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老子有互相认识吗?

Posted 孔子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文化的宝石放出的光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与老子有互相认识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与老子有互相认识吗?

孔子与老子在哲学思维上,是两个不同向度的人。不过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的说法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纪录。

但有更进一步的探讨资料是,孔子可能不只一次的见过老子,而且交流甚笃,所讨论的哲理也很深。而孔子对老子的感觉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也是成语的由来。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孔子会见老子的次数至少有三次:

一、在鲁昭公七年,孔子十七岁时。

二、在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年三十四岁时。

三、在定公九年,孔子年五十岁时。

四、在鲁昭公二十一年,孔子三十一岁以前。

五、在定公十五年,孔子五十七岁时。

虽然有学者认为以上文献记载的时间,只是因为纪录史料的不同而已;未必是见面的次数。但从文献记录来看,《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适周问礼」,地点是在周(今河南洛阳);《礼记•曾子问》说「孔子助葬于巷党」,而巷党一般认为是鲁地;《庄子•天运》说「南之沛」,而沛是宋地(今江苏沛县)。可见,孔子至少在上面三个地方见过老子,《世家》所记只是孔、老会面中的一次,地点是在周,目的是问礼,时间应从詹剑峰之说,为鲁昭公二十一年。

另外,《世家》记与孔子一同问礼的有南宫敬叔,后人多认为他即孟懿子之子,而南宫敬叔出生于鲁昭公十二年,此时仅九岁,他于昭公二十四年方从孔子学礼。

周敬王6年,鲁昭公28年丁亥(西元前514年):老子归居,相传与孔子讨论仁义老子丢官回到家乡不久,孔子再一次前去拜访。孔子与老子就无为而治还是仁义之治展开了论辩。

「辩论的核心问题是:人性究竟是什么?孔子认为仁义是人的本性,仁义的表现是泛爱无私,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利己;或者说,以利人开始,换取利己的结局;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互利关系,这种关系只不过被仁义加以修饰而已。老聃认为这种做法是矫情之举,是绕了一个弯子,最终还是回到个人生存问题上来,亦即归为生养之道;而生养之道最根本的还是自然。因此,老子认为仁义之说实在是迂阔得很,而自然说则直面人生」。(孙以楷、甄长松的说法)

周敬王9年鲁昭公31年庚寅(西元前511年):老子在鲁,孔子从其助葬老子在沛居住一段时间后,可能在孔子的邀请下,来到了鲁国。老子在鲁期间,孔子曾随老子助葬。在送葬的路上遇到日食,老子让孔子把馆柩放在道路右边,停止哭泣,观察变化,等日食过后继续进行。事后,老子讲解了送葬遇日食要停止行进的道理,使孔子受益非浅。

周敬王19年鲁定公9年庚子(西元前501年):老子居沛,相传孔子往见之老子在陈居住一段时间后,因为躲避战乱,来到了沛。这时孔子感到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道,便前往沛,向老子请教。

周敬王28年宋景公25年鲁哀公3年己酉(西元前492年):老子居陈,相传孔子拜见老子孔子在陈国时,可能与居住在陈国的老子见过面。此时孔子对《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已经有了深入研究,自以为理解了其中的道理,然而他周游各国,讲解先王的道理,阐扬周公、召公的业绩,却没有被一个君主所取用。于是他向老子感叹道:太难了!是这些人难以说服呢?还是道理难以讲明呢?老子则指出《六经》只不过是先王的陈迹,并不是「所以迹」之道;孔子之所以不遇于诸侯,并不是道之不是,而恰恰是因为孔子并没有得道。老子再一次向孔子讲述了本性不可改变,命不可变更,时间不可止留,道不可闭塞的道理。

周敬王39年鲁哀公14年楚惠王8年庚申(西元前481年):老子出关,着《道德经》上下篇《道德经》,又名《老子》,春秋末期老子所作。通行本为三国魏王弼注本,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