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倡导正名?

Posted 孔子

篇首语: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为何倡导正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为何倡导正名?

1.孔子为何倡导正名?

要想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就要看看孔子所处的政治环境。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政治上混乱、军事上诸侯国互相征伐。自从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衰微,地位一落千丈,实际上和一个中等诸侯国差不多。众多的诸侯国互相攻伐,弑君犯上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周代传下来的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了。

孔子正名思想是鉴于周礼的崩溃所造成的秩序错乱,为求匡正这样的秩序错乱,并且重新回复秩序所提出的,因此,其正名思想的重要出发点,在于尊周室、敬主君、折贵族之奢僭而抑臣下之篡窃,说穿了即在于恢复旧有的政治秩序。

孔子认为“正名”是治国的首要工作。所谓“正名”,就是建立一个名实相符的社会,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职,不得僭越。孔子为挽救春秋末年世衰道微的乱象,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会秩序,也正因此,孔子才提出“正名”的主张。

2.孔子以何法匡正败坏之社会 ?

孔子德治思想的前提是通过“正名”的方法恢复“礼”的社会规范作用,达到有礼有序。

德治的理论基础就是“仁”“礼”“和”的思想,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从亲属伦理的“孝悌”原则推广到社会范围的“仁者爱人”原则。其社会进步方略是以德治国,通过统治者方略、用人方略、经济方略、政治方略和教育方略达到德治的目标。

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匡正败坏的社会,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力主「德治」,而将以刑罚治民视为「德治」过程中不得已而用之的一种手段,必须慎之又慎。

3.并请评价之

“正名”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时代,他一生忧国忧民,志在救世。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也已经证明:凡是君臣能像孔子说的那样各尽其职、各行其道,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政治客观的稳定就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就是一个混乱不堪的社会。因此,从政治作用的角度看,不管是当时还是在以后的封建社会中,孔子的“正名”思想符合新建立的封建制度的需要,对保证封建社会的中国的安定和统一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孔子德治思想的初衷和本质,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服务的。在孔子看来,为政者仅凭刑法治国,国民不过是摄于刑法之威而不敢犯法,并没有由衷地感到触犯刑律是一种羞耻行为,而用道德规范去教化公民,让他们懂得各自的地位和应该奉行的礼法,人民就会有僭越的耻辱,就会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种规定。

一味强调德治和一味强调法治一样都是片面的,但是,从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官民的认同,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企图通过教化的手段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确有部分真理性。如果自觉吸取其德治思想精华并与法治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法治国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参考

从擒杀永历帝看吴三桂的后半生结局,为何历史永远无法给其正名

从擒杀永历帝看吴三桂的后半生结局,为何历史永远无法给其正名从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662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在这段明亡清兴、地动山摇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有名有姓背明降清的汉臣有136人,死于抗

孔子不止会文还会武

日前,电影《孔子》因传闻其中提到“孔子会武功”而受到关注。对此,有网友提出,孔子武功高强在《史记》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孔子倡导的“六艺”当中的御、射,就是骑马、射箭等军事技术。再说,在春秋战国的混战年代

孔子谦让思想的人文因素初考

孔子为人「”温良”,弟子有夫子「”温良恭俭让”的深切印象;与此谦和敦厚气象相应,《论语》所见,孔子的思想也深蕴一种厌骄狂、喜谦逊的礼让精神,如:孔子偏爱「”木讷”,反感「”巧言令色”;倡导「”君子泰而

孔子的思想...是重男轻女吗?

《论语•阳货》“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也是一句被今天广为批判的孔子的话,以为孔子是倡导歧视女性,而且历朝历代,特别是宋明理学家们更是歪曲孔子而制定了所谓的“三纲五常”歧视女性

由为白起正名想到的

秦武王暴死,白起绕道塞北从燕国迎回华太后和秦昭王,平定国内叛乱。第一次合纵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何谓春秋,战争和邦国大事在白起之前只发生在春秋两季,冬天休憩。白起在冬天奇袭魏国河内,开创冬战先例,在中国

他为 ”天下第一泉”正名 却因脚气无奈离开济南

文|魏敬群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同治二年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巡抚、总督、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他不仅是晚晴著名的大臣,还是一位出色的诗人,著有《张之洞

秦始皇的“坑儒”事件被正名,是谁抹黑了秦始皇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坑儒”事件是谁抹黑了秦始皇?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后世在提及秦始皇的暴政时,必然会拿“焚书坑儒”来说事,痛批他施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恨不得对他食肉寝皮。然而根据各种史料来分析,秦始皇

生而为人,起名字成为一种奢侈,只有发达之后才能正名

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有自己特有的名字,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没有特有的名字,那么有效的区分每一个人都是件不易之事!当年的元朝就是如此,元朝统治者挺进中原之后,自认蒙古人乃是最尊贵的血统,而汉人(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黑了,历史却为其正名

说起淳于琼,三国迷们一定不会陌生,他在三国演义中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淳于琼三国演义中的淳于琼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曹操即将粮尽,心中焦急。袁绍的谋士许攸因家人犯法,留守邺城的审配将此事写信汇报

明朝年間的一道聖旨,拍賣價格高達2000萬,內容為正德皇帝正名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在很多人的眼中,明朝是一個頗有風骨的朝代。當年明月撰寫的《明朝那些事兒》,再次掀起了一股明朝熱,很多人更認識到,明朝的真實情況,可能跟我們想的並不一樣。由於《明史》是由清朝人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