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常設將軍中盛京將軍排老大
Posted 康熙
篇首语: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清常設將軍中盛京將軍排老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清常設將軍中盛京將軍排老大
清朝的將軍是清政府任命的全國主要地區及邊疆要地的最高駐防軍事官員,其官秩為從一品,與加尚書銜的總督品級相同,一般由滿族人或蒙古族人擔任。清朝的將軍稱號不一,主要以其駐防地命名,如清代乾隆皇帝時期,共任命了14名將軍,即綏遠將軍、江寧將軍、成都將軍、西安將軍、寧夏將軍、荊州將軍、杭州將軍、福州將軍、廣州將軍、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與伊犁將軍。這些將軍屬於常設將軍,一般來說不會有太大變動。當然,也有一些將軍稱號是皇帝封給戰功卓著的宗室之人,比如康熙帝第十四子胤禵就曾受封為撫遠大將軍,這一類的將軍名號更多帶有榮譽性質。在清朝的14名常設將軍中,地位較高者當為駐守邊疆地區的將軍,即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里雅蘇台將軍與伊犁將軍。他們是當地最高軍政長官,負有掌管軍事與民事的雙重職責。其中,又以盛京將軍的地位為最高,盛京即今遼寧瀋陽,清朝統治者將盛京視為滿洲的發源地,盛京因此成為清朝的陪都,因此盛京將軍的地位在全國十三個八旗駐防將軍中最高。順治皇帝設立將軍之初,盛京將軍原稱作盛京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將盛京昂邦章京改稱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康熙四年(1665年),又稱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改稱為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簡稱盛京將軍。盛京將軍的管轄區域相當於現今的遼寧省全境,主要職責是「鎮撫留都,安輯旗民,董率文武。」在全國所有的駐防將軍中政務最繁,職責最重。
盛京將軍,全稱」鎮守盛京等處將軍「,清朝武官職務,原為正一品武職,乾隆三十三年(1768)降為從一品武職。盛京將軍是統轄奉天的最高軍政長官。
清兵入關後,以盛京(今遼寧省瀋陽)為留都,先以內大臣一人為留守,順治三年(1646)改為昂邦章京。
康熙元年(1662)徙遼東,改統轄今遼寧地區的「昂邦章京」為漢稱「鎮守遼東等處將軍」。
康熙四年(1665),又改稱「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即「奉天將軍」。而後「奉天」逐漸由原來奉天府名稱擴大為其所轄的整個行政區稱謂。
盛京將軍府
乾隆十二年(1747)移駐盛京後,定稱「鎮守盛京等處將軍」,即「盛京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裁撤。
盛京衙門設於盛京城內,屬下機構有印務處、戶、禮、兵、刑、工等司。盛京地區作為清朝的龍興之地,駐防的兵力僅次於京畿地區。設盛京將軍1人總轄之,下設副都統4人、副都統銜總管1人、城守尉8人、協領15人、防守尉2人、佐領131人、驍騎校207人;主要駐防地為盛京、興京、鳳凰城、義州、牛庄、錦州、金州、遼陽、熊岳、復州、寧遠、廣寧、鐵嶺、開原等。乾隆末年,盛京將軍屬下共有八旗官兵7232人,八旗官兵連同家眷,近十萬之眾。
什麼是盛京將軍
清朝設盛京駐防將軍一人。其下屬有主事、筆帖式等官員。清軍入關後,以盛京(瀋陽)為留都,統帥旗下軍民,先後有內大臣、昂邦章京、遼東將軍、盛京將軍、東三省總督等職名。以「盛京將軍」名稱的存在,有160年的時間。
盛京將軍下設盛京副都統、錦州副都統、熊岳副都統、金州副都統、興京副都統以及副都統銜總管一人。城守尉八人,盛京四人,興京、鳳凰、遼陽、開原城各一人。協領十五人,內設水師一人。防守尉二人,分駐牛庄、熊岳。佐領一百三十一人,內設宗室二人、水師二人。防禦一百零二人,內設水師四人。驍騎校二百零七人,內設水師八人。盛京將軍原為正一品武職,乾隆三十三年降為從一品武職。盛京將軍是統轄盛京地區(今遼寧大部及內蒙一部)的最高軍事長官,行政長官則為奉天府尹。
瀋陽這地方,在清朝時叫盛京。這是因為清朝從這裡興起,所以在有清一代,咱這旮特別受到朝廷的重視。不過,皇帝畢竟是在北京,雖然偶爾跑回來祭祖,但盛京對於他們來講,只是一個老家的概念,也就是在皇帝的戶口本上,籍貫一欄裡面要寫上「盛京」倆字。
在這塊「龍興之地」上,真正的土皇帝有一個稱呼——盛京將軍。
盛京將軍到底是個什麼職位呢?從名稱上看,應該是盛京地方的最高軍事領導。的確,盛京將軍要節制盛京地區的軍政事務,同時也要專事統治旗兵及旗民,即編入滿洲、蒙古、漢軍八旗的旗人。不過,盛京將軍的實權似乎比這大了許多,不光軍隊上的事兒要管,平時盛京地區的大事小情都要過問和決斷。其實算得上是盛京特別行政區的最高首長。
在這清朝入關後近三百年的歷史中,來來往往有近百名盛京將軍或相關大員來到瀋陽,當上了這個地方的父母官。這些人中,有的人算是歷史的滄海一粟,匆匆而過,不過也有一些,留下了不少的痕迹。
歷任盛京將軍簡表
序號 姓名 任命時間 卸任時間 卸任原因
1 何洛會 順治元年(1644.09) 順治二年(1645.04) 調任
2 葉克書 順治二年(1645.04) 順治十四年(1657.09) 革職
3 敦拜 順治十四年(1657.09) 順治十七年(1660.02)
4 烏庫禮 康熙元年(1662.03) 康熙四年(1665.10) 改稱遼東將軍
5 達都 康熙五年(1666.07) 康熙七年(1668.09)
6 吳瑪護 康熙七年(1668.10) 康熙九年(1670.10)
7 阿穆爾圖 康熙九年(1670.08) 康熙十二年(1673.06)
8 倭內 康熙十二年(1673.07) 康熙十七年(1678.09)
9 安珠護 康熙十七年(1678.09) 康熙二十二年(1683.02)
10 伊巴罕 康熙二十二年(1683.03) 康熙二十四年(1685.12)
11 察尼 康熙二十四年(1685.12) 康熙二十七年(1688.11)
12 綽克託 康熙二十七年(1688.11) 康熙三十七年(1698.05)
13 蘇努 康熙三十七年(1698.06) 康熙四十七年(1708.02)
14 孟俄洛 康熙四十七年(1708.02) 康熙四十八年(1709.03)
15 嵩祝 康熙四十八年(1709.03) 康熙五十年(1711.11)
16 唐保住 康熙五十年(1711.11) 雍正二年(1724.01)
17 綽奇 雍正二年(1724.01) 雍正三年(1725.10)
18 噶爾弼 雍正三年(1725.10) 雍正五年(1727.05)
19 伊禮布 雍正五年(1727.05) 雍正七年(1729.04)
20 多索禮 雍正七年(1729.04) 雍正七年(1729.12)
21 那蘇圖 雍正七年(1729.12) 雍正十二年(1734.12)
22 柏脩 雍正十二年(1734.12) 乾隆元年(1736.09)
23 博第 乾隆元年(1736.09) 乾隆三年(1738.04)
24 額爾圖 乾隆三年(1738.04) 乾隆九年(1744.06)
25 達勒黨阿 乾隆九年(1744.06) 乾隆十二年(1747.03)
26 阿蘭泰 乾隆十二年(1747.03) 乾隆二十一年(1756.02)
27 清保 乾隆二十一年(1756.03) 乾隆二十三年(1758.07)
28 格舍圖 乾隆二十三年(1758.07) 乾隆二十七年(1762.07)
29 朝銓 乾隆二十七年(1762.07) 乾隆三十二年(1767.12)
30 新柱 乾隆三十三年(1768.01) 乾隆三十三年(1768.02)
31 明福 乾隆三十三年(1768.02) 乾隆三十三年(1768.12)
32 額爾德蒙額 乾隆三十三年(1768.12) 乾隆三十四年(1769.02)
33 恆祿 乾隆三十四年(1769.02) 乾隆三十七年(1772.07)
34 增海 乾隆三十七年(1772.07) 乾隆三十八年(1773.5)
35 弘晌 乾隆三十八年(1774.05) 乾隆四十七年(1783.05)
36 諾木策凌 乾隆四十七年(1783.05) 乾隆四十八年(1782.06)
37 慶桂 乾隆四十八年(1782.06) 乾隆四十八年(1782.10)
38 永瑋 乾隆四十八年(1782.10) 乾隆五十一年(1787.01)
39 慶桂 乾隆五十一年(1787.01) 乾隆五十二年(1788.01)
40 永鐸 乾隆五十二年(1788.011) 乾隆五十二年(1788.01)
41 都爾嘉 乾隆五十二年(1788.11) 乾隆五十三年(1789.05)
42 嵩椿 乾隆五十四年(1789.05) 乾隆五十六年(1791.10)
43 琳寧 乾隆五十六年(1791.10) 嘉慶五年(1800.03) 召
44 晉昌 嘉慶五年(1800.03) 嘉慶八年(1803.09) 革
45 富俊 嘉慶八年(1803.09) 嘉慶十五年(1810.08) 革
46 觀明 嘉慶十五年(1810.08) 嘉慶十六年 (1811012) 革
47 和寧 嘉慶十六年(1811.01) 嘉慶十九年(1814.03) 調熱河都統
48 晉昌 嘉慶十九年(1814.03) 嘉慶二十三年(1818.03) 調伊犂將軍
49 富俊 嘉慶二十三年(1818.03) 嘉慶二十四年(1819.10) 調吉林將軍
50 賽沖阿 嘉慶二十四年(1819.10) 嘉慶二十五年(1820.10)
51 松筠 嘉慶二十五年(1820.10) 道光二年(1822.10) 降山海關副都統
52 晉昌 道光二年(1822.10) 道光七年(1827.03)
53 奕顥 道光七年(1827.03) 道光十年(1830.04)
54 瑚松額 道光十年(1830.04) 道光十二年(1832.04) 調成都將軍
55 奕顥 道光十二年(1832.04) 道光十三年(1833.05)
56 寶興 道光十三年(1833.04) 道光十五年(1835.01) 調成都將軍
57 奕經 道光十五年(1835.01) 道光十六年(1836.09)
58 寶興 道光十六年(1836.9) 道光十八年(1838.4) 調四川總督
59 耆英 道光十八年(1838.4) 道光二十二年(1842.01) 調廣州將軍
60 禧恩 道光二十二年(1842.01) 道光二十五年(1845.09) 病解
61 奕湘 道光二十五年(1845.09) 道光二十七年(1847.08) 調杭州將軍
62 奕興 道光二十七年(1847.08) 咸豐四年(1854.02) 革
63 英隆 咸豐四年(1854.02) 咸豐六年 調熱河都統
64 奕湘 咸豐五年(1855.12) 咸豐六年(1856.03) 病解(未到任)
65 慶祺 咸豐六年(1856.03) 咸豐八年(1858.06) 授直隷總督
66 玉明 咸豐八年(1858.06) 同治四年(1865.07) 彈壓起義不力革
67 恩合 同治四年(1865.07) 同治四年(1865.12)
68 都興阿 同治四年(1865.12) 光緒元年(1875.02) 卒
69 崇實 光緒元年(1875.02) 光緒二年(1876.10) 卒
70 崇厚 光緒二年(1876.10) 光緒四年(1878.05) 召回
71 歧元 光緒四年(1878.05) 光緒七年(1881.06) 調成都將軍
72 崇綺 光緒七年(1881.06) 光緒九年(1883.12) 病解
73 慶裕 光緒九年(1883.12) 光緒十五年(1889.07) 病解
74 裕祿 光緒十五年(1889.07) 光緒二十一年(1895.08) 調福州將軍
75 依克唐阿 光緒二十一年(1895.08) 光緒二十五年(1899.01) 卒
76 增祺 光緒二十五年(1899.01) 光緒二十七年(1901.01)擅自與俄簽約免職
77 增祺 光緒二十七年 光緒三十一年(1901.01) 擅離職守解職
78 趙爾巽 光緒三十一年(1905.04) 光緒三十三年(1907.03) 調四川總督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
相关参考
談及衛將軍一職,或許很多讀者不知其來歷。事實上,衛將軍在古代軍中的地位並不算低,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名位低於三公,算是軍中的四號代表。早在西漢時期,衛將軍便已出現,名將宋昌、張安世曾擔任
前將軍是三國時期的重要官職,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一般高於雜號將軍。可以說是十分高級的職務了,而三國時期的東吳有四任前將軍,前面兩人都征戰四方,後面兩人居然都投降其他勢力了,
棄暗投明的國軍將軍,有多少被授予上將、中將軍銜,有兩位很特別
1955年9月,我軍舉行隆重的軍銜授銜儀式。也許大家不知道,在眾星雲集的將軍中,有159人是棄暗投明的國軍將軍,他們分別被授予了上將、中將和少將軍銜。結果很讓人驚奇,我想,這也是我軍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棄暗投明的國軍將軍,有多少被授予上將、中將軍銜,有兩位很特別
1955年9月,我軍舉行隆重的軍銜授銜儀式。也許大家不知道,在眾星雲集的將軍中,有159人是棄暗投明的國軍將軍,他們分別被授予了上將、中將和少將軍銜。結果很讓人驚奇,我想,這也是我軍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
漢朝抗匈名將李廣一生歷經七十次大戰,被匈奴人稱為 ”飛將軍”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在四名將軍中,要數李廣年紀最大,資格最老。李廣在漢文帝時候就做了將軍;漢景帝的時候
漢朝抗匈名將李廣一生歷經七十次大戰,被匈奴人稱為 ”飛將軍”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進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懷來東南)。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名將軍帶領人馬分頭出擊。在四名將軍中,要數李廣年紀最大,資格最老。李廣在漢文帝時候就做了將軍;漢景帝的時候
從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到抗日戰爭,許多日本將軍在中國戰爭中陣亡,其中包括一些比較有名的將軍,如大角岑生、塚田攻等。在這些將軍中,屬最搞笑的死因莫過於大寺安純。這甚至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倒黴的日本將軍
趙雲,趙子龍,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將軍。在《三國演義》中,趙雲是一位有智慧和勇氣的將軍。當時,他在長阪坡與曹操作戰。後來,他被解讀為趙子龍,殺死了曹操百萬大軍中的七個。劉備對趙雲的評價是“子龍勇猛”,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