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前做过什么事?

Posted 孔子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生前做过什么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生前做过什么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鄹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县)人,生于西元前五五一年。

孔子在十五岁前学会了很多粗俗的工作或技能。

十五岁立志向学。

十九岁结婚,二十岁便成为年轻的爸爸。

为了养家活口,孔子做过『委吏』,替贵族管理帐务,

也做过『乘田』,替贵族饲养牛羊。

孔子学习的范畴以诗、书、礼、乐为主,他曾专程到宋国考察殷商礼仪,到洛邑考察宗庙制度,到杞国考察夏礼。他曾向郯子请教官制,向老子问礼,向师襄学弹琴,向苌弘问乐,向齐太师学韶乐,甚至向一些狂人、隐士、市井小民虚心求教,汲取各种智慧知识来充实自己。

孔子最感兴趣的是礼制,他曾在祭祀周公的太庙中任职,每次举行祭典,遇到有疑问的时候,他都到处向人请教,不肯放过任何细节。

05孔子三十岁左右,便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他是中国历史上首位私人办学的教育家。最可贵的是,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求学的规定,不论是什么人,只要给孔子『束修』(十条肉干),就可以跟随他学习。所以,孔门弟子贵贱贫富都有,有贵族身份的,像孟懿子、南恭敬叔;也有不少贫家子弟,像颜回、子路、曾参等等,而且这些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来自鲁、卫、吴、楚、秦、晋等不同国家。像这样不分贫富,不分地域,聚天下之士而教之的方式,使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最光辉的一页。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多人,身通『六艺』者七十多人。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十分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来开导他们。孔子曾按照学生不同的品行和专长,把他们分为四科,各科的代表人物是:

德行── 颜渊、闵子骞。

言语── 宰我、子贡。

政事── 冉有、季路。

文学── 子游、子夏。

 孔子对周公制礼作乐相当倾心佩服,认为周礼比较完备,希望自己也能像周公一样辅佐明主,匡时救世,但当时的鲁国政治却让孔子十分失望。因为鲁昭公即位时只有十九岁,童心未泯,实权掌握在『三桓』手中。(即季孙、叔孙、孟孙三位鲁国大夫,皆出桓公,故称『三桓』)其中,季孙氏权倾朝野,最为跋扈不守礼制,季孙甚至任意僭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于庭,把孔子气得直呼:「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久,鲁昭公被逐,更让孔子忍无可忍,气得投奔齐国。那年孔子三十五岁。

孔子到齐国后,由齐国大夫高昭子的介绍,得以谒见齐景公,向他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主张,齐景公非常赞赏孔子的见解,本来准备重用他,把尼溪的土地封给他,但是因为晏婴的反对,而景公也只有识才而没有用人的魄力,孔子在齐国只待了两年便匆匆离开,再返回鲁国。 

孔子三十七岁时回到鲁国,继续办学,从事教育工作,直到五十一岁时,孔子做中都宰(县长),由于政绩显著,随后升为掌管土木建筑工程的『司空』 。当时,鲁定公在位,政权仍然被季孙氏所摆布,而季孙氏又被其权臣阳虎所挟持。阳虎看中了孔子的才干,曾多方用计联络孔子,但是孔子不愿为虎作伥,巧妙地摆脱一切拉拢他的手段。后来阳虎倒台。季孙氏为了感谢孔子不附阳虎,就再将孔子升为『大司寇』,成为掌管国家司法的最高长官。此外,孔子还曾代理过三个月的相职,外交和内政两方面都颇有建树。

 鲁国起用孔子,引起齐国的担忧,他们怕鲁国一旦强大起来,会影响齐国的霸权地位,便对鲁君和季孙氏使用美人计,挑选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及三十匹配饰华丽的骏马,送给鲁国,目的是想让鲁君和季孙氏沉迷声色,荒于政事。果然鲁君和季孙氏接受这份厚礼之后,终日留连,一连三日不上朝听政。为此,孔子非常失望,便带领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他周游列国的活动。那年是鲁定公十三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孔子五十四岁。

史记上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拜见七十二君,其实孔子除了周、齐以外,只到过卫、陈和楚国的属地叶,以及路过宋、曹、郑三国。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其实不出山东、河南二省的范围。不过,他所遭受到的波折和困难却很多。孔子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寻求仕进机会,可惜当时政治不上轨道,各国纷争频传,孔子到处碰壁,无法施展其伟大抱负,一直到孔子六十八岁,才结束这一段长达十四年形同流浪般的奔波生涯,回到鲁国故里。

 孔子周游列国回到故里,已经是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了,但是他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他把老年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到教育和整理古文献的工作上。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他对『六经』的整理,无异是他晚年对中华民族文化最大的贡献。

这段期间,孔子朝夕和学生们讲学,讨论古文化和人伦道德,然而他救世的热情却未稍减。他看到别人猎获一只怪兽,以为是麒麟,便叹道:「吾道穷矣!」『春秋』也就不再写下去了。他也时常因为梦不到周公而悲伤自己的衰老,感叹理想的幻灭。

后来,他最心爱的学生颜回逝世,更使他痛不欲生,因为孔子视颜回为继承者,颜回的早夭,无异象征大道的穷途末路,所以他失声痛哭:「老天要亡我啊!」想不到翌年,他最亲信的爱徒子路又死于卫君之难,在战争中被剁成肉酱,这使得孔子如失左右臂,他痛彻心肺地哭喊道:「老天要催我死啊!」虽然,孔子是为学生死亡而哭泣,但这哭泣声中,却不知包含了多少『道穷』的悲叹!

就在这情感创伤和理想幻灭的双重打击之下,这位救世的木铎,历史上最伟大的万世师表,终于殒落了。然而,殒落的只是孔子的肉身,他的精神,他的理想,却永远奔放不休,活在亿万人的心目中,成为中华文化的灵魂。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