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思想学说内容及篇章所在
Posted 老子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老子(道德经)思想学说内容及篇章所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老子(道德经)思想学说内容及篇章所在
道德经五千言,授古体以立论,治世修身,皆可用也。道德经,首讲「本体论」,以「道」为基本概念,说「道」为宇宙万象的真体,宇宙出于「道」,无「道」即无宇宙。说「至道」即真理,即自然,即「天地之根」。这种说法,即是老子哲学的主干。
《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老子最高的思想范围,「道」的意思是「自然」。老子观察自然界与人事间的结果,发现并归纳出一抽象的法则或规律道,「道」是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总规律。就自然界说,这「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廿五章)
老子想象出「道」存在于物质世界之前,最初的地球混元一气,天地不分,独立在空中,依一定的轨道,圆形运行,无声无息,(没有生物)永无休止。由于「道」的存在,万物才得以产生。地球最初的现象称为「大道」,大曰逝,逝是无穷尽的脑部运动,大曰远(想无限远的大自然),直至想到真理--道;得道之后便可以归真返朴--反(返)。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指「元气」,「二」是指「阴阳二气」,「三」是指「阴阳交合」。道产生了元气,元气产生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产生了阴阳交合,阴阳交合产生了万物。是天地万物生生不息所依循的自然法则;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法自然
「道」,因变化不已,不可执着,而且应站在相反的位子看问题:「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二十八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道产生有无,但道从何而来?此徫大微妙,非人智所能尽窥,非语文所能描尽,万物循之而生,而成,而变,此力健行不息,周行不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我们以人定义T1,以地定义An,以天定义In,以道定义T4。所以说,道是无限大的,而天、地、人也是无限大的,这种无限大的现象,就是自然。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而道是依照自然的法则而存在的。自然是本性使然,故效发自然规律,可以保身、存位、驭众、治国。
德
这种将自然律表现于事物上的特性,名为「德」,故「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人类的最高修养,莫如依道之动,反本归真,「如婴儿之未孩」(孩指未喜爱,一种无知无欲,天真无邪之人生)老子观察了万物自然的变化情形,又了解到社有亡的因果关系,发现任何事物都含有正反对立两方面;并且互相依存。
物极必反
老子认为世上万事万物的进行,其所遵循的法则是「物极必反」和「祸福相倚」的。他提出了「祸兮福之所苟,福兮祸之所伏。」凡是事物在某一方面发展到极致的时侯,也就是它走向相反方向的开始。因此,「祸」与「福」在轮流的变换着。故要避祸求福,便不可把福发展到极致,逾其限度,所以要谦逊、卑弱,知足寡欲,功成身退,要以柔制刚。换这之,就是要人懂得清虚自持,卑弱自守,使物极必反的事情不会发生。
「道」有很多意义,老子认为我们的世界就是「道」变成的,「道」也有「行得通的正路」以及「宇宙间最高真理」的意思。
老子的政治观
对于政治,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老子的哲学精神相违背。
祟尚自然
「道」,来回的变化不已,来回于有无之间。我们应从自然去学习道,不应该反对「道」,自然是无限的,没有人为思想或行为存在其间的,故老子在政治上认为要顺乎自然。不执着,不强求,应随着道的变化恰到好处,顺其自然。如果要顺从自然,便必先要「无欲」。其次要「不争」。最后要「无名」。这样便可以达到「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的自然致治的社会。他的的理想社会是国家小、人民少,不必冒生命危险远徙他方,与邻国也老死不相往来。对于一切器物,都不使用,回复上古时代的纯朴社会。把损害身心的思想或行为去掉,也就是无为。能够无为,心与自然是万能的,无所不为的,那就是无不为,也就是自然所表现的道,故「无为才能无所不为」。
上述是老子的理想国,和儒家的尧舜禅让差不多。第廿五章说:「大曰逝,逝曰远,远若反」老子经过无限的观察行动(逝),把思想放到无限远大的地方(远),最后,归真反(返)朴到上述的理想国去(反)达到无为的境界,而多个理想国的人民,都明白大道。
提倡无为
老子学说的宗旨是「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曰:「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张,盗贼多有。」「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人难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谓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六十五章)此与儒家言上古之治,民生活安乐,同一境界。故有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何有于我哉?」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七十四章) 犯重罪者判死刑,但人民不怕,依然很多人冒死去犯法取利,严刑峻法,失其效用。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者多,是以饥(挨饿)」目前很多地方还是如此。相对而言,低税制可以保障私有产权及降低交易费。在西汉初年,文帝、景帝以老子的「淆艀无为」(现畤经济学上的减少政府干预)理念治国,采用低税率,轻徭薄赋,成就史家称颂的「文景之治」。
老子主张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生、政治、社会、宗教等,都要顺其自然,不宜妄加干涉,这便是「无为」。故此「无为而治」才是老子真正的治国原则,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的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好静」、「无事」、「无欲」就是「无为」思想的写照。
为道日损表示我们的修练,老子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与罪恶的源泉,欲望和知识都令人民不安于现象,所谓「五色令人目肓,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发狂」,这时人们就会运用各种手段肆行欺诈;人们利用智识对象不断分别辨认,乃致心灵发生变化,失去本来清静、净化的心境,结果只会产生悖妄的念头,产生世界上许多贪婪、残酷、虚伪的行为,从而失去人生淳朴的原始状况。把不必要的世俗东西或知识慢慢放弃,而回归本性T1,达到无为境界,
即本物本体In的境界,这时候也就是道T4,无为而无所不为境界。所以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使民无知无欲,孤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都国相望,鸡天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他主张人民要废弃知识与文字,以堵塞这一涸痛苦的根源。老子认为人的知识要进到「无知」、「无欲」的消极境界。便要去智,「无知」、「无欲」。他否认智慧,反对求学问,要「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以回到上古「无知」、「无欲」的混沌世界。
老子又认为人类在道德方面的发展,正是人世间堕落的表现,照他看来,人们在自然的原始状态下,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道德,但那时倒是个至德至淳的境界,他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诈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此,所谓「仁、义、礼、智」等行为规范,皆大道既废后,未分饰人类行为之事,是违反自然之理,应该一并废除。故他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人世纷扰,病痛的根源,来于人们失去澄静(浑噩)。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三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十九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七十五章)「战争是强求的事,不是道,兵者,不祥之器。」(三十一章)
老子认为没有惑人外物的存在,就不会引起这些念头,人君者要提倡「不尚贤」,「不贵货」的风气,来压低「逞人」「逐妄」的念头。所谓贤便是指道德、智慧、荣辱等可欲之事,这些事原非生理必需,但人们在好名的妄念下,争相为贤,以求荣显,其至不惜出之以争,现在既不尚贤,那么大家便不会为名位而肆行争夺,故「不尚贤,使民不争」其次是「货」,老子认为把「难得之货」淡然处之,这样人们便不会为这「难得之货」挺而走险,强行厮夺,故「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大智若愚
老子认为人民要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没有事可做,人人无所作为,便可以做到「无为而治」,达到最理想的社会。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时候:「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老子所以要主张「无为」,因为他认为「有为」必定招致失败,有所得必有所失。然而,老子所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要「无为」到底,他的最后目的,是在「无不为」。政府对人民不加干涉,结果却「民自化、民自正、民自富、民自朴。」社会自然安定,人民自然没有痛苦,国家便得到治世,道便是「无为而无不为」了。
知兵者知兵之害
此外,我们可从老子著作中看出他厌恶战争的思想:「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人民反抗压迫,还复自由),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第三十章)、「夫佳兵者不详之器,(一件好兵器是不祥之物)……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与孙子兵法所言同),恬淡为之,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一章)
上述表示老子对战争的厌恶,与墨子学说相同,从字里行间,知老子也是个知兵者,不知兵不知兵之害,圣人无所不能,宜乎孔子对老子乃有犹龙之叹。
老子的处世观(人生观)
老子深知宇宙门往不复的常理「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都是自然三理,为人处世,老子不主「修身」而重「保身」,不谈「爱人」而尚「顺人」要做到「保身」「顺人」,就要「笃守虚静」,因为「虚」「静」是万物根源的状态,面对世事的纷扰,人事的纷嚣,仍以回返清静为宜,这正是反本归真的道理,如此则人能无欲无求,不为外物所惑。
人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灭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他认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尝以水为喻,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请愿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故处世应以柔为本。
老子认为人要像大海一样能够容纳所有的小溪流。他还说我们和别人相处,要像天和地一样,互相包容,大家才能够长久快乐的生活,千万不可以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的独活。老子还认为世界上死掉的东西,都是长得过于巨大和僵硬的;活着的东西都是细小以及柔软的。因此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都不可以过于自大,也不可以僵硬,否则我们就会走向死亡之路。
「道」产生我们,供养我们,却完全没有要我们回报,又从不会伤害我们,我们应像「道」一样不可以伤害别人;我们要学习「道」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更不可以要求别人回报。甚至别人给我们很高的名位,我们也不可以自大的以为我们的名位是应得的。
修身学道
《老子》第三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名无欲,使夫智者所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为)。」这是老子所主张的教育原则。
虚其心──所以受道(客观研究自然)
实其腹──所以为我(充实所要学的事物)
弱其志──所以从理而无所撄(不受无理事物影响)
强其骨──所以自立而干事(身体强健可以任事)
以上四个解释是严复先生扼要地对老子原文的解释;常无不正的念头,最聪明的人也不敢卖弄小聪明,若能不作坏事,天下无有不治的。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弃彼取此。」
由青、黄、赤、白、黑所绘制的物质多看了,会令人眼花,不懂得分辨好丑。由宫、商、角、征、羽五音组成的音乐,多听了会令人听觉麻木。由酸、甜、苦、辣、甘五味制成的食物,多吃了会令人味觉麻木。跑马、打猎的事做多了,会使人发狂。很贵重难得的东西,会使人整天担心被盗而整天不安。所以说圣人(得道之人)只为他的腹中修养而生活,不为耳目的享受而生活,是以舍弃彼而取此。
《老子篇》廿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意思是世人皆喜欢光荣,炫耀自己,以求富贵,我独安于贫贱和人们以为耻辱的环境,我宁愿守在谷底,让别人站在峰巅,谷底的位置无可再低,而高峰却慢慢会塌下来,填满谷底,哪时我会越站越高,而一向站在高峰的人就会跌下。这是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也是做人要遵守的道理。
其他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中》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还有哲学、美学、兵学、教育学……等等。
《道德经》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六千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中华文化是以孔子的儒家思想为主;史记亦云:「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像《易经》这样有名的书,里面的解释文字,其实都是受老子的影响,故此儒家还是很尊重老子思想的。
老子的影响
老子的理想究竟可否实现?还是它纯粹只是一种乌托邦的幻境罢了,抑或人生不值得经历大风大雨?就因为所有的价值标准、爱憎好恶都市相生相对的?究竟道德经是一种法则?还是它纯粹只能提供我们另一种想法罢了。乌托邦是指老子的「理想社会」和「无为而治」方面,这是从政治和社会来看的。老子思想是元的,与其问老子的理想能否实现,不如先看看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多深,再来深思他的理想是否能实现。老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实是多方面的,像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学艺术中都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上的哲学框架。有人说它「规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个结构功能,制约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又说「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从某种意义讲,是以道家思想为哲学根据的儒家网常名教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要建立网常名教体系,并以此服人,就必须证明其天然合理性。这时,道家思想的作用显示了。董仲舒的『天人比附』,魏晋的『名教出于自然』,宋明的『天理』、『人欲』之辨,都无一例外地采用了道的范畴论证。」不仅如此,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在思维方式上,以理性直觉的特征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地显示自身的特色。
就具体影响来看,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哲学,通过由申不害、韩非形成的法家学派,以及通过稷下道家形成的黄老学派,对汉代乃至于以后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方术,都无不影响。
同时,《老子》虽非兵书,但其深刻及具体的论兵思想,也对中国军事思想史的发展和完善,有其不可抹灭的影响。
在宗教方面,老子被与神仙方术结合,在东汉年间形成道教,成了中国重要的本土宗教。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还被看成是佛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接合点。虽然佛教传入中国并流行开来,并非仅仅是由于道家,但是老庄思想确为其提供了一块必要的文化土壤。
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论,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形成功不可没。老子还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的思想,对统医学的形成也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气功养生学之类的,和老子思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像老子提到的「营魄抱一」、「玄览」就被看作是气功锻炼中的「意守」、「内观」,是一种特殊的气功境界。他如「专气致柔」等观念,也都对气功养生方面有许启示。
老庄对魏晋时期的的文学理论和玄言、山水田园诗,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侈陈哀乐的建安诗歌,到旷达幽深的正始文学;从愤世嫉俗的咏怀诗,到返于自然的山水田园诗,这色彩斑斓的魏晋文学,到处都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如此,老子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和范畴,后来都被改造为中国美学史中的核心范畴,这对形成中国古代文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都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观念、虚实结构、创作观念等都和老子反对「五色」,主张「有无相生」、「道法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实不只是中国,在西方老子思想也有所影响或契合之处。有些西方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了某些启示,从而确立或发现新的理论。丹麦物理学家尔认为,中国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确立了与他相同的观点,这其中就包括了老子的阴阳观。李政道先生也认为,量子力学中一条很基本很重要的「测不准原理」,与老子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颇有相合之处。
相关参考
(1)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着有《道德经》,是
管理科学与管理哲学有着不同的思想视野。管理哲学旨在提供哲学智慧,而不是创造知识。限制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等管理实践中遇到的矛盾,都离不开智慧的指引。对此,思考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老子“治
老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最具有哲学底蕴的当首推道家哲学。道家以老庄并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道的推崇,在学说的许多方面都有一致性,因而二人的学说可以互释、互明。但庄子的思想并不只是对老子思想
道教是发生于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它源于古代的巫术与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及阴阳五行学说等。东汉末年,张道陵创“天师道”,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根基经典,最终形成了道教。南北朝今后,道教系统逐渐竖立,
撰文:郭珣;图片:网络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老子是玄妙王之女理氏吃了河面飘来的一个李子后,怀孕了81年的胎才生下一个白眉白发白胡子的男孩,给他取名叫「”老子”。
道德经是谁写的?老子写的吗? 《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是春秋时代老子(名李耳,字伯阳)的著作,在秦时《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则直呼《老子》
读懂《道德经》里的这4句话,更容易取得成功,人生之路越走越顺
自古以来,中国从不缺乏思想深邃的哲学家,也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堪称其中翘楚。《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比起动辄数万字的作品,显得极为简短,内容却包含诸多方面,有人称此书为“万
老子是道家的开山之初,几年以来他的身世就像是一个无解的谜团,但是他的著作《道德经》却是深远地影响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生平,虽然是个难解的谜题,但其史料流传,广为一般大众所接受的立论,便是《史
我想问这2个问题???Q1.请试述老子道思想的本体观(道.有.无)及老子思想中<道>的涵义???(可以详细说明吗???)Q2.请试述原文中老子<自然无为>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义,并说明二者在生活智
韩非简介韩非,战国末期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早先师从荀子,得其儒学真谛,后又追本溯源于黄老之术,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对老子的《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又精于刑名法术之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