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城主射瞎唐太宗左眼

Posted 城墙

篇首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高句丽城主射瞎唐太宗左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句丽城主射瞎唐太宗左眼

虽然安市城变成了「孤岛」,可李世民却一点也不敢轻敌。因为李世民深知此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那位城主智勇双全,且久经渊盖苏文考验,守御技能估计已然点满,要拿下此地是要费上不小功夫的。

所以一开始,李世民是拒绝攻打安市城的。他的想法是绕过安市,先出其不意地进攻兵弱而粮少的建安,等拿下了建安,安市城自然是囊中之物。然而这一意见被李世积否决了,因为在李世积看来,大军的粮草全囤积在辽东,如果越过安市打建安,粮道很可能会被敌人切断。为保险起见,还是先安市、再建安,这样一路打下来为好。

李世民采纳了李世积的意见,所以接下来他们即将面对一个最为强悍的对手。

领兵东征以来,李世民一直秉持着以德服人的原则来进行这场战争,除了两军交战不可避免的伤亡以外,李世民和他的士兵们从未随便杀戮过一个高句丽人,随意破坏过一处房屋,不仅如此,历次得胜后,对于唐军所俘获的高句丽士兵,一律发放口粮、路费,释放回家;而那些归降唐朝的高句丽将领也得到优待,基本上是当场免罪,同时授予帝国中的一个新官职,摇身一变成为大唐官员,从某个角度看也可谓是因祸得福。说到厚待高句丽人,就不得不提及李世民义释高竹离的故事了。

有一次唐军抓获了一个叫做高竹离的高句丽间谍,按照规定,此人被送交皇帝陛下发落。

李世民见到了高竹离,但他似乎不怎么在乎此人获取了什么重要情报,一上来就问了一个看似不着边际的问题:怎么这么瘦啊?

本来决意打死也不张嘴的高竹离一下子被问傻了,这个问题完全不在预想之中啊,到底葫芦里卖什么药?一时间高竹离如坠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不过这个问题无关利害,所以他决定实话实说:「急着赶路,好几天没顾得上吃东西。」

接下来又是超出高竹离预料的一幕,李世民招手吩咐给他准备饭菜,末了还嘱咐了一句:你身为间谍,应该尽早回去覆命,也代我转告渊盖苏文,以后想知道我军情报,直接派人来问我就成,不要再走小道,偷偷摸摸的,太辛苦了!

高竹离有点要疯的感觉,但他还是下意识地点点头,然后就往营外快步走去。

「等等!」

高竹离被叫住了。他本以为李世民反悔了,要对自己严刑审讯,却紧接着听到一句话:「你怎么光着脚就走了,来人,找双鞋给他穿!」

高竹离就这样平平安安地离开了唐军大营,而此人在之后的史料中也再未露面,虽然我们不能确认他有没有完成传递消息的任务,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已经在心理上被李世民澈底征服。

强而不横,盛而不凌,这方是大国的气魄。

李世民能够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李世民的既定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前面曾不止一次说过,身为一个马上天子,李世民很喜欢亲临战场观察敌情,而时间长了,这也慢慢成为李世民的习惯,来到辽东后,这个习惯自然还在,所以围攻安市的唐军经常能在前线看到皇帝的身影,并在这个身影的鼓励下努力作战。

但事实上,见到李世民而激动的绝不仅仅只有唐军。

据载,每当看到城外出现李世民的仪仗,安市人就会兴奋地呼朋唤友,然后一起登上城墙,齐声大骂李世民,几个不厚道的还现场当起了临时指挥,组织大家骂出了节奏感。

在许多人看来,安市人这一举动除了找死外并无其他意义,但本人认为,这正是安市人集体态度的明确表达:宁死不降。

当然了,李世民很愤怒,后果也很严重:他下令城破之日将安市城中所有男子全部坑杀。

下达这道命令意味着无论是进攻的唐军还是防御的安市守军都再无选择,只能奋战到底了。

就这样,在随后的日子里,双方进行了激烈的较量。唐军打得很凶猛顽强,守军防得滴水不漏,以至于两军每天打六七个回合,却始终不分胜负,直到李道宗发现了那条可能的制胜之路。

李道宗仔细观察,发现了唐军毫无建树的一个关键原因——地势。

安市城的城墙太高了,士兵们攻城时不得不一直保持抬头的姿势,以至于时间久了,大大影响弓箭的精准度与进击的积极性,并大大加剧了战士们的疲惫感。

为了解决安市城过高,士兵仰攻不便的问题,李道宗在城东南筑起了一座土山,这有点类似翻墙时在脚下垫砖头,等土山和敌城的高度差不多了,士兵们就可以直接由此登城,完成攻占安市的任务。

于是唐军忙碌了起来,而安市守军也没闲着。

在城外的唐军加班刷新土山高度的同时,城内的守军也夜以继日地加高城墙,经过长达六十天的竞赛,李道宗一方最终取得胜利。建成的土山山顶比安市城城墙要高出数丈,唐军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全城,洞悉敌人的一举一动,而且总攻之时还可作为跳板,让士兵们居高临下杀入城中。

这也就意味着,安市男子可以为自己的入坑之日倒数计时了。

但,理论和实际是有差距的。

就在土山筑成不久,意外发生了。

山崩了。

土山毕竟是土山,就算夯得再结实,终究在高度上有临界点,高到一定程度后是会倾倒的。不巧的是,在攻克安市前,土山倒了。

不过这对于唐军而言,其实不算一件坏事,因为好巧不巧,土山倒下的方向恰好是安市城的城墙,所以最后土山塌了一半,压垮了安市城的一段城墙。

如果唐军能趁此良机集中兵力攻打城池,安市恐怕很难守住。

但安市最终守住了。

因为对于这一状况,最先做出反应的是安市守军。

在安市城城主的组织下,一支数百人的敢死队很快从城墙缺口处杀出,唐军由于守将傅伏爱当夜开小差,私自离岗,士兵们失去指挥,因而被轻易击溃。

就这样,安市守军夺占了土山,并在山上挖掘壕沟,以重兵固守,李世民自此失去了攻克安市的最佳机会,也是最后的机会。

在依军法处死了擅离职守的傅伏爱后,唐军曾耗费整整三天的时间试图夺回土山的控制权,然而面对防守水准超群的安市守军,唐军接连铩羽而归。终于,看着一个个疲惫交加、斗志全无的士兵,李世民做出了一个极为准确的判断:这仗不能再打了。

当然了,士气低落只是李世民决定撤军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北疆薛延陀部的侵扰威胁和军粮告罄,也促成了李世民做出终战的决定。但在所有原因中最最重要的则是,辽东严酷的寒冬即将到来。

「东北的冬天贼冷,那家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得了的,你要不麻溜躲屋子里却在街上瞎溜达,点儿背点的备不住就冻上了。」

记得我上大学时一位来自辽宁的同学在闲聊介绍自己家乡时如是说道。

我虽然没在东北过过冬,没有切身体验,但我知道一千三百七十年前的那个冬天,很冷。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诏班师回朝。

临行前,他在安市城下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各部唐军排列成整齐的方阵依次经过安市城,继而踏上回国之路。

李世民以这样壮观的方式体面地结束了这次不成功的攻城战,并且成功地达到了威慑对手、有序撤退的军事目的。

唐朝皇帝真是个聪明人啊。

站在千疮百孔的城楼上,安市城城主一边感慨,一边拱手向远处的李世民遥拜告别。

虽然那个人不是朋友,但他的确值得敬重。

李世民也有类似的感觉,所以退兵之际他派人给安市城城主送去了一百匹绢帛作为礼物,以奖励其无比的忠诚与勇气。

战场上可以你死我活,以命相搏,一旦战争结束,即便曾是敌人,我也依然欣赏你,愿意给予你发自内心深处的敬意。这种情节在西方叫做骑士风度,在东方则叫做英雄相惜。

无论是安市城的城主还是李世民,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里顺便多说几句,在历史上,这位安市城的城主是个谜一样的存在,按理说,他先抗渊盖苏文又杠上大唐皇帝,基本上和当时东亚的大哥级人物都交手过(更重要的是不落下风),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一号人物,但有意思的是,这么个牛人不但战后的事迹不见于中朝两国正史记载(据学者柏杨推测,此人事后被渊盖苏文秘密处决),且居然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来,直到一千年以后朝鲜人才在野史中提供了一个该城主的疑似名讳——梁万春。

然而,围绕着这位城主的故事还远未结束。其后朝鲜语头音发生了音变,本来就很有问题的「梁万春」又被摆了乌龙讹传为「杨万春」,随即被一些不可靠的人写进了书里,广为散布,少数特别敢吹的甚至声称唐军撤退的原因是「杨万春」射瞎了李世民的一只眼睛(左眼)。

我这个人很少跟野史认真计较,特别是来自朝鲜的野史更是如此,但这个野史的扯淡程度实在有些令人发指。别的暂且不说,以李世民的性格,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不要说再打六十天,就是再打上六十年,他也一定会想办法把安市城夷为平地。我认为,让成为独眼龙的李世民如此坦然撤军,绝对是件难办的事。

话说回来,虽然这位安市城城主很可能莫名其妙地得到了一个连他本人都没听说过的名字,但考量到其身后被捧为韩国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地位直追后来的抗日名将李舜臣,想来他也可以安息了吧。

还是那句话,纵是敌将也予以应得的尊重,这才叫做真正的自信。

相关参考

唐太宗打不下高句丽,为什么唐高宗能做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强大的外敌,比如匈奴、突厥、吐蕃等,而在隋唐时期就数高句丽最凶猛,因此就有四位皇帝攻打高句丽。论国力,隋炀帝时期也非常强盛;论指挥,唐太宗一生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可是,

唐太宗打不下高句丽,为什么唐高宗能做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总有一些强大的外敌,比如匈奴、突厥、吐蕃等,而在隋唐时期就数高句丽最凶猛,因此就有四位皇帝攻打高句丽。论国力,隋炀帝时期也非常强盛;论指挥,唐太宗一生南征北战,几乎战无不胜。可是,

同样是远征高句丽,为何隋炀帝失败亡国,唐太宗却能用兵成功

隋唐时期,两个朝代都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远征高句丽,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国内矛盾,导致隋朝灭亡;然而唐朝五次东征,却成功将辽东收复,尽占高句丽,且唐

同样是远征高句丽,为何隋炀帝失败亡国,唐太宗却能用兵成功

隋唐时期,两个朝代都做了一件类似的事情,那就是远征高句丽,然而结果却大不相同。隋炀帝杨广三征高句丽,却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引发国内矛盾,导致隋朝灭亡;然而唐朝五次东征,却成功将辽东收复,尽占高句丽,且唐

唐太宗为什么要征服高句丽,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原因其实很简单

唐太宗为什么非要做这件事,其实不是满足自已的欲望在北京城外。有一个非常大的寺庙,名字叫做法源寺。这是当年唐太宗所建,他亲自率兵,出征高句丽,结果时间太长,被拖入泥沼中,很多人战死,尸体扔在异国他乡,于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三種說法,你認同哪個了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說的那句:左眼跳財,右眼跳財。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大家通常在眼睛不停地跳了之後就用它來判斷一下吉凶,雖然有些迷信,但一直以來都被大家使用,甚至還有一首因爲這句俗語而改編的歌曲呢。由

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

唐太宗传:唐太宗是如何解决朝鲜问题的他没能解决唐太宗在贞观后期提出:要报中华子弟之仇!这句话的意思是,隋炀帝讨伐高句丽时,有上百万中华子弟在辽东丧生。而他李世民作为隋炀帝之后的中国皇帝,有义务为那些中

薛仁贵应征入伍介绍 李世民点薛仁贵充军

...贵充军,在历史中薛仁贵是一位著名的武将,他曾为对抗高句丽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不过大家是否知道当初薛仁贵是如何应征入伍的呢?下面就让小编来详细介绍下薛仁贵入伍的经过,对此不清楚的可以进来看看。李世民什么...

唐初名将英国公李勣李懋功 唐朝十大名将之一

...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