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Posted 宗教

篇首语: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的伟大,在于「以道德代宗教」,此精神始于周孔,在后两千余年来,从中国风教文化的影响上来说,孔子又远大于周公。面对于现代社会宗教的混乱,孔子的宗教观,值得我们省思,孔子并没有否定鬼神的存在,只在乎「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敬鬼神」即代表尊天、敬祖、崇德报功。有宗教的精神在内,但「远之」,又意味着人文理性的觉醒,可以不靠鬼神之外力来约束人心,势必人类要有相当的道德自觉,如同孔子一般,要先做到自我修养的功夫。比喻来说,人文修养如同脚踏车的前后轮,当还不会骑脚踏车时,常会在后轮两侧装上一对小车轮,这对小车轮,用来辅助脚踏车顺利前进,小车轮代表着鬼神的外加力量。这样的宗教,可定名之曰「人文宗教」。如此,方能像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若没有孔子的仁心道德修养,则必须先借助鬼神的宗教力量来诱导人向善。

「敬鬼神而远之」这句话,关乎「宗教」与「道德」两个问题,如同梁漱溟先生所言:「宗教、道德二者,对个人,都是要人向上迁善;然而宗教之生效快,而且力大,并且不易失坠。对社会,亦是这样。二者都能为人群形成好的风纪秩序,其间收效之难易,简直不可以相比,这就因为宗教本是一个方法,而道德则否。宗教如前所分析,是一种对于外力的假借,而此外力实在就是自己。它比道德多一个弯,而神妙奇效即在此。」(《中国文化要义》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梁先生这番话,正是「儒宗正道」要彰显的精神,藉由宗教的力量、宗教的方法,让人务趋道德的自觉,一旦道德自觉,宗教的层次便相对地不是那么重要了。以道德代替宗教,乃是以道德为主体,到了这个境界,方才是孔子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的真义!就比喻来说,这时小车轮可以抬起来,而无须再依靠它了!

这样的处境,其实类似孔夫子当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周公制礼作乐,国家安治太平,然而到了周朝末年,礼乐僵化,徒具形式,而失去了本质的内涵意义。以现代的社会来说,礼乐即是一套供国家社会依循的道德规范标准,食衣住行育乐各有准则,则人们生活方能「富而好礼」。若人们所行所为,皆有廉耻的规范,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方能建立稳定中求发展的国家。现代的社会,礼乐不只是僵化,实乃所存无几,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仅有一些宗教性的团体,重视道德心灵文化,但却又往往陷落于宗教别派的纷争,窠臼观念的框架,导致实质的道德教化,受到了曲解。孔子学说以「仁」为主体,简单地说,「仁」就是我们道德性的主体,孔子周游列国,就是欲再次彰显本性的道德良知,借此来化解人心陷落所产生的各种社会乱象。

「儒宗正道」严格说来非属宗教,所行的志业,只在引导人类恢复人性道德的本来面目而已,道德良知,人自有之,又何须借助宗教科仪的外力?只因人陷落在花花世界之中,本性受到尘劳欲望的遮蔽,如同孟子所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成长学习的人生,只在找回失落的本心而已,此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良知的动力,有的人可以自发而自觉,有的人却需要借助宗教劝善的诱发外力,来启迪良知,找回失落的心。

儒宗正道的使命,在于点示人生真谛,直指人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在五教之内,却也融通自在。进入了求道、修道的领域,只是人们自觉地修身养性的开端,成圣的道路须追寻历代圣人的脚步,依自己的因缘、根器,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来做心性修养的功夫。

因此,「儒宗正道」走的是「以道德代宗教」的道路,不管是宗教人士、非宗教人士,,都应该明白本性之道德良知,更应该了解儒宗正道,问心无愧地去走自己该走的路。儒宗正道是一个道德的志业,而不是一个宗教的事业。儒宗正道是一个学习如何安身立命的杏坛,而不是一个拿香跟着拜的庙院。一旦了解了儒宗正道,求得生命的依归,当这个「仁」被唤醒,使人人皆行君子之道,则士农工商可各安其位。若有个人的宗教信仰,亦可继续保有原有的宗教认知,选择自我薰习成长的场域,继续渐修,来成就自己,皆得无碍而自在。故借此呼吁各宗教界人士,莫误以为儒宗正道,为新兴宗教而起教争。

儒宗正道孕育于中华,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道统相传,文化渊远流长。中华文化以儒、道思想为中心,因应时空迁移、社会风俗变迁,以历代圣贤心法的礼义教化,陶冶现代人的道德心灵。新世纪的修道观,不再是盲目地崇拜,也不是以新奇怪诞的异类学说,来引人入迷。修道之贵,在于明心见性,彻悟生命的实相,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之道,只有朝干夕悌、日新又新的修德功夫,成圣成贤由此,别无捷径。故而重塑二十一世纪的新修道观,以「儒宗正道」之名,再次正名而验证其身,务使人人皆能明道而修道,挽转现代迷失的人心。

古圣先贤观天象地,知天地阴阳之道,人有与天地同贵者,圣贤皆重视心性的修养功夫。孟子说的最清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人要求「富贵显达」,不如先求「安身立命」,儒宗正道是平实的教化法门,立世为人,修道只在人道之成,人道则从修身养性做起。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