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Posted 中华民族

篇首语: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二字的涵义是什么

在古代,「中华」本为汉族自称。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并明确地指出其含义,「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

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乃中国做为国家共同体的一个国族概念,由于现代中国自晚清迄今的历史及政体更变,此概念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涵及争论,如孙中山革命时,关于满洲人是否为要驱逐的外族,还是五族共和之一的民族。「中华民族」一词的演进也因此反映了近百年来国族与民族主义的相关争议。「中华民族」其内涵是否为汉族还是指指国族,成为对汉本位、大汉族中心的主要疑虑。

因此,此词不同于「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等于有外显的种族及文化的象征,而是有外显政治象征,如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也反映了做为国家共同体的国族概念。

在清朝之前,虽然有华夷之分的观念,但几乎没有「中华民族」的观念存在、而「中国」的观念也和与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观念差很多。

「中华民族」一词,乃由近代的梁启超首先提出。其意原只包括汉族,之后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大小族。

1912年,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说」:「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孙中山在中华革命党正式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以后,主张重提民族主义并扬弃五族的说法:「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说五族共和,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化成一个中华民族。……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


相关参考

什么是汽车文化涵义

汽车社会的前提是大众可以普遍享受汽车文明。毫无疑问,汽车极大地扩张了人们的生活半径,也改变了社会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汽车创造的社会财富和衍生文化比上一个千年的总和还要多。进入21世纪

明朝就有扯淡二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人智慧令人震惊,有很多「”穿越式”的发明创造,比如王莽卡尺(类似游标卡尺)、战国水晶杯、龙山文化的茶杯等,让现代人简直不敢相信眼睛,充分说明了古人智慧不比现代人差。本文所讲的是河南

”日本”,这二字是什么意思为何日本学者知道后,都想改国名

名字,是一个物体或事物的文化符号。无论在哪个国家的文化体系里,对名字的考究都非常严格。尤其是国家的名字,更是一个民族的骄傲,绝对马虎不得。从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的全称是「”美利坚合众

秦始皇为中国取一个名字,无论历史如何演变,还是沿用到至今

不息以来人们都常说: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故国感应骄傲。打倒了清当局建立了新政权起,就改了国家的称呼叫做中华,当局也称为中华国民当局。而到了新中国的建立,我们国家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中华二字

“一字王”和“二字王”是什么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一字王”和“二字王”区别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简而言之,周王、吴王,纣王、楚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字王”,再比如:常山王、成都王、渤海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字王。当然,

历史二字的篆文

1.篆体字的历史从什么时候人们开始写篆体字篆体字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

清朝“兵”和“勇”二字有何区别

有关清朝的书籍、文章或影视剧上经常可以看到“兵”和“勇”二字,但很多人对这两种标志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

范仲淹的“仲淹”二字是什么意思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范仲淹少年时经历坎坷,父亲在他幼年时去世,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此后范仲淹苦读诗书,成为参军才接回母亲,并且改回本名。应该大部分的朋友都不太清楚范仲淹的“仲淹”

丁宝桢——刚正清廉的中兴名臣

(一)“宫保鸡丁”,一道闻名遐迩的中华传统名菜。选以新鲜鸡脯肉为主料,佐以花生米、黄瓜、辣椒等烹制而成,香辣味浓、肉质滑脆。神州大地,乃至海外华埠,举凡餐馆食肆,皆为必备菜肴。这“宫保”二字,还常常被

为何没“侵略”二字

毛泽东送书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资料图)编者按:1972年,在中日两国政治家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实现了“破冰”。原外交部新闻处处长周斌,在1972年作为中方译员参加了中日恢复邦交谈判的整个过程,亲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