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雄風,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王槍矛的早期發展
Posted 武器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漢雄風,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王槍矛的早期發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漢雄風,中國古代實戰兵器之王槍矛的早期發展
天子和諸侯混戰的東周最終被強秦終結,中國歷史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而此時的矛,也呈現出嶄新的面貌。秦代青銅兵器在風格上遺存了濃厚的戰國風味,但在規格上卻更加整齊劃一。
在秦始皇陵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無數戰國至秦代的兵器。儘管戰國末期鐵制武器並不稀少,但秦陵中出土的絕大多數兵器均為青銅製品,估計因銅質武器較為精美,更適合配給陵寢中的帝王儀仗。秦陵出土的青銅兵器製作之精良已趨極致,其中的青銅矛頭雖歷經兩千餘年仍堅固鋒利,宛如新品。
戰國末期至秦代的戰爭中,甲士比例逐漸提高,步戰變得顯要,這也讓長矛的裝備量大為提升,促使秦矛在形制上更為統一, 以便於生產。為了節約成本,秦矛矛頭短小精悍,加上骹長度多在15 厘米左右,刃部銳利而寬厚,鑄有血槽,骹部短而有釘孔, 而且整個矛體從骹部開始中空直至鋒頂, 無論是矛頭的強度還是固定水平上都更為有利於破甲傷敵。
同戰國時期北方大多數國家的矛相同, 秦陵出土的矛頭上也都鑄有小篆銘文,多為簡單編號,如製造年號、部門、監管官吏的信息代號等,秦代兵器製造管理制度之嚴密可見一斑。
在矛體長度上,因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曾遭受過破壞,殘存武器柄只能作為參考。一號坑出土的兩件矛柄殘餘長度均為2.5 米左右,二號坑出土了一柄殘長達到4.3 米的矛柲。但在一號坑挖掘報告中提到有一柄39 號柲從中間殘斷,分為250 厘米和345 厘米兩截。如果兩者是同一柄矛柲的話, 根據其出土位置判定,其長度應不低於630 厘米,已經超出了《考工記》中長兵莫過於三其身的說法。
秦陵出土的兵馬俑有較為完備的軍事器械和排列規律,可以通過其大致數量和排列總結秦代的步兵戰術。秦陵出土的較完整的弓弩手和長兵手陶俑,其數字分別是490 和407,接近一比一。其中執長柄武器者以用矛者為最長,其次為鈹、戟,最次為戈,形成長短搭配,遠近交織的配置。這種互相配合、相互掩護的搭配和戰術也被兵法家們大為推崇。
古典兵書《司馬法》定爵篇有云:「……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凡五兵五當, 長以衛短,短以救長……」這即是對各類長短兵器互相配合、各司其職的清晰描繪。而另外一部戰國時期的軍事著作《六韜》的虎韜篇中也曾記載:「甲士萬人,強弩六千, 戟盾二千,矛盾二千……」其所推崇的兵器搭配比例與秦陵兵馬俑頗為近似。
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原地區便零星出現一些鐵質武器。到戰國時代,鐵質武器的數量、質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因為鐵在金屬延展性和韌性方面都勝於青銅,並且可以通過滲碳和鍛打的技術改變相同部件不同部位的性能,所以儘管中華文明在青銅器工藝上已經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但鐵器的出現仍然洶湧而不可阻擋。
在鐵質武器出現的初期階段,青銅和鐵並行於世,共同爭奪武器製造材料的主要地位,這種現象從戰國延續到了西漢時期。在鐵徹底確立統治地位之前,許多典籍已經開始注意到了鐵質兵器的存在與優勢。
《荀子·議兵篇》中記述:「宛鉅鐵矛, 慘如蜂蠆。」這是在誇耀楚國宛(今河南安陽)附近製作的鐵矛鋒利無比,被扎刺的人像被蜂蠆等毒蟲襲擊一般幾無可救。而《吳越春秋》中載范蠡語:「臽鐵之矛,無分發之便。」則可算作當時已有鐵矛的文史佐證。
在文物研究方面,已有不少該時期的鐵矛出土,例如在湖南長沙黑槽門二號楚墓中挖掘出的戰國鐵矛,矛頭長約19 厘米, 寬約2.9 厘米。而河北易縣的燕下都遺址四十四號墓還曾出土過鐵質更佳的鋼矛。
當中國的軍事史進入西漢時期,戰爭形式再次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秦末漢初的連年征戰,讓中原大地民生衰敗,經濟頹廢,致使較為廉價的步卒成為主力,而車、騎兵都相對較少。雖然車戰這種形式已經行將作古,但是騎兵戰術卻因為漢初經濟不支的原因暫時未能替代車戰。
公元前200 年,天下初定,不料韓王信叛亂,並夥同匈奴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遂帶著滿腔雄心和久經考驗的精兵悍將出征匈奴。然而匈奴集結四十萬騎兵,將以步兵為主的三十二萬漢軍分割包圍在白登山戰場,足足圍困了七天。
(上圖)持矛圖(漢),武士身披的鐵甲以呼和浩特二十家子古城出土的西漢鐵甲為藍本繪製,胄則是以臨淄王墓的頭盔為藍本繪製。
自此以後,漢帝國為了對抗靈活機動的匈奴騎兵,開始積蓄國力,努力將騎兵部隊發展為主要戰力。到公元前166 年匈奴入侵甘泉時,漢王朝已經有能力反擊一向被認為偃武修文的漢文帝時期,漢朝能夠出動這樣上十萬規模的騎兵,足見其騎軍實力。到了國勢強盛的漢武帝時期,漢王朝主動跟匈奴展開了波瀾壯闊的連年大戰,雙方動輒出動十萬人以上的騎兵,這標誌著騎兵從此走上了中原王朝戰爭舞台的絕對主角,正式淘汰了依賴戰車部隊的傳統戰術。
這樣的軍事變革給長柄武器,尤其是矛類武器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使得矛類家族在步兵矛、車戰矛之後,又誕生了一個嶄新的重要成員——騎兵矛。
漢代以前,華夏地區也有眾多騎兵運用的實戰案例,但由於此前並無馬鐙可用, 騎兵往往將攻擊手段局限在騎射上,肉搏方面只攜帶短劍一類的護衛武器。在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銅鏡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名騎士拔劍刺虎的戰鬥場景,從側面印證了當時騎兵的肉搏裝備。
戰國騎射騎兵對戰車沒有太大優勢, 畢竟騎射的精度、射程均不如車上的射手,而在馬上肉搏,更不如在車上有穩固依託的車右。但是到了漢代,騎兵逐漸成長為軍事主力,這個情況就發生了逆轉。輕騎兵的戰術機動能力更強,對地形的適應水平也更適合漢跟匈奴的對抗。雖然此時沒有成對的金屬馬鐙支撐騎手,但是騎兵們已經要負擔起獨立肉搏的戰鬥任務了。
自然而然,短劍無法再滿足這樣的需求,唯有矛、戟一類的長柄武器才適合在馬上格鬥。
在殘存的周代禮儀審美影響下,漢人仍舊覺得青銅兵器比鐵器更加美觀、貴重,因此儘管此時實戰兵器絕大多數都已經是鐵質打造了,但是在墓葬群的出土文物中卻常常可以見到用於禮儀的青銅武器。在獅子山西漢楚王陵中,我們同樣發現了許多殘存的長矛,其中鐵質和青銅器各自參半。
通過對文物的觀察,我們發現漢代的青銅矛頭在形制上跟秦代基本一致,刃翼短小寬厚,骹部短粗,有對稱的孔用以固定。但是鐵矛就大不一樣了,其矛刃更加尖銳細長, 矛脊比青銅的要加厚不少,骹部也大大延長, 固定孔還有增多的趨勢。在西漢至東漢的漫長歲月中,鐵矛矛頭越發尖銳狹長,東漢後期的許多鐵矛頭甚至長達60厘米。
(上圖)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出土的執長兵騎兵俑
漢代的矛在實用方面可以分為步、騎兩種。
步兵用矛相當普遍,長矛兵甚至單獨列為一個軍種。《資治通鑒》記載,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 年),孫策攻打黃祖,劉表派了五千長矛兵去援助黃祖。這說明,隨著騎兵地位的顯著提升,步兵長矛手因能夠有效結陣抵抗騎兵衝擊而越發受到重視。列陣的長矛兵即使是在與其他步兵的正面對抗中,依舊威力不俗,這樣的泛用性使得長矛躍升為漢代步兵最重要的肉搏兵器之一。
隨著騎兵成為漢代最重要的武裝力量,騎兵矛也一同躍升為最重要的兵器。騎兵矛發展到東漢末期時,甚至有了一個新的專屬名稱——馬槊。東漢著作《說文解字》中對「槊」字如此解釋:「矛也。亦作『矟』。」而《釋名·釋兵》中則記載:「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
通過典籍記載,可知此時非但將騎兵用矛專門命名為槊,還大致對其長度規格做了劃分——騎兵所用的丈八長矛才夠格稱呼為槊。4 米多長的馬槊,能讓騎手在接近敵人之前就迅速刺殺對手,「矟矟便殺」非常形象地表現了馬槊這種武器的超群威力。
馬槊這種武器的驚人威力,再次反過來影響並促進了防衛武器的再一次強化。東漢末年時,用以裝備騎兵戰馬的具裝鎧出現了。
本文《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相关参考
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是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句話應該不陌生。正如這句話所說,明朝和清朝是中國古代小說發展的黃金時代,古典四大名著便是在明朝和清朝成書的。除了四大名著之外,《金瓶梅》、《封神演義
清朝由於末年的時候,與外國列強簽訂了非常多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把中國拖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因此,這個朝代在後人的心中,似乎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又由於清朝是少數民族占統治地位的朝代,這對於一些持漢民族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居老末,在百姓日用的事物里都排不到前面去,隨便張三李四,閑著沒事都能泡壺茶喝喝,混得至不濟,大搪瓷缸里滿滿一杯釅茶,也不是什麼難事。但這是現在,在古代,可要複雜得多。古人
導語:歷史上最牛的4名狙擊手:中國狙擊之王上榜,第2成了一個遊戲角色在戰爭年代,自狙擊手這個新的兵種誕生之後,在各國軍隊中都誕生出了類似的英雄人物,他們依靠著精準的槍法,時刻收割著敵人的生命,猶如戰場
二战兵器全集|曾装备早期中国军队德械师的SdKfz 222轮式装甲车
二战兵器全集|曾装备早期中国军队德械师的SdKfz222轮式装甲车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战兵器全集|曾装备早期中国军队德械师的SdKfz 222轮式装甲车
二战兵器全集|曾装备早期中国军队德械师的SdKfz222轮式装甲车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编者按:前几天,冷兵器研究所的问答栏目里提及了《欧洲中世纪典故“勇敢的心”到底源于何处?》,有读者就此提到了今年的古战电影《法外之王》,并认为是著名史诗电影《勇敢的心》的续集,希望冷研能讲讲这部电影。
戟作为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冷兵器,是戈和矛的合成体,但杀伤力又远胜二者。戟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戟又分为单耳和双耳,单耳一般叫做青龙戟,双耳叫做方
核心提示:歷時二年多考古發掘,考古學家在鄭州西郊東趙遺址揭露出「疊套」在一起的大、中、小三座古代城址,為探尋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和視角。東趙遺址資料圖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導,歷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