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喪失宜陽重鎮,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

Posted

篇首语:你既认准这条路,又何必在意要走多久。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韓國喪失宜陽重鎮,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韓國喪失宜陽重鎮,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

公元前307年,宜陽之戰落幕,韓國喪失宜陽重鎮,秦國開始部署東出的橋頭堡。此戰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一城一地之失,但是對韓國來說此戰決定了韓國命運,宜陽喪失後韓國只能長期依附秦國,直到滅亡;
對秦國來說此戰是秦國東出的里程碑,幾代秦君東出的夢想終於實現;
對於整個戰國來說,山東六國失去封鎖秦國的屏障,自此東方六國開始直面秦國東出。
秦國東出的戰略部署
秦國東出是秦國幾代國君的夢想,最早可以追溯到秦穆公,當年秦穆公想要東出爭霸,結果數萬大軍葬送在崤山地區。這個噩耗對秦穆公的打擊很大,以至於秦穆公開始調整秦國的戰略,東出也變成了西擴。之後終春秋一世,秦國也沒能踏出函谷關一步。
後來秦國經過幾代沉浮,在秦獻公時期再次把戰略目標轉向東出。當時秦獻公試圖收復河西地區,開始東擴,但可惜大業未成人先死,秦國的決策權又落到秦孝公身上了。秦孝公時期中原發生劇烈動蕩,魏國經歷桂陵、馬陵兩次慘敗,再也無力制止秦國東出。而且國內經過商鞅變法,國力蒸蒸日上,開始具備東出的實力。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統治階級圍繞著秦國戰略展開了一次政治議會,在議會上張儀提出了東出的戰略,也就是:伐宜陽,定三川,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天下;司馬錯則是建議吞併巴蜀,廣其地,強其國。最後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建議,吞併了巴蜀地區。
張儀的戰略部署沒能吸引到秦惠文王但是卻吸引了秦武王,秦武王十分熱衷於東出,剛即位不久就開始部署東出。當時秦國丞相樗里疾強烈反對東出,認為攻打韓國路途遙遠,秦國很有可能得不償失。他這一點符合秦國國情嗎?不,他這一點並不符合秦國國情,因為當時秦國吞併了巴蜀地區,下一步必定是東出。他為什麼反對東出伐韓?真的是因為韓國路途遙遠嗎?並不是,他反對伐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母親是韓國人。
秦武王的態度十分明確,你不必阻止我,我的目標就是伐韓,窺周室。如果能完成這一點,我就算是死也願意(車通三川,以窺周室,死不朽乎)。宜陽之戰的發起原因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這是秦國幾代國君的夢想,更是秦武王最大的夙願。此戰有著歷史的偶然性,同樣也有著歷史的必然性。隨著秦國戰略不斷調整,東出是必然的。而東出的偶然性就是秦武王試圖通過對外戰爭來強化自身威望,這一點趙累看得十分明白。在宜陽之戰前周王問趙累秦國能不能攻克宜陽,趙累直接回答:「能,且一定能。因為秦武王力排眾議決定伐韓,如果不能攻克宜陽,那就會讓秦武王威望大損,所以秦武王無論如何也要攻下宜陽。(秦王不聽群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宜陽必拔也。-《戰國策》)」
宜陽的重要性
如圖所示,黃河是秦國東出的最大障礙。戰國時期秦國的生產力不具備跨河投放軍隊的能力,只能依賴渡口過河。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東出就分兩條路,紅色線路就是秦軍出函谷關,通過茅津渡口渡過黃河,之後攻打魏國,繼而東出。但是這條線路有個大問題,那就是茅津渡口十分重要,一旦中原列國從韓國境內繞道切斷黃河渡口,那在魏國(山西)境內的秦軍就會失去後勤補給,然後被中原列國逐步蠶食。
黑色線路就不一樣了,秦國可以通過函谷關東出,繼而沿著崤山山脈東出,步步紮營,穩紮穩打。函谷關和崤山關塞都是軍事要塞,易守難攻,可以說只要秦國不作死,那山東列國很難攻破這兩道要塞。黑色線路比紅色線路安全、快捷,是秦國東出的首選道路。當然了,韓國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對宜陽十分重視。
史書記載「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士兵)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韓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韓國在宜陽部署了十萬軍隊,同時宜陽的糧食儲備可供數年。另外還有二十多萬韓軍、楚國的大軍策應宜陽守軍,就連周赧王都認為秦必無功,可見韓國對宜陽的重視程度。為什麼韓國如此重視宜陽?因為宜陽有礦,目前已經探明的鐵礦儲備為3013.42萬噸。亂世中什麼最重要?軍備!軍備!軍備!而軍備的重要材料就是鐵。
韓國掌握先進的製造軍械技術,天下強弓、勁弩、寶劍盡自韓出,韓國憑什麼出口這麼多軍備?還不是因為他有礦,有技術。宜陽在,韓國可以源源不斷的出口軍械;宜陽不在,韓國怎麼製造軍械?宜陽對韓國的重要性就相當於石油對沙特的重要性,有則興,無則亡。
秦國滅楚的時候傾國出動了六十萬人,韓國肯定不如秦國,能湊40萬大軍都算高看他的了。而韓國能抽30萬軍隊保衛宜陽,你想想宜陽是多麼的重要。但可惜的是宜陽對秦國來說更重要,秦國為了宜陽更是拼了老命。
宜陽之戰的過程
上面我們說過了,秦、魏之間的聯繫通道就是茅津渡口,秦國擔心伐韓的時候魏國會從茅津渡口繞後偷襲,為了避免被偷襲,秦國派甘茂出使魏國,爭取拉攏魏國中立或者加入伐韓的隊伍。當時甘茂吹的非常好,說和魏國共享伐韓之利,魏國想了想,反正也打不過秦國,還不如加入秦國的隊伍,跟著大哥混口飯吃。之後秦、魏達成一致,共伐韓國。
甘茂回國之後與秦王訂下了息壤之盟,大概內容如下:
甘茂:宜陽是韓國重郡,而且我們還是奔襲千里攻之,其難度非常大。
我記得之前有個人和曾子同名同姓,有一次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路人甲就和曾子母親說「曾子殺人了」,曾母相信兒子,所以不聽流言。之後路人乙又說曾子殺人了,曾母還是不信。但是當路人丙又說曾子殺人了,曾母嚇得跑了。
曾子多賢明,曾母多信任曾子,但是三個人一說,曾母就不信任曾子了。
我不如曾子賢明,你無法像曾母信任曾子一樣信任我,而且到時候肯定不止三個人跟你說我不行。到時候你還能信任我嗎?
當年樂羊攻打中山,質疑樂羊的誹書都能堆滿一籮筐,但是魏文侯仍能信任樂羊三年,你能嗎?
秦武王:放心,到時候我一概不聽。
甘茂與秦武王的對話直接切中君王和將軍信任危機的要點,將軍帶兵打仗,而大後方必定會有一群人非議,如果君王聽從了非議,領兵在外的將軍必定大難臨頭。
如果魏文侯如果不信任樂羊,那魏國就不可能開創霸業。
如果秦惠文王不相信張儀,那秦國也不能破解六國合縱。
如果秦孝公不信任商鞅,那秦國就不能強大。
秦武王認為甘茂說的有道理,所以堅持信任甘茂,並且與甘茂歃血為盟,史稱「息壤之盟」。
公元前308年,甘茂做好準備後開始兵伐宜陽。古代攻城戰本身就非常艱難,更別說打那些有準備的重要城池了。宜陽守軍利用裝備、地理的優勢,居高臨下用弓弩射殺秦軍。秦軍圍城五個月都無法攻破宜陽城,同時甘茂三次擊鼓秦軍都不敢衝擊。秦法非常嚴苛,臨陣退卻者必定斬立決。秦軍寧可被斬也不敢衝擊,可以預想,宜陽城下必定是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正常情況下,這種情況都要撤軍了,但是甘茂不能撤。因為他撤退就代表伐韓失敗,這打誰的臉?這是打秦武王的臉。而且國內公孫衍、樗里疾都對他十分不滿,此次伐韓失敗必定會導致群臣群起而攻之,自己肯定是混不下去了。而且國內也爆發了嚴重爭議,樗里疾等人率先發難,以甘茂久攻不克為由上訴秦王撤兵(ps:秦師老矣,不撤回,恐有變)。秦王迫於無奈,召甘茂班師。
甘茂決定孤注一擲,與其回去被弄死,還不如戰死宜陽城。於是甘茂回書一封,書信上只有兩個字-「息壤」。這是在提醒秦武王不要忘了息壤之盟,秦武王看到之後也明白了甘茂的意思,因此「悉起兵,復使甘茂攻之」。在戰國時期,悉起兵往往就是指傾國軍隊。秦武王豁出去了,把秦國所有的兵都派去支援甘茂。
甘茂也感受到了壓力,因此把自己的家產全部賞賜給前線士兵。重金之下有沒有勇士我不知道,但是你不重金那肯定沒有勇士。甘茂此舉就是刺激前線士兵的作戰情緒,同時下令如果不克宜陽,那宜陽城下就是我的墳墓。
之後甘茂再一次發動衝擊,在這一次衝擊下宜陽守軍潰敗,秦國也攻佔了宜陽城。韓國丟失宜陽之後火速向秦國求和,而秦國取得宜陽之後開始迅速改建宜陽城,欲使宜陽成為秦國東出的橋頭堡。
?
宜陽之戰的影響
對於秦國來說,秦國突破了山東六國的封鎖,從此開始逐步東出。
對於韓國來說,韓國喪失宜陽重鎮,從此國力江河日下。
對於六國來說,他們的活頭不多了,死亡逐步逼近。
此戰過後東方六國都開始部署防禦策略,雖然趙國在之後盛極一時,但是長平之戰過後趙國也無力抵抗秦國。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而行,山東六國開始逐步被淘汰。如果不是因為秦武王作死,那秦國統一的速度還會變快。但遺憾的是秦武王被鼎砸死,秦國東出的鋒芒也開始相對減緩。世人忽視宜陽之戰的原因就是因為秦武王沒有擴大戰果,但秦武王作死不該是我們忽視宜陽之戰的原因,宜陽之戰作為秦國東出的里程碑,對歷史有著重大影響。

相关参考

大秦帝國為何能吊打六國

戰國爭霸秦國最終成為了眾霸霸的爸爸,要問秦國為什么能夠笑到最後,這和有一個人的關系非常大。這個人就是商鞅。商鞅對於秦國而言有多重要?相當於十個李斯加十個白起。為什么這么說?大家想想,戰國爭霸的最開始,

大秦帝國為何能吊打六國

戰國爭霸秦國最終成為了眾霸霸的爸爸,要問秦國為什么能夠笑到最後,這和有一個人的關系非常大。這個人就是商鞅。商鞅對於秦國而言有多重要?相當於十個李斯加十個白起。為什么這么說?大家想想,戰國爭霸的最開始,

始皇帝背後的男人,他的出現對秦國有何等作用

在談到中國歷史時,秦始皇是繞不開的人物,兼并六國一統天下,是他讓中國開啟了大一統之路。而講到秦始皇又繞不開呂不韋,作為秦始皇的尚父,從他遇到庄襄王那一刻起,命運就與秦國緊緊聯繫在一起。他的出現對秦國有

秦國攻下一個大省,被譽為 ”戰略備份區”,2200年來多次拯救中華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秦國國力因商鞅變法而蒸蒸日上。為了爭霸天下,吞滅六國,秦國朝臣就戰略方向問題,在秦惠文王面前進行了激烈爭論。在秦國國相、大縱橫家張儀看來,應該首先攻打韓國,控制成皋

秦國攻下一個大省,被譽為 ”戰略備份區”,2200年來多次拯救中華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當時秦國國力因商鞅變法而蒸蒸日上。為了爭霸天下,吞滅六國,秦國朝臣就戰略方向問題,在秦惠文王面前進行了激烈爭論。在秦國國相、大縱橫家張儀看來,應該首先攻打韓國,控制成皋

秦國從未出過昏君,為何還要用上百年的時間才能橫掃六國

在戰國時代,國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來說,明君聖主會帶來國家的強大,昏君庸主則會把國家帶向深淵。所以,秦國的強大與六國的衰落也是這個道理。畢竟,秦國是奮六世之餘烈,每一代國君都可圈可點。而再看山東六

古代皇帝的妃子真的那麼差錢嗎

皇帝制度的產生要從2000多年前的秦朝說起,那個時間的秦始皇,他統一了整個天下,包括東方六國在內的土地,他自稱為始皇帝,從他以後中國歷代帝王都叫皇帝。到了後世則由許多帝王擁有的無比巨多的財富,他們經常

戰國時期,秦國軍隊為什麼能統一六國,而不是其他國家呢

秦朝時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秦朝一個只用了十年就統一六合,秦朝為什麼能在十年內

劉邦起兵西征時人馬不過數千,為何秦國打不過,反被其攻入關中呢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而且已經被秦滅掉的六國紛紛開始復國。楚國後裔項羽、劉邦二人各自率軍展開對秦國的進攻,楚懷王與他們約定:誰先攻入關中,就由誰來做關中王。「”先入關中者為王”,講的

劉邦起兵西征時人馬不過數千,為何秦國打不過,反被其攻入關中呢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而且已經被秦滅掉的六國紛紛開始復國。楚國後裔項羽、劉邦二人各自率軍展開對秦國的進攻,楚懷王與他們約定:誰先攻入關中,就由誰來做關中王。「”先入關中者為王”,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