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起因是不是秦始皇帝?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始作俑者起因是不是秦始皇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始作俑者起因是不是秦始皇帝?

史料记载秦穆公开始以木制或泥制为人像视作陪葬品

那么始皇帝并非是始作俑者啰!

请懂历史的多提秦代始皇的兵马俑之过

碍于版本多是非易混淆,我都不能分得明白来龙去脉了

ANS:应该更早,再殷商时就有活人陪葬了。根据许多考古发现,古中国的商朝奴隶主阶级将奴隶做殉葬品,即人殉。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中,殉葬奴隶竟有数百人之多。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最多的一次杀了2656人。《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借,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史记· 秦本纪》就有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另外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并非活人,而是象征保卫的兵马俑。

而在接下来的几千年,依旧有人被当作陪葬品。

汉朝依旧保留活人殉葬习俗,如汉武帝死有活人殉葬,以后历代都有活人殉葬发生。但从汉朝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作为一种制度,已不复存在。

活人殉葬以元朝达到高峰。《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之孙蒙兀死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二万人以上。」

明清也有活人殉葬的事情。

「始作俑者」的「俑」,指的是古代用来殉葬的人偶。「始作俑者」则是指发明以俑陪葬的人。在殷周时期,贵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后往往会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时的秦武公,死时陪葬者多达六十余人,秦穆公死时陪葬者更多达百余人。后来,以活人殉葬的风俗逐渐被废除,改以木制或土制人偶取而代之,即所谓的「俑葬」。孔子对于这样的习俗极为厌恶,他认为用像人的俑陪葬,在意念上其实与用真人陪葬没有差别,都是非常残忍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指责最初那个发明以俑陪葬的人,一定会得到报应,绝子绝孙。后来孟子向梁惠王谈为政之道时曾引用孔子的这句话,他说:「大王您自己厨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肥马,人民却面有饥色,饿倒路旁,这跟带领野兽吃人有何不同?野兽相食,人民尚且觉得厌恶,为民父母者却率兽食人,这样如何为民父母呢?对于以俑陪葬这样的行为,孔子都因俑太过于像人而加以严厉指责,更何况您是真让人民活活饿死啊!」在此,「始作俑者」仍是指最初那个发明以俑陪葬的人,后来「始作俑者」则被用来比喻首创恶例的人。如清人张潮《虞初新志.卷一.姜贞毅先生传》引魏禧语:「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胜道哉!」意思是说,「廷杖」、「立枷」这样的刑罚,即使是秦代都没有,发明这种残忍刑罚的人,真是罪大恶极啊!

始作俑者,本意指最早开始用木或陶等制作俑人来代替真人进行殉葬的人。

出处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

常见释义

后人引申其义,往往以「始作俑者」来比喻第一个做某种坏事的人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

这种引申,是将「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理解为「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他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人」,对始作俑者持否定态度。

本义辩解

为始作俑者含义正名者,做相反的理解,认为「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的真正含义,是指「开始作俑来殉葬的人,难道就绝后了吗」,孔子的本意是赞扬始作俑者,而不是责骂始作俑者。依据有:

一、从句式上讲,「其无后乎」为反问,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类一样。 

二、从事实逻辑上讲,孔子时代,已经普遍采用俑人代替活人殉葬,推责用俑替人殉葬的人绝后,和事实逻辑不符。如果以俑代人殉葬是恶劣的风气,第一个采用以俑殉葬的人应当被责骂唾弃,难道后来以俑殉葬的人就不应当被责骂唾弃吗?

三、从孔子思想的整体逻辑上讲,「仁」是孔子学说的根本,一个提倡仁慈的人,对用陶俑代替活人行殉葬之礼的人,自然应当是赞赏的态度而不是责骂的态度,况且孔子认为人类「性相近」,如果换作你是将被用来殉葬的人,对你是否很残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对发明用俑代人来殉葬免除人死之灾的人,应当是持肯定的态度。

四、理解一句话的含义,应当放在其语境中。《孟子·梁惠王·作俑〉章中,孟子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换句话说,用棍棒打死人,用刀杀死人,(或者以政治的方式害死人,或者以殉葬的名义亡人,)有区别吗?「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孔子说,开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人了吗?不忍活人去死,以像人的俑代替活人来殉葬。同样,你忍心让人民饥饿而死吗?

综上,《孟子》中孔子应当认为「始作俑者」是值得褒扬的创造引领良好新风气的人。

另外,有人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理解为连用俑、用像人的偶殉葬都不行,都受到孔子的责骂,这其实也不符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商朝用奴隶俘虏等殉葬的风气很盛,周朝末期则逐渐由人殉改为俑殉,这已经是一种进步,逻辑上讲不应当受到责骂,而应当受到褒扬。

另一种说法「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为「始作俑的人,难道没有后继者吗?」的反问语句。而孔子对作俑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并非说孔子赞成人殉,要结合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人殉盛于商,而废止于周,并被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但春秋之时,诸侯权贵们暗中破戒,开始时以俑为替,大量浪费了人力物力。俑殉实则暗含了极权者们自私、愚昧与恶的对于人殉的渴望心理。孔子指责的正是这种破环周礼并违反仁义民生的趋势。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