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上)
Posted 桑葚
篇首语: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國古代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國古代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上)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後來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戲綵娛親(又名老萊娛親)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鹿乳奉親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百里負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
嚙指痛心曾參,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
蘆衣順母閔損,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親嘗湯藥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后所生,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拾葚異器蔡順,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饑,一天偶遇赤眉軍,赤眉軍士兵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二斗白米,牛蹄一個,以示敬意
埋兒奉母郭巨,東漢隆慮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賣身葬父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刻木事親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湧泉躍鯉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