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这事要从秦朝
宋朝在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很长时间处在“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病态之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及文化昌盛的一个朝代。宋朝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空
二战后期,德国兵员匮乏,开始征召青年、中年人入伍。而随着战争进一步发展,连小孩和老人都被征入了德军组建的国民冲锋队组织。这样的武装缺乏训练和武器,穿着五花八门的军服,一个营里可能光是步枪型号就有7、8
现代人吃鲨鱼,最看重它的鳍。宋朝人吃鲨鱼,最看重它的皮。鲨鱼皮真是好东西,能做剑鞘,能做刀鞘,能做盔甲,能做钱包,居然还能吃。怎么吃?“煮熟,剪以为羹,一缕可作一瓯。”(庄绰《鸡肋编》卷上,下同)去砂
“刑不上大夫”?千万别理解错了,不给你上刑就是让你体面点去死
“刑不上大夫”?千万别理解错了,不给你上刑就是让你体面点去死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古代社会真的“刑不上大夫”吗?不同于一般民众的理解,有学者认为,“刑”在这里的原意并不是今人所指的“刑罚”
文|郭名高胡适胡适13岁那年,母亲为他订了一门亲事。未婚妻叫江冬秀,长胡适一岁,乃徽州望族之女。是时,胡适未见其面,也不知其性情、好恶,心中不满,常以“求学要紧”为由,迟迟不肯回家与她完婚。就这样,又
文/小肥虾宋人多潇洒呀!文章是性情的挥洒,书画是艺术的琢磨,诗词是歌曲的吟唱。而菜肴,是美味的品尝。宋朝是一个有法度且随意的时期,更是一个让中国「吃喝文化」骄傲的朝代。上承前年饮食之味,下启八大菜系之
有些时候,影视剧就是影视剧,跟真实的历史完全两码事,如果你把看电视剧或者电影当作历史剧来看的话,相信你会有很深的误解,就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秦始皇,绝对是被影视剧黑得最惨的存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历史
导语>有一次,陈寅恪想请侄子到上海一家比较考究的西餐厅吃西餐,但实在是囊中羞涩,最后只好到当铺去典当了自己口袋中的怀表。>▲>老年陈寅恪>据历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的子女们回忆,1911年
头条号签约作者:蒲风霖被誉为植物界「”伟哥”的秋葵和解暑好物冷饮,很显然是现代人的经常吃的食物。但美食PK今天要穿越到古代,去吃这两种。这很难不让人有种时空错乱的眩晕感。首先来看秋葵。秋葵,在百度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