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最痛恨的一個姓氏,男子世代為奴,女子世代為婢,逼的後人只好改姓
Posted 世代
篇首语: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最痛恨的一個姓氏,男子世代為奴,女子世代為婢,逼的後人只好改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元璋最痛恨的一個姓氏,男子世代為奴,女子世代為婢,逼的後人只好改姓
我們有一本記錄全國姓氏的文獻,叫《百家姓》,然而全國卻不止100個姓氏,有個別姓氏由於人群實在太小,所以並未統計到冊。這些姓氏中,有這麼一個姓,在明朝的時候卻是一個禁姓,朱元璋對他的討厭程度已經到了下令該姓氏男性世代為奴女性為娼,幾乎不給這個姓氏的人活路,這個姓就是蒲姓,因此許多蒲姓的族人紛紛改姓。宋寧宗嘉定時期,蒲氏家族祖輩在泉州經商,由於便利的海上交通,以及族人聰明的經商頭腦,再加上大宋皇室的支持,他們儼然成為了泉州的土皇帝。成吉思汗帶領蒙古軍入關時,南宋皇族後裔就選擇逃到泉州,尋求蒲壽庚的庇護。
蒲氏家族世世代代深受大宋皇恩,然而在元軍派人找到他們,希望他們向元軍投誠,並允諾他們好處的時候,蒲壽庚毫不猶豫給忽必烈寫了降書,並且殺了南宋在泉州的宗室皇族,還把自己的一搜海船送給元軍,以表忠心。
然而元朝僅存在短短的數百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集中掃滅元朝殘餘,而這個幫助元朝滅宋的家族,赫然出現在名單上。朱元璋原本就是平民出身,對元朝欺壓漢人、稱漢人為「賤民」的行為十分不滿。
然而蒲壽庚幫助元軍就算了,還是建立在出賣大宋的基礎上,蒲氏家族能有輝煌的成就,完全靠的是大宋皇室的支持,像蒲家這樣背信棄義的人,朱元璋對他們深惡痛絕。派出大量的明軍卻追捕他們,蒲氏家族瞬間所剩無幾。
面對明軍的搜捕,蒲家又使出當初對待元軍的手段,派人送信前去,表明自己願意幫助他們追殺元朝殘餘勢力,並且願意送上自己一半的家產,然而朱元璋早就看清了蒲家人的醜惡嘴臉,加大了剿滅攻勢。
而後朱元璋下令,將已經死去多年的蒲壽庚開棺鞭屍,以示對他的懲罰,更擬旨到,「世世無得登仕籍貫,世代為奴。」此後蒲姓子孫將世代為奴,幾乎沒有給他們留活路。
山水有相逢,蒲氏背信棄義,殺害大宋皇族的時候,就應該想到自己的做法會被後人所唾棄。朱元璋的這道聖旨,逼得蒲家後裔紛紛改姓,大多改成了吳姓,撤離泉州,北上前往江浙一帶發展。
相关参考
中国有个姓氏,人口达700万,不被列入《百家姓》,你身边一定有
如果要说起中国的姓氏文化,那真的十分源远流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它是一个家族的象征,也是世代传承的标志。当一个人冠上了你的姓氏,你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是一种关系的最好证明,比如古代女子嫁给男子之
明朝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些人在明朝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就是“庶人”。“庶人”原意就是没有官爵的普通百姓,但在明朝却不一样,他们是朱元璋的后裔,本来是有爵位的,可是由于各种原
姓蒲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朱元璋会对这个姓氏如此痛恨呢?
姓蒲的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朱元璋会对这个姓氏如此痛恨呢?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古代朝代更迭,有的人可以一身正气和傲骨,不屈服于外来势力,但是也有人和墙头草一样,哪里更强大更有权势就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明朝的百姓如何吃猪肉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朱元璋,字国瑞,原名朱重八,祖上世代为农。在朱元璋二十五岁那一年,他找到了人生目标,参加了红巾军,扛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蒲寿庚怎么得罪了朱元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可是一个狠角色,他在小时候为地主老儿放过牛,后来还在皇觉寺出家做过和尚,在做和尚期间还做过乞丐。正是因为他出生贫寒,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朱元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对有功之臣大杀特杀,这是后人对他诟病的一个原因之一,不过从之后朱元璋的雄
看到这个题目您可能会笑,这宦官连作为男人最基本的生育能力都没有(宦官无后,所以在皇帝看来他们私心要比文官们少得多,所以皇帝会经常把宦官们引入权力场来打击权柄过大的文官集团),这些人还形成家族,还世家大
菲律宾国王后裔守墓600年,世代居住中国,已是地地道道中国人
在山东德州北营村,安葬着苏禄国的一位国王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这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也是唯一的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几百年来,菲律宾始终没有间断派遣使者前来祭奠先祖,如今
朱元璋稱帝之前,只是一個貧民百姓,世代貧農。後來,因爲天災人禍,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都病死了,朱元璋當過和尚,也當過乞丐。誰也不知道的是,這個小乞丐居然是天望所歸的真命天子。他一步一步最終拼出來了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庵,闽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元年(1875年)任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人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