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被吃剩的鸡肋害死

Posted 鸡肋

篇首语: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修被吃剩的鸡肋害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修被吃剩的鸡肋害死

三国曹操底下谋士杨修,才华洋溢,可以很早就猜到曹操的在想什么,不过他之后却因为曹操吃剩的鸡肋引来杀身之祸,难道曹操真的忌妒杨修的才华吗?其实不然,最主要的是杨修介入曹植和曹丕的储君之争中,才会害惹祸上身。

曹植十分赏识杨修,2人越走越近,事后曹操为了考验曹植和曹丕,出了2道难题,第一道是曹操先暗中叫邺城的士兵看到自己的儿子,不准放行,之后再叫曹植和曹丕出城门,曹丕遇到阻拦后,只好离开;但曹植被阻拦却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顺手斩了士兵。

另一次,曹操问曹植和曹丕国家大事,曹植却对答如流,这让曹操感到很开心,之后曹操却辗转得知,自己的2道考验都是杨修替曹植出得主意,这让曹操感到十分不满,开始讨厌曹植、杨修。

某次杨修发现,曹丕会派人把吴质塞在大簏子中,接到家里讨论国事,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曹操,曹操便派人到曹丕家门口观察,这让曹丕很担心,立刻找吴质讨论,吴质就说:「不要担心,明天再用大簏子装上绢匹,还运进府中来迷惑他们。」,隔天曹操派去的人调查簏子,发现里面都是绢匹,便回报给曹操,这让曹操怀疑杨修故意诬陷曹丕,因此动了杀机。

最后曹操出兵攻打驻扎在汉中的刘备时,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因此动了收兵的念头,但又但心会被蜀军耻笑,直到某天夏侯惇请示夜间口令,正在吃鸡肋的曹操就说: 「鸡肋,鸡肋」,夏侯惇就传令下去,杨修获报后立刻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吾等进不能胜,退又怕耻笑,可见将要退兵了。」

过了不久,曹操的确退兵了,但自己的心思又被杨修发现,再加上之前就想除掉杨修,因此怒骂杨修:「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叫刀斧手把人拉出去斩了,并将头颅挂在辕门外。

相关参考

杨修之死,是因为 ”鸡肋”事件

曹魏建立之后,没过多久就出现了争夺魏王位的情况。于是曹植与曹丕开始争夺魏王位,因此两人都有属于各自的阵营。曹丕作为嫡长子,在身份上是占据优势的,其次曹植是曹操非常喜爱的,从这一点来说曹植又占据优势。那

杨修不是因鸡肋而死,而是在之前就惹到曹操,他居然是酱紫的人

大家都听说过曹操鸡肋的故事,杨修也是因为此事被无缘无故的杀了,但是其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杨修并不是因为那一次被曹操所杀,而是之前本身杨修就惹得曹操不高兴。杨修这个人非常的聪明,而且又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

如嚼鸡肋的故事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三国中的杨修为什么会被杀

三演上讲杨修持才高傲,为丞相撤兵讲鸡肋一事以泄露军事机密,动摇军心被杀不实,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杨修没有死在当时,以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杨修未死在此事上,杨修死的第一个原因是犯了古代皇权之争的大忌,参

三国两大才子孔融和杨修谁才华更高

有朋友问:三国两大才子孔融和杨修谁才华更高?孔融让梨,成了典故,杨修鸡肋,是个故事。这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文人。孔融文学素养相当高,作为东汉名士,位列「”建安七子”之首。虽然作品大多散佚,但是历来文人以

冠盖盛衰五百年,带你了解汉晋之间的弘农杨氏

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桥段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门口有活”,「”一人一口酥”和「”鸡肋”等等。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在里面有很多「”戏份”的杨修也就变得家喻户晓,名气甚至还超过了自己官

什么是舂臼地狱?揭秘中国神话中的十八层地狱

...奇,就是人在世时,如果你浪费粮食,糟踏五谷,比如说吃剩的酒席随意倒掉,或是不喜欢吃的东西吃两口就扔掉。死后将打入舂臼地狱,放入臼内舂杀。稀奇的是如果你吃饭的时候说话,特别是脏话,秽语,骂街,死后同样打...

弘农杨氏是怎么兴起怎么衰亡的

还不知道:弘农杨氏历史溯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三国演义》中关于杨修的桥段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门口有活”,“一人一口酥”和“鸡肋”等等。因为《三国演义》的巨大影

赵匡胤制定一个家法,宋朝的一种家畜差点被吃到灭绝

历来国家之法大都是决定国家性质的治国之法。赵宋一代却有悖这一常理,将载于「”祖宗家法”而又似乎无关紧要的一些东西揉进了根本法律。《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至于虚己纳谏,不好畋猎,不尚玩好,不用玉器,饮

这个国家“吃喝”太厉害,开始都没注意,多年后国家竟然被吃垮了

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