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薩戰爭進軍路線陸路、水路
Posted 康熙
篇首语:鸟往明处飞,人往高处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雅克薩戰爭進軍路線陸路、水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雅克薩戰爭進軍路線陸路、水路
雅克薩戰爭進軍路線陸路、水路作者北方洪牧
《清實錄》記,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玄燁第二次東巡,駐蹕吉林烏拉軍屯,檢閱水師營,寫有御制詩《松花江放船歌》。詩中「我來問俗非觀兵」句,其實是藏有機鋒的。這一年,剛剛「雲南底定,海宇蕩平」(平定三藩,和乘機作亂的明鄭小朝廷敗退澎湖),年輕的康熙把視線轉向遠域黑龍江。「今征羅剎之役,似非甚要,而所關最鉅。羅剎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餘年,其所竊據,距我朝發祥之地甚近。不速加翦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後,即留意於此。細訪其土地形勝,道路遠近,及人物性情。以故,酌定天時地利,運餉進兵機宜,不徇眾見,決意命將出師,深入撻伐。」
康熙終於等到了這一歷史時刻,就在五月初四日結束東巡,駕旋北京兩個月後,康熙就時不我待地走出征羅剎的第一步。《清實錄》記:「初,鄂羅斯所屬羅剎,時肆掠黑龍江邊境,又侵入凈溪里(精奇里)烏喇諸處,築室盤踞,上命大理寺明愛等,諭令撤回,猶遷延不去,而 恃雅克薩城為巢穴,於其四旁耕種漁獵,數擾索倫、赫哲、飛牙喀、奇勒爾居民,掠奪人口。」尤其「誘索倫、打虎兒、俄羅春之打貂人額提兒克等二十人入室t暴行,康熙銘心難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七月,御前受命的一等公、副都統彭春、副都統郎談一隊人馬,從京師出發,取道吉林烏拉,一路北行。「除自京遣往參領、侍衛、護軍外,令畢力克圖等五台吉,率科爾沁兵百人,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等,率烏喇寧古塔兵八十人、至打虎兒、索倫」。及近,「沿黑龍江行圍」,「徑薄雅克薩城下,勘其居址形勢」,「爾等還時,須詳視自黑龍江至額蘇里舟行水路,及已至額蘇里,其路直通寧古塔者,更擇隨行之參領、侍衛,同薩布素往視之。賜郎談、彭春御衣、弓矢,隨行者亦量加賞賚。」十二月辛巳,「工部題:寧古塔將軍巴海等,移咨修理戰船。得旨:寧古塔地方,與羅剎甚近,戰船關係緊要。戶部尚書伊桑阿帶領良匠前往修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月庚戌,「復令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等,自巨流河至等色屯,驗視遼河深淺;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門、伊爾門河口,驗視水勢。」說明康熙戰爭方略已定,成竹在胸,正在謀劃未來用兵細節。
細讀《清實錄》康熙雅克薩戰爭諭令集錦,可以清晰看到,康熙征羅剎方略,「深入撻伐」和「建城永戍」兩條主線並行。「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庚子,副都統郎談等自打虎兒(達斡爾)、索倫還,以羅剎情形具奏。上諭議政王大臣等曰: 據郎談等奏
攻取羅剎甚易
發兵三千足矣
朕意亦以為然。第兵非善事
宜暫停攻取
調烏喇、寧古塔兵一千五百
並置造船艦
發紅衣炮、鳥槍,及演習之人
於黑龍江、呼馬爾二處
建立木城
與之對壘,相機舉行。」康熙宏略,非在雅克薩一城一池,在受命彭春、郎談「捕鹿」而往之時,康熙贈兩人御衣、弓矢,還說了這樣一段話:「雅克薩城,吾得其地,眾少不能守,多則饋餉難。吾非欲其地,特以索倫時來哀訴,吾不忍其侵暴,命汝往討其罪,汝彭春體朕此意。」(清劉獻廷《廣陽雜記》)
以此,我們在長達四年之久的征羅剎進程中,更多看到的,是靖邊、屯墾、建木城、設斥候,和驛站勘測等一系列「建城永戍」戰略之舉。
駐防黑龍江(舊璦琿)、呼瑪爾征羅剎最早開赴前線,受命「於璦琿(黑龍江舊城)、呼瑪二地建木城」的,是本土烏喇、寧古塔兵。所建黑龍江左岸木城,在今精奇里江(俄境結雅河)、黑龍江匯合口,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海蘭泡)維笑勒伊村。,黑河市愛輝區璦琿鎮二道溝村對面十二里。木城倚一座舊有的古城而建,有河(俄境藏嘎河),河名音譯愛琿,因以名城。音譯用字繁多,語種、含義不可確考。
《大清一統志》記此古城:「周九百四十步,門四,不知何時所築,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初復修此城。」[讀史札記:只有這座「不知何時所築」的古城,才有資格稱之為「璦琿古城」。此璦琿古城,古今學者考為元代西祥州—吉答—矢寶赤萬戶府驛路之矢寶赤,明代奴爾干都司之「黑龍江忽里平寨」。]上諭:「所需軍糧,取諸科爾沁十旗及錫伯、烏喇之官屯,約可得一萬二千石,可支三年,且我兵一至,即行耕種,不致匱乏。黑龍江城距索倫村不遠,五宿可到,其間設一驛。俟我兵將至凈溪里烏喇,令索倫接濟牛羊。
如此,則羅剎不得納我逋逃,而彼之逋逃者,且絡繹來歸,自不能久存矣。其命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統兵往駐黑龍江、呼馬爾。」
就在此時,一樁看似平常事件,引發康熙對主將的調整,致寧古塔將軍巴海無緣雅克薩之戰。「先是,令烏喇、寧古塔兵,往黑龍江、呼馬爾。尚未啟行。尋尚書伊桑阿,以造船赴寧古塔。上命傳諭巴海等:兵抵黑龍江,應駐何地,其詳議以聞。
至是,巴海等奏言:黑龍江、呼馬爾距雅克薩城遼遠,若駐兵兩處,則勢分道阻,難於防禦。且過雅克薩,有尼布潮等城,羅剎倘水陸運糧,增兵救援,更難為計。宜乘其積儲未備,速行征剿。俟造船畢,度七月初旬,能抵雅克薩,即親統大兵,直薄城下,宣諭招撫。否則駐紮墨克頂諸地,即遣官兵,與奉命赴羅剎甲士宜番(通譯作伊凡),馳至雅克薩宣諭。兼觀其形勢若何,再議進止機宜。令宜番一併奏聞。烏喇官兵乘往馬匹,恐長途疲羸,不任馳驅。索倫近墨克頂,宜令選肥馬五百匹,送呼馬爾河口,酌量給用。」
這樣一樁看似平常事件,康熙表現出豁達、審慎,徵求臣工意見,巴海也積極獻策。應當說,巴海意見無違聖意,議政王大臣等議也表示贊同,但康熙卻做出激烈反應。「議政王大臣等議,如巴海等所請。上諭:所議進征羅剎軍務,殊為疏略。烏喇、寧古塔兵未歷征戰,不諳行陣紀律。將軍巴海及副都統官兵,又彼此不合。巴海著留守烏喇。薩布素、瓦禮祜俱以副都統,領兵前往,不必授為將軍。至所議七月兵到即行攻戰,亦屬未可。俟抵彼相度形勢,奏請可進之時。京城每旗精簡五十人,參以軍前獲罪人員,委授誇蘭大參領。別遣將軍,由陸路直趨,五旬可達。我兵至冬時攻戰,乃能有濟。若今冬不便克取,來夏令烏喇、寧古塔兵,仍駐彼地或撤還,至期酌行。」「於是議政王大臣等奏:上諭深中事宜,固應祗遵。但前奉暫停攻取,相機舉行之旨,尤為切當。烏喇、寧古塔兵,不須往墨克頂。勘得黑龍江、呼馬爾之間,額蘇里地方,可以藏船,且有田隴舊跡。即令大兵建立木城,於此駐紮。宜番回自羅剎,再議派京師兵,或撤烏喇、寧古塔兵。至巴海留守烏喇,薩布素、瓦禮祜統兵以行,及預備馬匹於索倫,悉應遵旨。額蘇里、索倫村莊之間,應設四驛。令赴索倫理藩院大臣董其事。從之。」
前引《大清一統志》「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初復修此城」說,印證烏喇、寧古塔兵一千五百駐防黑龍江舊城史實。但因康熙諭令「設將軍、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官鎮守」是在這一年九月,其時,烏喇、寧古塔兵換防額蘇里,故黑龍江舊城不為黑龍江將軍衙門駐地。
[讀史札記:康熙諭令中多次出現「黑龍江」,要區分黑龍江舊城與黑龍江新城,亦即舊璦琿與新璦琿。]
駐防額蘇里在一年前彭春、郎談往行雅克薩城「捕鹿」之際,康熙就提到過額蘇里地名,說明他對羅剎染指的黑龍江流域,早有洞察。一年後此番,康熙更是針對額蘇里,提出一系列戰略舉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庚辰,諭令:「勘得黑龍江、呼馬爾之間額蘇里地方,可藏船,且有田壠舊跡,即令大兵建立木城,於此駐紮」;「薩布素、瓦禮祜統兵以行,及預備馬匹於索倫,悉應遵旨」;又,同年九月:「我兵既命永戍額蘇里,應派烏喇、寧古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於來秋同家口發往。設將軍、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官鎮守。」
[讀史札記:上以「所議不合」,命寧古塔將軍巴海留駐烏喇(吉林市老城),巴海無緣征羅剎之役。巴海部將、副都統薩布素駐寧古塔(寧安市老城),被康熙倚重,統烏喇、寧古塔兩地兵員,副都統瓦禮祜偕,因稱「烏喇、寧古塔兵」。康熙第二次東巡駐蹕吉林烏拉軍屯,期間,巴海攜薩布素參見、護駕。]
額蘇里屯,在黑河市愛輝區上馬廠鄉法別拉屯對岸,今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伊格納提耶夫卡村,「黑龍江城西北八十餘里」(《欽定盛京通志》)。其屯瀕江,去屯五里上游江心一島,距岸百步許;有一條小河從屯南流過,通江,因「可藏船」。崇德五年(1640年),「索倫、達斡爾南徙於嫩江之濱」(《朔方備乘》),額蘇里一片荒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薩布素、瓦禮祜烏拉、寧古塔兵,遵旨從黑龍江舊城移師額蘇里,建木城駐防。
額蘇里木城遺址,前蘇聯學者諾維科夫所著《古代阿穆爾沿岸地區》(載《阿穆爾州地誌博物館與方誌學會論叢》)一文,其說:「這處達斡爾風格城址,位於伊格納提耶夫村西三公里半至四公里,去阿穆爾河岸五十至六十米的通向田間道路東側,發掘面積三千九百平方米。城址呈不規則四方形,面積為九百平方步;四角塔樓高約一米半。西北角的塔樓高於其餘塔樓。在塔樓的突出部有一個約一米深的坑。城址環以兩道壕溝和兩層土牆。這處城址是1929年由伊格納提耶夫卡村民發現的,當時我們就對它進行了考察,城址完整地保存下來。
城址東、西、南三面坐落著有地面住房遺迹的廣闊的村落遺址。這些村落遺址的大部分已經被開墾了。我們在原地收集了一些網墜,網墜是在邊角打了眼,用來系漁網的石頭。這裡還發現了帶花紋裝飾的陶器碎片,和一個微黃碧綠的卵形玉石。在離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巨石,其重量不下200公斤,其上有一直徑約15公分(口的直徑)、深16公分的凹窪處。這種石頭這裡叫做『石臼』,但不是舂米用的石臼。而是城門門墩。
這種門墩石,如今在阿穆爾河沿岸地區仍然使用。伊格納提耶夫村的老戶講,在古村落遺址,曾發現過保存完整的中國刀和杆子(中國煙袋)。」這份考古簡報,留下了薩布素所建木城,和額蘇里屯的輪廓,出土器物,有清軍使用過的,也有達斡爾人用過的。[讀史札記:烏拉、寧古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於來秋同家口發往額蘇里屯,是未來擬議,後因易地黑龍江新城駐防,未能實行。]
康熙二十二年九月丁丑,「先是
副都統薩布素等奏:冬時進征,炮具軍糈,輸運維艱。倘遇大雪,亦未便用兵。今冬可暫駐額蘇里,俟來年四月冰解,即往攻雅克薩城。命議政王大臣會議,尋議政王大臣等議覆:前奉暫停攻取,相機舉行之旨,薩布素請於來年四月進征,無庸更議。上諭:我兵既命永戍額蘇里,應派烏喇、寧古塔兵五、六百人,打虎兒兵四、五百人,於來秋同家口發往,設將軍、副都統、協領、佐領等官鎮守,深為有濟。
至來年,運席北諸地糧米於額蘇里。若止用獵戶,必致稽遲。薩布素等業已支取來年六月前兵食齎行,今又停止進征。應量發薩布素等軍前水手,由陸路直往席北。俟來年冰解,與獵戶協運。可否如此施行?令郎談馳驛,速往薩布素處確議。尋薩布素等奏:額蘇里今年七月即經霜雪。
烏喇、寧古塔兵家口,若令來秋遷移,恐地寒霜早,諸谷不獲,難以糊口。應於來春,就近移打虎兒兵五百人,先赴額蘇里耕種。量其秋收,再遷家口。以烏喇、寧古塔三千餘兵,分為三班,將軍、副都統等更番統領駐防。議政王大臣等,議如所奏。上復諭曰:果如薩布素等所奏,兵丁頻事更番,必致困苦,非久長之策。其在黑龍江建城永戍,預備炮具、船艦。令設斥堠於呼馬爾。
自黑龍江至烏喇,置十驛。驛夫五十人,遇有警急,乘蒙古馬疾馳。尋常事宜,則循十驛以行。由水路陸續運糧,積貯黑龍江。
此兵既往,且立二年之業、仍設將軍、副都統領之。如羅剎船由黑龍江下,我舟師尾擊甚易。況黑龍江地勢遼闊,照內地置十驛,又易安置家口。如此一一區畫,則羅剎自窮蹙歸誠矣。其遣理藩院郎中額爾塞,與薩布素確議以聞。至是、薩布素等奏:永戍黑龍江諸務,上諭周詳,悉宜遵奉。但來年遷移,兼以築城屯田,力不能支,請發烏喇、寧古塔兵五百人,協力築城,工竣即回。上諭:烏喇、寧古塔兵,別有調遣,毋得發往。令副都統穆泰,率盛京兵六百人,於來年三月抵彼處。築城器具,悉備以行。余俱如前議。」
駐防黑龍江(新璦琿)、呼瑪爾康熙欽定的黑龍江、額蘇里駐防、建城,幾經擬議,最終放棄。其中核心問題,是在黑龍江左岸(黑龍江舊城、額蘇里都在左岸)駐防,還是在黑龍江右岸駐防,在當時歷史背景和條件下,這是一個極端複雜的命題。康熙建城永戍方略,包括黑龍江將軍駐城選址,即尋找一個適宜之地,和以此為中心,構建黑龍江流域防禦體系。
歷史證明,選擇黑龍江右岸建城永戍,顯示了康熙的遠見和睿智。康熙最終收回額蘇里成命,改在黑龍江右岸駐防。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九月丁丑
諭令「在黑龍江(新璦琿)建城永戎,預備炮具、船艦,令設斥候(偵察哨所)於呼馬爾。」又:「由水路陸續運糧、積貯黑龍江(新璦琿)。此兵既往,且立二年之業,仍設將軍、副都統領之。」又:「令副都統穆泰,率盛京兵六百人,於來年三月抵彼處。築城器具、悉備以行。」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內廷傳旨,授薩布素「鎮守愛渾等處將軍」,旋改「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侍郎溫代為副都統,給事中雅齊納為右翼副都統。
把康熙幾項諭令聯繫起來分析,可知最早的黑龍江將軍駐地,是在黑龍江新城(新璦琿),和沿用璦琿地名的原委。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城峻,「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臣薩布素謹題:我等兵力
會同奉天副都統穆泰兵力,於四月十一日開工,六月二十五日峻工。」[讀史札記:內廷具題均用「愛渾」一詞,那麼以雅克薩戰爭論史,使用「璦琿」或有後詞前用之弊。]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五月甲申,一份來自監軍系統的報告,對康熙產生重要影響。「阿達哈哈番馬喇等疏報:臣至索倫,屢行密詢羅剎情形。皆雲,見在雅克薩、尼布潮二城,各止五、六百人。其得以盤踞多年者,惟賴額爾古納口至雅克薩十餘處,雅克薩至布爾馬大河口十餘處。
築室散居,耕種自給。因以捕貂,尼布潮田畝不登,但取資納米雅爾諸姓貢賦。喀爾喀、巴爾虎人,時販牲畜等物至尼布潮,尼布潮人亦捕貂與之交易,得以生存。臣請敕喀爾喀車臣汗,收其所部附近尼布潮者,兼禁止交易。再請敕黑龍江將軍,水陸並進,作攻取雅克薩狀。
因取其田禾,則羅剎不久自困。量遣輕騎,剿滅似易。上諭兵部:據馬喇等奏,取羅剎田禾,當不久自困。又侍衛關保來奏:將軍薩布素等,亦以取羅剎田禾為然。則羅剎盤踞雅克薩、尼布潮,惟賴田禾。若田禾為我所取,誠難久存。其令薩布素等酌議。或由陸路進,或水陸並進,盡刈其田禾,不令收穫。由陸路進,以所刈之禾,投江下流。水陸並進,以所刈之禾,船載以歸。於未進兵時,先遣人傳示羅剎,云:爾等據我雅克薩、尼布潮,多歷年所,屢令撤還,遷延不去。且收我逃人,侵我邊民。今大兵水陸進剿,爾其遠退,以保餘生。並將馬喇等奏,移文車臣汗知之。」
事實上馬喇、關保一般不諳領兵之人的取其田禾,在薩布素看來或為紙上談兵。「丙寅。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疏言,今年雅克薩地方,暫停進剿。俟來年四月遣兵。」「上曰:前馬喇等奏稱,水陸兵丁佯為進取雅克薩地方,將所種田禾盡行踏毀,則羅剎不久勢窮。其部人棲止地方,亦必迫狹,少引精兵往剿亦易。朕因諭伊等,或由陸路,或由水路,相機前進。將所種田禾盡行芟刈。旨意甚明。又,遣侍衛關保去時,薩布素等亦曾言,羅剎田禾應行踏毀。果將羅剎田禾、盡行踏毀、我兵不必勞力、羅剎己自困矣。
今薩布素等坐失機會。更借端題請。殊屬不合。又聞羅剎田地、甚為肥饒、收穫極多。將來伊等領兵、直抵羅剎城池。若圍守日久、勢必推託羅剎糧多、不能遽克、遷延長久。這本著發回。
大學士將此意傳諭議政王大臣等、令其嚴議申飭。」如是,又致康熙、薩布素之間心生嫌隙。九月甲戌,「議政王大臣等議:將軍薩布素等,以失誤軍機,上疏請罪,應即嚴加議處。但見領大兵,臨羅剎境,姑俟事竣再議。其來歲進剿事宜,悉令遵前旨行。得旨:進取雅克薩機宜,關係重大。令都統公瓦山、侍郎郭丕,前往黑龍江,會同該將軍,將雅克薩地方,應否攻取,作何行事方克有濟,逐一詳明議奏。」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癸未,諭議政王大臣等:「上命都統公瓦山、侍郎郭丕往黑龍江,與薩布素等詳議,應否攻取雅克薩城,並作何舉行?擇其有裨於事者奏聞。至是,瓦山等與薩布素會奏:我兵於四月杪,水陸並進,抵雅克薩招撫,不行納款,則攻其城。倘萬難克取,即遵前旨,毀其田禾以歸。議政王大臣等,議如所奏,復請敕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巡撫,每省派熟習火器兵二百五十人,並選賢能官各四員,預備火器送京師,至日,增發薩布素軍前,協攻雅克薩城。上諭議政王大臣等:疏內不請髮禁旅,良是。
但直隸各省綠旗兵,未歷戰鎮,且黑龍江火器甚多,不不須增用。朕意選福建投誠善用藤牌官兵,見在八旗及安插山東、山西、河南者五百人,付台灣投誠左都督何佑等率往。薩布素一應咨題,多屬支吾,借端延滯,度四月進兵,不過刈取田禾,事必無成。此皆謫遣黑龍江狂悖之人,從中阻議
不欲成事,而薩布素出身微賤,高視若輩,毋敢有違。用兵所關甚鉅,宜周詳籌畫,期於必克。倘謀事草率,復似明安達禮等退兵,羅剎將益肆披猖。今自京城遣一賢能大臣,總率軍事,俟克取雅克薩之日班師。
又發盛京兵五百人,代黑龍江兵守城、種地,出徵兵還,亦令還盛京。種地事宜,遣戶部大臣一員督理。所云早熟之谷,即內地春麥,今我兵亦多種春麥及大麥、油麥,霜降前皆得收穫
則不因師出而曠一年田功矣。藤牌兵給馬二千匹,帶往盛京。盛京各佐領亦派馬二千匹照舊制,嚴督飼秣。京城馬到更代北行至瑪喇等所養馬,皆預備於齊齊哈爾屯,此間催防月抄可到,聞此路間有缺水處,不免貽誤。今自盛京抵烏拉,自烏拉經新設驛站,路直且近,當從此徑抵黒龍江,沿途馬匹或有倒斃,瑪拉以所備者足數補送。如此,則我兵馬匹無虞矣。藤牌兵丁,帶礮彈或十圓或二十圓以行,其餉銀兵月給二兩,官月給三兩。
史載,順治六年(1649年)達斡爾頭人、清室額附巴爾達奇遷居京師,留給女婿圖龍恰,及托爾加、奧穆捷三兄弟的舊城寨。由於哥薩克武裝侵擾,達斡爾人被迫南徙嫩江之濱,圖龍恰寨及周圍,遂成荒蕪之地。黑龍江右岸新城,即建於圖龍恰舊城寨廢墟之上。《盛京通志》:「內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圍一千三十步,門四;西南北三面,植木為廓,南一門,西北各二門,東南臨江,周圍十里。」《黑江外記》:「黑龍江城,西南北三面,排木為外郭,方十里,南一門,西北各二,東臨江。康熙二十三年築。」
這個原本黑龍江流域,大大小小的達斡爾屯寨中普通一城,由於立於黑龍江右岸,雅克薩戰爭水陸要衝、最早的黑龍江將軍駐城,和咸豐十一年(1861年)《璦琿條約》簽署地,而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地名,璦琿、璦琿古城,成為屬於它的關鍵字。
[讀史札記:既然不存在黑龍江將軍衙門從江左移駐江右史實,那麼在江右建起的這座城,被稱之為新璦琿或黑龍江新城,又是怎麼來的呢?最大可能緣自康熙諭令,諭令從來不用愛渾(那時還不曾有璦琿)一詞,只以「黑龍江」名城,無論舊城新城概莫如此。析治將軍,亦由鎮守愛渾等處將軍,旋改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黑龍江城」由此落地生根。到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內廷議復戶部郎中包奇等置驛呈文,並經康熙御批,已經正式出現「黑龍江城」字樣。人們對中俄《璦琿條約》催生的「璦琿」津津樂道,卻對雅克薩戰爭光環中的「黑龍江」、「黑龍江城」多有忽略。其實,黑龍江城比璦琿歷史更長,內涵更深,出處更佳,辭彙更美。]
陸路進軍路線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月二十八日,諭令:「我兵於四月二十八日水陸進發」,這是雅克薩戰爭正式開始。清軍統帥及副將:「都統、公彭春統兵,副都統班達爾沙,偕佟寶等參贊。」彭春康熙二十二年一月擢正紅旗蒙古都統,三月調正紅旗滿洲都統,康熙欽點征羅剎主帥。清軍主力,京師八旗一支,「京城每旗精簡五十人,參以軍前獲罪人員,委授誇蘭大參領。別遣將軍,由陸路直趨,一五旬可達。」
清制,五牛錄為一甲喇,甲喇別稱誇蘭大,甲喇章京又名參領,統兵1500人。水軍一支,建議侯林興珠、提督劉兆麟,統福建藤牌兵500人。並達斡爾、索倫兵一支,共投入兵力3000人。康熙對福建藤牌兵頗為倚重,看過林興珠演練,委以參戰前鋒,特諭:「林興珠老將知兵,宜聽其方略」,「其令參贊軍務」,實際給予林興珠以副將權位。
彭春八旗兵,和林興珠福建藤牌兵出征路線:京師——奉天——三岔河——墨爾根——黑龍江城;黑龍江城正當水陸要衝,兵力、艦船、輜重、餉糧的集散地,並有烏拉、寧古塔兵、盛京兵長期駐防。清軍主力在黑龍江城集結、休整,再向額蘇里——呼瑪爾——雅克薩城挺進。從京師方向前來,京師——奉天,出山海關行於傳統傍海道,清初多次修繕,路面寬而平。接下奉天——三岔河,即著名「八虎道」。三岔河,指松花江由北流折向東流,並與嫩江交匯地望,代表地名,今大慶市肇源縣茂興鎮馬克圖村。這是一條從奉天出法庫門(俗稱八虎門),經由郭爾羅斯蒙古草原,從三岔河渡松花江江,徑入嫩江左岸台地的一條民間交通,其借草道、徑道之利,最宜大部隊行軍,和軍需運輸。
《黑龍江述略》記:「蓋自奉天東出法庫門,徑行蒙古草道,至齊齊哈爾城一千餘里。平坦極望,然足跡所履,輒過小岡、低阜,以無下瞰之勢,不覺其高逮。」相對繞行吉林烏拉而至奉天,八虎道縮短里程三分之一,是京師、盛京兵必選的行軍路線。《黑龍江輿圖說》記,最初俄人對此線並不知曉,後來發現俄圖「於黑龍江由郭爾羅斯旗入法庫門加一線」,說明「此捷徑彼已知之」,可知雅克薩戰爭中,八虎道作用之大。
水路進軍路線雅克薩戰爭用於運輸糧糈之水路周折而漫長。一條,東遼河(或稱赫爾蘇河)——伊通河——松花江——黑龍江水路,直抵雅克薩城;一條,松花江——嫩江至墨爾根水路,轉陸路墨爾根——黑龍江城,復歸黑龍江水路。嫩江、黑龍江流段靠逆流牽纜(拉縴)。郎坦疏言:「臣等從達呼爾、墨爾根諸邊,圍獵而行,凡十六日至羅剎雅克薩城;從黑龍江順流回,凡十五日至愛琿城。觀水勢,從愛琿至雅克薩,舟輯可通,無險阻之患,兩岸俱可牽纜而行;從愛琿至黑龍江、混同江會合處,馬行可半月程;從兩江會合口至雅克薩城,馬行可一月程。舟行逆流可三月程。時尚未置驛站,故道里如此。」雅克薩戰爭清軍艦船、輜重,及軍需、餉糧轉運,正是走郎坦所說的這條水路。「混同江」,指松花江下接黑龍江;「黑龍江混同江會合處」,指黑河口(今黑龍江省同江市北)。
又:「諭大學士覺羅勒德洪等,饋運烏喇軍糈,自遼河溯流,運至等色屯。隨用蒙古之力,陸路運至伊屯門。自伊屯門船載,順流運至松花江,甚善。內府佐領下,屯庄糧米充足,需用幾何?即以屯丁之力,運至遼河津要,船載趣運,並備畚具椿木,若逢淤淺,束水以行。糧米或於等色屯、伊屯門、伊屯口,或於峨河口,築倉收貯。船在邊內,我兵衛送。邊外、蒙古兵衛送。宜少載糧米,多備挽夫,俾船行輕利。兩可中阻陸路,酌派車載。其船准何式製造?錢糧需用若干?爾等與戶、工二部、理藩院,及郎談、觀圖詳議。至造伊屯門以北運船,運至松花江,及築倉收貯事宜,應否交與留鎮烏喇副都統?其並定議以聞。
勒德洪等議覆:巨流河渡口應造船六十艘,以長三丈、寬一丈為度,每船載米百石,用水手六名。水手即派民夫操演,自起運日,每人月給銀一兩,運到米,於巨流河渡口等色屯築倉收貯,悉交與奉天將軍大臣等監理。船在邊內,酌派盛京官兵衛送。邊外,自等色屯至伊屯門,派蒙古官兵車輛,陸續運往。所派蒙古官兵車輛,理藩院另行請旨。伊屯門諸地築倉貯米,及造伊屯河運船,運至松花江,悉交留鎮烏喇副都統議覆。上以所議尚未周詳,遂分遣內府營造司郎中佛寶,及戶部侍郎宜昌阿等,以瀛台通州船,載米試之。復令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等,自巨流河至等色屯,驗視遼河深淺。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祜等,自伊屯口至伊屯門、伊爾門河口,驗視水勢。尋噶爾圖奏:遼河可行三丈之船,請以此式,於巨流河渡口造船六十艘。瓦禮祜奏: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由伊屯河運米松花江,於伊屯門、伊屯口築倉收貯。
從之。又諭:前薩布素來奏,明年六月前兵食,伊等齎行,余悉存留,爾時曾諭以六月後所需,運黑龍江、松花江交匯處,令其迎取。今應於烏喇造大船五十艘,或以薩布素等所留蒙古、席北米,或以盛京所發米,計口運往。烏喇、寧古塔兵皆貧乏,見在出征者半,任輸挽,復用余兵,恐致困苦,烏喇席特庫所屬八家獵戶,停獵一年,令其輸挽,庶兵力稍紓。黑龍、松花兩江交匯處,自吉林順流而往,薩布素等自彼駐兵之所,順流而來,水路遠近相等。俟明春冰解,即運兩江接界,令薩布素等量發官兵船艘前來迎取。」
從附圖比較看出,以吉林城為起點,至雅克薩城陸路、水路,水路尤漫長而紆曲。松花江段水路多淺灘、孤洲,柳條樹木叢生,船行時而受阻。黑龍江段水路逆流,阻遏更甚,以清軍投入艦船、糧餉、炮具數量,須用拉縴船工1200餘人,其難超乎想像。但據彭春、郎坦勘測結果,水路、陸路形勢:「陸行自興安嶺以往,雖無險山,而林木叢雜,途經仄隘。冬雪之時,沙結堅冰。夏日遇雨,泥深淤阻,惟輕裝可行。
水程自雅克薩還自愛滹城,於黑龍江順流行船,僅需半月。觀兩岸,悉可牽挽,若逆流行船,約須三月,較從陸路倍期,運糧餉、炮具為便。現有大船四十,小船二十六,宜增造小船五十餘應用。」是說,水路儘管險阻,仍較陸路有更多優勢。
水路東遼河與松花江的貫通,是通過伊通河實現的。伊通河是松花江支流,距離東遼河上游最近。東遼河發源於吉林省東遼縣遼河源鎮小寒蔥頂子峰,伊通河發源於吉林省伊通縣河源鎮青頂山北麓,兩河最接近的連接點,亦即水路陸橋,西端是東遼河的「鄧子村」(或記等色屯,今吉林省公主嶺市秦家屯鎮戥子街村),東端是伊通河流經之「伊屯門」(即柳條邊伊通邊門,今長春市凈月潭旅遊開發區新湖鎮新立城水庫西南隅邊門島,原伊通河左岸)。
受命驗視遼河深淺的噶爾圖尋奏:「遼河可行三丈之船,請以此式於巨流河渡口造船六十艘。」受命驗視水勢的瓦禮祜尋奏:「伊屯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吉林地方伐木造船百艘,由伊屯河運米松花江。農隙時,運米貯於開城(即巨流河城,今新民市東城街道巨流河村)倉內,以春秋二季,舟運至鄧子村交卸。」自鄧子村至伊屯門,百里無水路,從東遼河運抵的輜重、餉糧,在鄧子村停泊、登岸,陸路轉運至伊屯門,進入伊通河水路,至伊屯河口(長春市農安縣飲馬河入松花江匯合口)進入松花江水路。
最終實現連通西遼河,銜海,在東遼河、伊屯河各備「運船百隻,每船載米六十倉石為率。其混同江(松花江),用大船八十隻接運,每船載米二百石為率」的水路後援。
[讀史札記:以現代測量數據,飲馬河較伊通河長40里,因以伊通河為飲馬河支流。史籍則以飲馬河為伊通河支流,故有水路在伊屯河口入松花江說法,等於把伊通河在今長春市農安縣靠山鎮匯入飲馬河後河段,歸於伊通河。依現行劃分,「伊屯河口」應標註於飲馬河入松花江匯合口。]
康熙二十三年諭大學士勒徳洪明珠:可遣人前往明白開示,俄羅斯果能遵防,即回以雅庫為界。而我兵駐紮愛琿
則於雅克薩地方安置哨兵
令疆界寧謐
倘仍行抗拒
則大兵相機而行
若不如此周詳區畫。今雖取雅克薩
我兵進
則俄羅斯退
我兵還
則俄羅斯又進
用兵無止息之日。而民生亦不獲安矣。應否如此議政王貝勒大臣防議具奏。
第一次雅克薩戰爭康熙二十四年正月,議政王大臣等請敕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巡撫,令各屬派熟習火器兵共二百五十人,並遣賢能官各四員,預備火器送京,至日増發薩布蘇軍前,協攻雅薩克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二日,清軍主力千里奔襲,到達戰爭前沿,兵臨雅克薩城下。五月二十三日,戰鬥打響,「軍其城南,集眾船於城東南,進紅衣炮於城北,將夾攻之」。敵「城四門皆有巨炮,猛烈不可當。然司炮者皆隔於城外,無能施放者,遂困之」,羅剎一開始就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戰鬥進行到第三天,即二十五日,敵傳烽燧,援兵乘筏順流而下。就在戰局可能發生逆轉時刻,林候曰:「是兵自水來,若使登岸,則不可當。吾以水軍往迎之」,即令藤牌兵「眾裸而下水,帽藤牌於頂,持長刀以進」,兼施永春白鶴拳陣法。藤牌兵以長刀掠牌上,「折其脛,踣江中」,羅剎火器無所施,驚秫一片。清軍又「令三千五百人,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
守城俄將額里克舍(托爾布津)窮蹙乞降,先是派使者前往清軍大營求饒,城內守軍和居民安全撤離,得到清軍允諾。繼額里克舍又被清軍召見,「涔然淚下」,立誓永不來犯,清軍又有贈予,茫然不敢收受。對額里克舍及屬下、民人等,清軍概「赦之使生還」。額里克舍敗象十分狼狽,「為了不因走同一條道路而被一起餓死」,分成兩股各自逃命。額里克舍一股逃離雅克薩城第二天,在半路上,遇見從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派出的100人,攜帶大炮、火槍馳援,但一切為時已晚。
諜報系統最先報稱:「關保奏云:我兵擬於四月二十八日水陸進發,先期雷雨大作。至二十六日,江水泛溢,又風逆,舟不得前。及二十七日,天晴水落。二十八日平旦,忽轉順風,我兵揚帆溯流直上,三日之程一朝而至。陸路之兵,雖疾行不及也。又駐紮黑龍江兵丁,適當肉食匱乏。忽有鹿數萬,自山趨下。騎者馳射,步者挺擊。及駕船筏於江中,截獲者計五千有餘。」理藩院戰報復至,「癸巳。上出古北口駐蹕。是日,上駕行途次。理藩院尚書阿喇尼奏曰:侍郎明愛,遣撥什庫席納爾圖,疾馳報稱:都統公彭春等,帥師進發,五月二十二日抵雅克薩城下。遵諭上旨,將皇上不忍加誅洪恩,悉著於書致羅剎。羅剎恃巢穴堅固,不肯遷歸。
於是二十三日,分水、陸兵為兩路列營。二十四日夜,將神威將軍等火器移置於前。二十五日黎明,並進急攻。城中大驚,羅剎城守頭目額里克舍等勢迫,詣軍前稽顙乞降。都統公彭春、黑龍江將軍薩布素等,復宣上恩德。羅剎頭目額里克舍所部官兵,皆垂涕,望闕稽首。於是,遵皇上諭旨,將羅剎所部官兵,及婦女、童稚,立視遷歸。收回逃人,恢復雅克薩城。」
第二次雅克薩戰爭羅剎既乞降,清軍無意佔據雅克薩城,隨即棄城、毀城,主力回撤黑龍江城(新璦琿)、墨爾根休整,這與沿黑龍江右岸防禦戰略是一致的。但清軍始料未及的是,對手不僅是惡魔(羅剎一詞寓意),更是潑皮,他們秉承的投降,就是你放我一命,我回去收拾再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七月二十八日,額里克舍竄回雅克薩城。
這位曾幾何時的降將,在涅爾琴斯克被打氣、壯膽,得到兵員、武器補充,又拉開與清軍再戰的架勢。收割已熟的莊稼,充實倉儲。在城內開掘土井,以備斷水。尤其加固城堡,築起底寬4俄丈、高3俄丈的圍牆,牆下掘深壕,四面四座菱形炮台
粘土、樹根加固。城堡一側,加築一道木柵,直抵江岸,以阻清軍登陸。城內守軍、民眾增至736人,配置5門鉛彈重炮,和由火繩搶、燧石搶裝備的精銳分隊。
額里克舍竄回雅克薩舉動,很快被狩獵的達斡爾人報告清軍,薩布素即行呈文內廷。據《廣陽雜記》:「羅剎已於其地復建城,比前愈巨,益其眾,耕牧如故,掠索倫益甚。上怒彭春公踐踏其地之不力也,以前功折其罪,並侯之功亦不敘焉。」說明清軍過早回撤,有違康熙本意。翌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二月,詔令第二次討伐,即第二次雅克薩戰爭。
此役啟用主帥,是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郎談、班達爾沙、瑪拉參贊軍務,投入兵力2500人。林興珠藤牌兵400人復往參戰。明顯不同的是,在戰術方面,康熙諭令「周城作長圍困之。」清軍掘壕築壘,又圍又攻。額里克舍竄回雅克城後,雖然用了不少心計、氣力,但整個是一個龜縮防守,總歸被動挨打。如薩布素呈文:「臣等凜遵上諭,已於城三面掘壕築壘,壕外置木樁、鹿角,分汛防禦。城西對江另設一軍。」「離城六、七里,上流有港,流澌時即藏船於內。另設一軍守護,兼令堵尼布楚援兵。」清軍持續加固和縮小包圍圈,在雅克薩城東、西、北三面,築起三道塹壕,在對面江心島,構築土城、炮台,針鋒相對。紅衣大炮發威,城內羅剎每天都有新的傷亡。額里克舍狗急跳牆,雖然也時而施以火炮對射,小股出城反擊,但似乎已覺察到,自己的堅固防禦在清軍的重重包圍,和火炮攻勢面前的無濟於事。
更要命的是,清軍火炮有眼,竟然有一發落到額里克舍腳下,讓他血肉橫飛。伊克頓接手額里克舍,繼續頑抗,但羅剎頹勢日益加劇,收拾部下殘兵,只剩150人,而且壞血病正在肆虐。清軍方面,由於天氣逐日寒冷,長期生活在地窨子中的將士亦難適應,被迫轉入常規防禦。雅克薩城之圍,持續了十個月,城內羅剎更減少至66人。就在雅克薩城旦夕可下關頭,土謝圖汗奏告,俄羅斯遣使維紐科夫請和,已到臣境,康熙因諭:「其令薩布素等,撤回雅克薩之兵,收集一所,近戰艦立營。並曉諭城內羅剎,聽其出入,毋得妄行攘奪。俟俄羅斯使至後定議。」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就此結束。清軍還至黑龍江(新璦琿)、墨爾根,「仍於要地嚴設斥候」。清軍停止雅克薩城之圍,是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5月6日,全部撤離雅克薩戰場,是在同年8月30日。[讀史札記:斥候
東北邊地俗稱台站,呼瑪縣老城舊稱「老站」緣此。]
墨爾根建城駐防在第一次雅克薩戰爭結束,攻城主力回撤之時,特命部分主力留駐墨爾根建城。雅克薩戰爭硝煙未散,就轉入開闢新的戰略據點,這是康熙深入撻伐為建城永戍服務的最典型例子。而在黑龍江新城完成後,再建墨爾根城,兩城並峙,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就在康熙二十四年四月
在派兵進攻雅克薩的同時,康熙還考慮到對當地部族的管轄,諭令:「今著理藩院撥什庫善馳馬者一人,由驛遞速遣至馬喇處。馬喇身在彼土,有賢能之人,堪任索倫、打虎兒總轄者,馬喇以其名,明白具疏。」這說明建城永戍是借征羅剎而謀的長遠大計。
雅克薩城清劉獻廷《廣陽雜記》云:「羅剎國在極西,絕荒遠,幅員極廣。雅克薩,其極東之邊界也,在烏龍江側,與索倫鄰。柵木為城,一將守之,兵不滿千,其人猛如虎豹,而火器尤利,發無不中。索倫時被其害,子女參貂,搶擄殆盡。」雅克薩城今地,在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額穆爾河口對岸的俄羅斯阿爾巴津諾鎮。
俄羅斯人馬克(1825—1886),在《阿穆爾河旅行記》中,寫他見到的阿爾巴津(雅克薩城)遺址,及對面江心島:「航行期間積攢下很多工作
整個早晨我都沒有走出帳篷。午飯後,我們經過阿穆爾河的主河漢(約半俄里寬)
向位於阿爾巴津對面的一個長而寬的島嶼駛去。島嶼的邊沿不太高,但卻陡峭,常遭浸涮,上邊生長著柳樹叢,有些地方生長著剛剛開花的稠李樹。島的北上端,覆蓋著相當茂密的落葉松和松樹
其中有些地方生長著甜楊。島上面有許多沼澤地,和水溝狀的窄水坑,我在裡邊找到大量軟體動物(椎實螺、膀胱螺、盤螺)和各種水蛭。島嶼的低平地帶,覆被著禾本科植物和苔蘚
而草地上,除某幾種其它植物外
尤為鮮花盛開的viola和白花地丁,點綴一新。」「阿爾巴津的遺址
迄今仍然清晰可辨。這是一堵四方形的土牆
與河床平行的兩面牆長36俄丈
其它兩面牆長40俄丈。城堡的西部,朝向阿穆爾河,位置在高峻的懸崖之上。朝東北的部分,與一片沼澤林相接,而南部地勢緩緩下降,逐漸成為展延很遠的沿岸草地。外牆附近挖掘的壕溝還歷歷在目。
城堡內部看出有數個四方形坑
大概是糧倉所在的地方(城堡內沒有房舍)。西牆上一些炮樓下面的坑也可以看到
現在這些坑裡多半積滿了水。其中一個坑大穊是一眼廢井
可能是俄國人最後一次佔領城堡時挖掘的
但沒有掘出水來。遍地都是斷磚殘瓦
中間找到兩塊磨盤
從大小上看,可能是小手搖磨上的磨盤。此外
還看到不少燒焦的穀物、陶制器皿碎片和玻璃珠。城堡朝南部分連結一片草地
上邊也有人工修成的土堆塹壕,大概是外圍工事的遺址。此處還有幾個方形深坑——這是地窖遺迹,我們從古代手抄文書中得知,阿爾巴津的保衛者們即住在裡邊。」
清軍前線指揮部雅克薩城對面有一江心島,以清軍營盤城垣遺址,得名古城島,今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興安鎮古城島村舊址。雅克薩戰爭結束後,在島上設有額木爾卡倫,逐步形成村落。1985年島上遭遇凌汛災害,村民遷至八里外興安鎮北古城新村,島上闢作農田。馬克對江對岸清軍營盤遺址記說:「中國營盤位置在河岸附近
與俄國城堡相對。
我察看了遺址,營盤為長方形
這便是十七世紀摧毀阿爾巴津的中國軍隊紮營的地點。營盤外面圍著土牆和塹壕
長110俄文
寬18俄丈。土牆的前部(即朝向阿爾巴津部分)距營盤北端25俄丈
有一個明顯超出土牆其餘部分的半圓形的增高部分。也在土牆這一部分
從突起向南12俄丈
有兩個突出部
中間沒有土牆和壕溝。這裡大概是營盤的入口。營盤的北方和南方,有四方形的土牆突出部。這些突出部朝河的牆角開有洞孔
大概也是營盤的入口
營盤西部的土牆沒有任何缺口。這面土牆裡邊有四個小營盤
每個均由土牆圍成棱堡形狀。
營盤裡邊
,除土牆前部的主棱堡和土牆後部之間一塊正方形空地外
有許多小方形凹坑,平行並列地佔滿營盤的其餘地方。這大概是圍城大軍的住房或地窖。」清軍布陣的營盤,不啻是新建了一個與雅克薩對壘的城堡,而且110俄丈長度,已是只有60俄丈的雅克薩城的近兩倍,中間以「明顯超出土牆其餘部分的半圓形的增高部分」直對,兩端又成犄角之勢,看出清軍的戰略優勢,和威武氣概。
馬克眼中的雅克薩之戰,「從這時(1670年)起,阿爾巴津就幾乎成為俄國人在阿穆爾河畔的唯一領地,而且日益顯得重要。中國人在阿穆爾河中游建立璦琿城以後,更加認真地開始考慮把俄國人從阿爾巴津驅逐出去。1685年6月4日
中國軍隊來到阿爾巴津城下,同月22日,這個城堡的英勇保衛者托爾布津被迫投降。嗣後,阿爾巴津為中國人平毀。毀城以後,中國人前往阿穆爾河下游。俄國人利用了這個機會,他們於同年8月7日,在托爾布津的帶領下又捲土重來
開始修復被平毀的工事。
1686年7月
中國大軍再次出現。在激烈的攻城戰鬥中,雙方均表現得英勇頑強,托爾布津被敵方炮彈擊斃,別伊頓接替了他。中國人留在阿爾巴津城下過冬
直到1687年
因為俄中開始旨在確定兩國邊界的談判
才撤圍而去。1689年8月27日,在涅爾琴斯克簽訂了和約。嗣後
別伊頓被迫放棄阿爾巴津。」
雅克薩戰爭通訊驛路:墨爾根——雅克薩城此線是雅克薩戰爭前夜,為向內地和京師傳遞軍事情報,而專設的一條驛路。康熙四月乙未,諭議政王大臣等,「令理藩院侍郎明愛,於杜爾伯特、扎賴特派兵五百人,並索倫兵,酌自墨爾根至雅克薩,設驛奏報軍機,庶免貽誤。」由墨爾根到戰爭前沿的驛路,直穿大興安嶺莽林,減省了進軍路線的繞越路段,里程縮短四百里。戰爭前夜開闢的這條通訊驛路,其應急、簡易情形是可以想見的。它利用鄂倫春人狩獵小路
和在獵人休憩之地,臨時搭建了以供換馬的木屋。
以驛路概念內涵、使用時間和目的性而論,冠名雅克薩戰爭驛路名副其實。路峻,雅克薩之戰如箭在弦。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二十五日,第一次雅克薩戰爭進行到第三天,清軍總攻,雅克薩城破,羅剎乞降。清軍紅旗捷報,站丁席納爾圖馳驛,從雅克薩城至京師五千里,只用了短短的十一天。
黑龍江建城永戍驛路:吉林烏拉——墨爾根——黑龍江城(新璦琿)此線驛路建於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尾聲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閏四月十一日,欽差輕車都尉瑪拉咨黑龍江將軍,稱「黑龍江至吉林所設二十五站之驛丁,現正陸續抵達各驛」。驛路貫通參戰清軍修築的黑龍江(新璦琿)、墨爾根兩城,和吉林烏拉、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城四水師營,著眼點在建城永戍,全長1711里。儘管戰前不乏勘測、置站多次擬議,初議置十驛、十四驛、十九驛;及遣丁建站付諸實施,則是由戶部郎中包奇「以五尺為度」為完成勘測的二十五驛。
經過內廷複議、康熙御批的二十五驛站名,包括:1.錦州俄佛羅 2.法特哈邊門 3.盟溫河 4.遜扎包蘇蘇 5.錫伯舍里村 6.伯都訥村 7.茂興蘇蘇 8.古魯村 9.塔拉哈池 10.多克多力 11.溫托渾池12.特穆德黑 13.索倫總管卜奎村 14.塔哈爾 15.寧年池 16.拉哈崗 17.博爾多 18.喀穆尼喀俄佛羅 19.伊拉喀池 20.墨爾根 21.霍洛爾 22.喀爾塔爾濟河 23.庫穆爾山岡24.額葉楞庫河 25.黑龍江城愛輝站。[讀史札記:學界約定俗成地將此線冠名為「雅克薩戰爭驛路」,在時間上(驛路完成於第二次雅克薩戰爭圍城末期,驛站和站丁均未參與戰事)、空間上(黑龍江城距雅克薩城尚1300里),均難相符。說雅克薩戰爭催生驛路沒錯,冠名「雅克薩戰爭驛路」則難相符。]
————————————
附錄
《康熙帝招撫書》(第一次雅克薩戰爭交火前
交由俄浮轉遞俄守將額里克舍)
前屢經遣人移文,命爾等撤回人眾,以逋逃歸我。數年不報,反深入內地,縱掠民間子女,構亂不休。乃發兵截爾等路,招撫恆滾諸地羅剎,赦而不誅。因爾等仍不去雅克薩,特遣勁旅徂征。以此兵威,何難滅爾。但率土之民,朕無不惻然垂憫,欲其得所,故不忍遽加殲除,反覆告誡。爾等欲相安無事,可速回雅庫,於彼為界,捕貂收賦,毋復入內地構亂;歸我逋逃,我亦歸爾逃來之羅剎。果爾,則界上得以貿易,彼此安居,兵戈不興。倘執迷不悟,仍然拒命,大兵必攻破雅克薩城,殲除爾眾矣。
相关参考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戰爭原本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場戰爭卻頗爲荒唐。它的荒唐之處在於,戰爭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交戰雙方的其中一方突然沒有子彈了,這時沒有子彈的一方竟然提出了向對方購買武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地球知識局——中國的斯大林格勒NO.587-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作者:書劍為酒製圖:孫綠/校稿:貓斯圖/編輯:棉花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第六個年頭,此時日本已經佔據了大
(⊙_⊙)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地球知識局——中國的斯大林格勒NO.587-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作者:書劍為酒製圖:孫綠/校稿:貓斯圖/編輯:棉花1943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第六個年頭,此時日本已經佔據了大
背景公元前316年,對於秦惠王嬴駟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是嬴駟在位的第二十四個年頭,在此之前,他稱王、伐魏、滅義渠,一步一步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三年前,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組成聯軍攻秦,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大隋王朝連續發生了一系列波雲詭譎的重大事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般讓人費解。首先,當年十月,皇太子楊勇被廢,僅一個月後文帝次子楊廣被擁立為太子;其次,廢立事件剛剛塵埃落定,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大隋王朝連續發生了一系列波雲詭譎的重大事件,如霧里看花、水中望月般讓人費解。首先,當年十月,皇太子楊勇被廢,僅一個月後文帝次子楊廣被擁立為太子;其次,廢立事件剛剛塵埃落定,
雅克萨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俄军撤出雅克萨,毁掉雅克萨城,划定中俄边界。算是胜利了,赶出侵略者,保证了黑龙江流域的安全。> 雅克萨之战双方伤亡> 第一次战役发生在1685年6月,由都统
雅克萨之战是军队反击军队入侵的一次重要。此战的胜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的计划,维护了的国家主权。表现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国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是中俄上的一个转
一、源遠流長國際象棋發祥地一般認爲是印度,也有人認爲是中國。但假如我們籠統地說起源於亞洲文明古國,那就不會有什麼爭議了。國際象棋以貿易、戰爭、宗教、外交等不同渠道從東方向西方傳播,它的路線大致是: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