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父子如何治服倭寇让日本臣服的
篇首语: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揭秘朱元璋父子如何治服倭寇让日本臣服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揭秘朱元璋父子如何治服倭寇让日本臣服的
足利义满是日本历史上千古一将军之类的,霸气得很,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凶狠,因此足利义满非常不服新生的大明王朝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学生。布衣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初曾派遣使者到日本诏谕日本归顺,结果日本不但不归顺,反而杀害明朝使者,使得倭寇频频窜于中国海上,朱元璋大怒,有意征讨日本,并写了一封措辞强硬、相当于恐吓的诏谕:
“朕闻‘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此古今不易之定理也。粤自古昔,帝王居中国而治四夷,历代相承,咸由斯道,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朕荷上天祖宗之佑,百神效灵,诸将用命,收海内之群雄,复前代之疆宇,即皇帝位,已三年矣。比尝遣使持书,飞谕四夷,高丽、安南、占城、爪哇、西洋、琐里即能顺天奉命,称臣入贡。
既而,西域诸种番王各献良马来朝,俯伏听命;北夷远遁沙漠,将及万里,特遣征虏大将军率马步八十万出塞,追获歼厥渠魁,大统已定。蠢尔倭夷,出没海滨为寇,已尝遣人往问,久而不答,朕疑王使之故扰我民。今中国奠安,猛将无用武之地,智士无所施其谋,二十年鏖战,精锐饱食,终日投石超距。方将整饬巨舟,致罚于尔邦,俄闻被寇者来归,始知前日之寇非王之意,乃命有司,暂停造舟之役。呜呼!朕为中国主此,皆天造地设,华、夷之分。
朕若效前王,恃甲兵之众、谋士之多,远涉江海,以祸远夷安靖之民,非上帝之所托,亦人事之不然。或乃外夷小邦,故逆天道,不自安分,时来寇扰,此必神人共怒,天理难容。征讨之师,控弦以待,果能革心顺命,共保承平,不亦美乎?呜呼!钦若昊天,王道之常,抚顺伐逆,古今彝宪。王其戒之,以延尔嗣。”出自《明实录》。
大意是:小子,想干嘛,找死是不是?老实告诉你,我们自己已经“征讨之师,控弦以待”,你们“蠢尔倭夷”如不归顺,即会“逆之者亡”,看了比较解气。可小日本呢?日本正值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在位,这家伙历任内大臣、左大臣、太政大臣等要职。1366年后光明天皇赐名义满,10岁继任将军职,管领细川赖之任辅佐。成年后亲政,很有领导与统治才能。
1379年征讨土岐赖康,1391年镇服山名氏清,1392年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在全国范围确立起室町幕府将军的绝对统治权,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可以说,足利义满是日本历史上千古一将军之类的,霸气得很,再加上日本人特有的凶狠,因此足利义满非常不服新生的大明王朝,他向明朝作出如下回贴:日本良怀亲王(足利义满):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唯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做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
今陛下作中华之王,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源自日本史料)
意思是我们尊敬你,但不怕死。如果你们来打,我们绝对奉陪到底。好在朱元璋聪明,鉴于综合考虑,感觉立国之初,经济实力有待恢复,不易劳师远征海外,所以搁下了。
靠打仗起家的朱棣即位之后,自然不满意老爹的软蛋。强大的元鞑子都被自己赶得屁滚尿流,于是决定教训一下这个不听话的家伙。据明实录记载:朱棣“遣使以即位诏谕安南、暹罗、爪哇、琉球、日本、西洋、苏门答剌、占城”、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书》记载:“太监郑和统督楼船水军十万诏谕海外诸番,日本首先纳款,擒献礼边倭贼二十余人。”
《实录》写的比较含蓄,意思是一去诏谕,他们就听了,而顾炎武指出了事实所在,事情经过就是,永乐大帝派遣郑和耀兵十万,横行于东海,督促东亚各国赶紧称臣纳贡,倭寇频出的日本自然是首当其冲,郑和军队肆无忌惮的登陆日本本土,以前还傲慢无礼甚至斩杀明朝使臣的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千古第一将军”足利义满登时吓得尿了裤子,变得毕恭毕敬,把郑和像亲爹一样奉承,并坚决表示立马奉表称臣火速拿获犯边倭寇。
可见,和日本玩,靠得不是嘴皮子,要有军事实力。
明朝历史 督师10万东渡出使日本
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倭寇”势力渐大,越闹越凶,甚至有时候明朝官军都不能敌。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永乐二年四月,夷船一十一只,寇穿山,百户马兴与战死亡。寻寇苏州府松江府诸处。”
日本浪人仅凭十几只木船,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如入无人之境。“鬼子”进村,烧杀淫掠。中国百姓避之不及,纷纷逃难。必须指出的是,明朝所谓“倭寇”,与后来大举进攻中国的日寇不同,不是政府正规军,而是日本政府也管不了的海匪。就像21世纪的索马里海盗,索马里政府也奈何他不得。
尽管如此,明成祖朱棣还是决定采取中国传统“告御状”方式,将官司打到国外。于是,“郑和下东洋”的故事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于“下西洋”发生了。永乐二年,即1404年,郑和督师10万从桃花渡(今浙江宁波附近)东渡出使日本。
大名鼎鼎的“郑和下西洋”目的有五个: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迎佛牙、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那么郑和下东洋的主要使命是什么?《明史・戎马志》记载,只做了两件事。
一件,晓谕明成祖旨意:“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二件,“许以贸易”。双方签订《堪合贸易条约》,“堪合”乃明朝朝廷颁发的执照签证。日本人在条约下,与明朝进行“朝贡贸易”。中国的丝绸、瓷器、书画、资财等等,尽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而非“野蛮打劫”地拿走。
此时日本,怀义王已经作古。第三代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统一南北朝,明史称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源道义”。这个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眼见明朝大队人马押送着大量宝物到访日本,也不在君臣礼仪虚名上较劲,遂象征性地杀了二十多个海盗浪人,将首级送给大明使者。并接受了明朝封号、金印、冠服等,表示臣服,按属国的名分向明朝皇帝呈递国书,奉明正朔。
郑和带着20多个倭寇首级和足利义满“臣服表”回国交差,朱棣找回了超越老爹的面子,满心欢喜,对日本国“嘉其勤诚,赐王九章”,又向源道义赠送了金银、瓷器、书画等物,并允许日本国朝贡团人员总数可多至二百人,在江浙贸易。此举促使当时中日关系的改善,也是郑和出使日本的成果。
明史学者总结“郑和下东洋”,赞其以经济手段怀柔,“不战而屈人之兵”。但反观日本政府这一方,得到了实惠,并无什么损失。
相关参考
李如松,辽东人。明朝名将,指挥过万历二十年的平定宁夏哮拜叛乱、闻名世界的抗倭援朝战争,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之后出任辽东总兵,后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中阵亡。侵略计划16世纪末,日本权臣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
1523年,发生在宁波的争贡之役堪称明朝历史上最知名的事件之一。由于肇事者的日本属性与后来的倭寇风暴,让这场积蓄已久的意外都显得格外刺眼。然而,仅从事件本身的过程而言,明军战斗力的虚弱同样暴露无疑。畸
小田原之战 1586年,小牧之战以后,关东北条氏开始防范、警惕秀吉。同时,秀吉为使北条家臣服,要求北条氏政、氏直父子进京。北条家自持拥有天下最有名的城池——小田原城,对秀
...是什么呢?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倭寇”势力渐大,...
...是什么呢?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倭寇”势力渐大,...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传承中国武术文化,欢迎阅读观汗青的文章明朝面临周边异族侵扰,贯穿于明朝的建立和灭亡整个时期,中间战争不断。虽然朱元璋列了很多不征讨的国家,但是由于马匹装备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日本、葡萄
1960年代初,尽管国府撤退台湾已越十载,台湾表面上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实则暗潮汹涌,空前紧张;从事第一线安全工作的国府特务人员,隐隐约约警觉到一股不安气氛正四处蔓延。 长年避居日本东瀛朝野羽翼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地方民团都是望风奔溃。在一次战斗中,明军不敢上前与倭寇交战,就在远处放箭。没想到几...
大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有六十七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地方民团都是望风奔溃。在一次战斗中,明军不敢上前与倭寇交战,就在远处放箭。没想到几...
朱元璋本想灭掉日本,刘伯温的一番话,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战乱四起,但是无论战乱如何,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一度是亚洲霸主,周边小国只有臣服、磕头、瞻仰的分。而与我们毗邻有一小国从古时起就一直在模仿中国,仰望中国。他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