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

Posted 理性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

理性、非理性與合理性
——科學合理性的概念基礎
楊耀坤
作者簡介:楊耀坤,1944年1月生,湖北大學哲學研究所科學哲學研究室主任、教授。郵編:430062
內容提要:理性是人所特有的「理解和思考的智慧和能力」,合理性則是對人的活動的評價:它反映和體現客觀規律,更重要的是體現和表徵主體的目的性和客觀必然性。有什麼樣的理性便確認什麼樣的合理性;有什麼樣的合理性亦要求有什麼樣的理性與之相適應。關於這個,歷史上科學理性的重大改變與科學認識合理性模式的幾次大的變換相對應,便是明證。理性的理想化特徵使之力圖駕馭非理性,但非理性總是在突破著理性的束縛,而顯示出自身更廣泛的合理性地位。
對科學合理性理論進行概念演繹很有意義,一者我們在科學合理性問題上的許多分歧,多因我們對基本概念理解有誤;二者概念演繹有助於理解對象的內涵及多方面關聯,從而對於對象的內涵結構有一個明晰的把握。
本文不打算對科學合理性理論的所有基本概念進行全面分析,而限於對其基礎概念的辨析。至於「科學合理性」概念本身,則擬另文(《科學合理性的實質、內涵和普遍性預設》)討論。
一 理性
理性是人所特有的、體現出人之為人而有別於動物的一種能力,即「理解和思考的智慧和能力」。這是一種思維能力,它藉助於邏輯的手段,但不等於純粹邏輯的思維能力;它與想像、經驗、激情、慾望及信仰相對立,但又與這些感性的或非理性的因素保持密切聯繫。因此,理性不像邏輯那樣確定、嚴格、不易變更,也不像非理性因素那樣飄忽不定,易入歧途,從而難以捉摸。理性既含有巨大的能動性,並能在追求崇高的理想目標中不斷調整以提高適應能力,同時又保持其有理由和可理解的、「健康思維」的根本特徵。
從詞源上看,「理性」來自於希臘文「λογοS 」(邏各斯),「邏各斯」的最基本含義是「規律」,規律是世界的可理解的特徵,是自然界運動的規則性表現;邏各斯的原意就是指客觀地內在於自然界的東西,它支配著自然界的運動,這是迄今仍有人信奉的「客觀理性」的根源。後來類比人的活動和神創造世界的行為,其中隱含著精神的支配因素,邏各斯於是也含有語言、思想、理性等意思。這就是說,主觀理性和客觀理性在哲學史上一開始就得到了重視,並且是從二者的統一中思考的。
依據主觀理性和客觀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問題域應當是:Ⅰ.證明的理性;Ⅱ.(行為)動機的理性;Ⅲ.因果必然的理性。理性Ⅰ適用於人的認識範圍,人的認識追求真實、確定、無可懷疑的知識,因此,邏輯論證和經驗論證是基本的方式,儘管不能缺少價值評價的手段。理性Ⅱ屬於人的實踐範圍、倫理道德範圍,它追求實踐的有效性、行為的合理性(合乎道德規範等)。為了達到目標,必須強調理智。理智的作用在於自我約束,在於促使人在涉及人際關係、利益衝突時能權衡利弊得失,維護和諧秩序;既要追求個人理想目標,又要約束自身行為以不逾矩。理性Ⅲ即客觀理性。
理性概念在近代以後出現了明顯的泛化和價值化傾向。古代和中世紀的理性概念原本內涵寬廣,到了近代時期,理性被廣泛地應用到認識和實踐、科學和道德、自然和社會各個方面。在近代思想家眼中,理性王國包羅萬象,理性支配一切。上帝是理性的,上帝創造的世界也是理性的;人的天賦觀念是理性的,人性也是理性的,甚至人的情感也是理性的(斯賓諾莎有「理性情感」的說法)。由於理性包容一切,理性概念被泛化了,理性成了一切現成合理的和應當合理的事物的代名詞:理性的就是合理的、有價值的;反過來,合理的、有價值的也就是理性的。
與理性的泛化、價值化伴生的是理性的理想化。近代思想家極力推崇理性,使得理性成了自我論證、自我完善、自主自律、支配一切的東西,使得人的情感、慾望、信仰、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失去主動和能動的地位,成了理性支配和奴役的對象。康德認為理性以超越現實為特徵,以追求永恆、絕對、無限為目標,因而理性的趨向總是理想化的、無法實現的。黑格爾主張客觀理性論,認為「理性是世界的靈魂,理性構成世界的內在的固有的深邃本性,或者說,理性是世界的共性。」理性的理想化在胡塞爾那兒可說達到了現時代的頂峰,他說:「理性給予被認為是『存有者』的東西,即一切事物、價值和目的以最終意義。」胡塞爾認為人性的本性就在於追求理性,追求理性所揭明的終極目標,認為高揚歐洲人的理性精神,是拯救歐洲科學,以至整個歐洲文明的希望。伽達默爾亦曾形象地描述理性的理想化特徵:「理性表示知識和真理為科學的方法所不能把握的半圓狀態……真正說來理性的德行並非只是要實現人類生活的一個半圓,而是應當能支配給人類打開的整個生活空間,也應當能支配我們的一切科學能力和我們的一切活動。」看來,理想化實為理性的特徵。理性的稟賦就是智慧,而人的智慧永不滿足於現成的一切,總是為自己樹立起經過頑強努力能夠達到的認識和實踐的目標。為了達到目標,必須超越經驗,超越現實,這個過程就是追求理想的過程。但理性的理想化過於膨脹,使之成為脫離現實的抽象物,使得理性成為非理性的支配者,這便是理性主義的基本特徵。
理性的泛化、理想化以及理性包容邏輯和知性,這一切都說明理性在近現代的發展中被推向完美的境界,從而使理性成為合理性的代名詞。這體現為一種源遠流長的理性主義思潮,它在德國古典哲學那兒達到頂峰後,由於其以理性扼殺人性的豐富多樣性的極端化傾向,而導致思想家由於冷酷僵化的理性壓抑而反彈,從而引發非理性主義思潮的崛起,同時啟示了人們對理性自身缺陷的認識。
理性由於其理想化特徵,總是力圖成為精神活動的主宰,成為倫理道德行為的支配者。然而,理性在實現其目的時,常常力不從心,步履艱難,以至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
首先,理性永遠不能完美地處理好自身同非理性的關係。理性出於其理想化趨向,總是力圖駕馭非理性,而非理性這匹桀驁不馴的烈馬卻總是要出現許多非理智行為或無意識的盲動;理性總是力圖為非理性提供理性的解釋,而用理性解釋非理性,則容易將非理性理性化,以理性代替非理性。如說:「直覺是理性思維的凝聚」,就是其例證。
其次,理性的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理性由於其理想化特徵,容易陷入自滿自足的封閉狀態,處於此狀態中的理性自我規定,自我辯護,自主自律,不假外求。唯理論便持這種立場。例如笛卡兒認為理性自證自明,既不以經驗為出發點,又無須經驗證實。康德的先驗理性、黑格爾自否定的理性,都是自足自律、自我完善的封閉理性。但理性不可能自證自明,理性要證明自己,必須訴諸實踐。理性通過實踐而論證和評價自己的創造物的正確性、真實性、有效性,與此同時,理性自身也得到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理性面向實踐,在實踐中證明自己,這是理性的開放性,而過份強調理性的開放性,也容易步入另一極端,那就是自然化的理性觀。於是理性在此陷入封閉性與開放性的矛盾。
其三,理性的唯一性與不完善性的矛盾。在人類精神諸要素的關係中,理性一方面要支配非理性,它僅與納入自身合理解釋的非理性相容;另一方面,理性要賦予感性以理性負荷,而不承認「中性」的感性活動。這樣一來,理性便以自身唯一合理性自居:理性要成為萬物的尺度,要用它的準繩衡量一切,批判一切。理性為人的活動提供指向目的的途徑、思維操作的手段、問題求解的方法,提供活動結果與目的一致性的評價原則和標準,等等。理性的作用範圍包容一切,理性的潛能無可限量,但具體現實的理性總是受到實踐的限制,受到經驗的約束,受到非理性的衝擊,因此,理性對人的任何活動都不能提供絕對成功的保證。因為人的活動總是日新月異,生活之樹常青;由於主客觀因素千變萬化,人的活動總會有新的內容,總會有創造的成分,因此理性對人的活動的規劃、決策、預見等等只能是一種建議,一種具有一般正確性的指導,而不是絕對命令。
二 非理性
在分析了理性與非理性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關係後,我們再來回答理性與非理性哪個是主導方面的問題。人的精神活動究竟以什麼為主導?理性還是非理性?我們認為最好不要一概而論,把問題說得太絕對。一方面,我們也許都有些偏愛理性,崇尚理性,并力求用理性來揭示和闡發非理性,讓非理性在理性的約束下得以發揮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我們看到,首先,人並非永遠處於自覺意識狀態。其次,人類精神活動的某些領域是理性難以介入的,如夢想、幻想、直覺、頓悟、內省等等。最後,當情感戰勝理智時,理性必然屈從於非理性。然而,在特定意義下,我們可以說理性主導非理性,那就是非理性最終要求理性解釋,非理性行為最終要接受理性的批判,其越軌行為最終要為理性所匡正。這就是說,從微觀來說,即在非理性的實際活動範圍內,理性通常無力干預,但從宏觀來說,從理性與非理性相互作用的長過程來說,歸根結底是理性支配、主導非理性,因為人終究是理性動物。
三 合理性
合理性概念涉及面十分寬廣,內涵十分不確定。合理性問題近些年來成了哲學和文化討論的中心問題,也成了科學哲學的中心問題。
合理性是個評價概念,說某個對象是合理的,總是相對於某一評價標準而言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合理性在於事物能否用單一的知識體系加以解釋」,這裡是以「單一知識體系」作為評價合理性的理由或標準。「單一」強調統一、聯貫,但組合理性觀念不是單一的,因此「單一知識體系」也不是唯一的。這裡的「單一」,只能指任一合理性觀念都是用某種統一的知識體系為理由而得到說明的,這就導致不同的合理性思想有不同的標準。但這又是人類理性所不能認可的,理性的理想化趨向勢必導致理性追求某種普遍適用的合理性標準。
然而理性追求統一標準的努力任重而道遠,可說永無止境。如果這種追求的終極目標達到了,理性也便自我封閉而不會發展了,理性的奮進、超越,理性的理想化精神便不復存在。所以,「統一標準」決不能定論,它是理性的不斷追求,它永遠不會是絕對完善的。
於是合理性可界定為:某一對象(包括人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認識成果、社會建樹等等)是合理的,指的是它符合或不違背某些統一的,為社會成員所普遍認可的原則和標準,這種原則和標準既反映客觀規律,也體現和表徵主體的必然性和規律。對「社會成員」的範圍,理性雖然總是力圖擴展到全社會,但實際上卻不可能完全做到,而常常限於某一社會共同體內部。不過,總有某些相對穩定的因素,經過反覆,會為全社會成員所普遍地認同。例如社會建樹的合理性,根本上在於是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認識活動的合理性,根本上在於是否有助於達致真理性認識以及這種認識的有效應用。
關於合理性的兩個方面的標準(一是看是否符合客觀規律,二是看是否符合主體的目的和利益)並不是可以等價齊觀的。符合客觀規律,這取決於「把握客觀規律的程度」和「控制客觀規律的程度」(11);符合人的目的,這體現出主體的必然性和規律。由於合理性是人的活動的特徵,它具有濃厚的價值性,所以,「符合主體的必然性和規律」是首要的,它比「符合客觀規律」更重要。但追根溯源,符合客觀規律又是合理性的根本,因為如果主體的目的是不符合客觀規律或不具有現實的客觀必然性的,那麼它便在原則上是不合理的。這就是說,這兩條標準,儘管第二條標準是最直接、最常用和最主要的,但在論及二者的關係時,第一條標準卻是更根本的,它決定著第二條標準。
合理性既然是對人的活動的評價,那麼合理性的內涵結構便可以根據活動的要求相應地分解為:「作為規定目的的、構成指向正確目的的活動能力的合理性;作為活動手段(包括手段的有效應用)的合理性;活動對象的合理性。」(12)這裡強調「活動能力的合理性」是「指向正確目的的」,實際上是強調了活動目的的合理性。此外,我們還應加上活動結果(成果)的合理性。
在上述合理性因素中,活動目的的合理性應當是最重要的,它是合理性內涵結構的中心部分,是其他合理性因素的決定性因素。顯然,有什麼樣的目的,便要求有什麼樣的活動能力和手段,目的不合理,能力和手段再怎麼「合理」也不可能產生合理的活動結果。但目的本身也有一個合理不合理的問題,目的「合理」取決於多種主客觀因素,其中是否符合人類活動總的客觀必然性,是最根本的因素。因此,僅僅承認活動的目的性,而不追究目的本身的客觀必然性根據,這就落入了實用主義合理性思想的窠臼。
要正確理解合理性的內涵,必須弄清合理性與理性及非理性的關係。
理性與合理性有著非常接近的含義和十分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們常發現將二者混用的現象,如在「理性的」與「合理的」之間便常被打上等號。但理性與合理性畢竟存在原則上不同的含義,將它們混同會造成某些混亂和意想不到的後果。
首先,理性與合理性在詞義上存在差別。合理性是對人的活動及其結果的評價;理性則是人的一種能夠自我理解和辯護的能力,它是人的智慧的象徵。進一步說,理性是主體的特徵,合理性則是被考察對象的特徵:它合理或不合理。
其次,理性的不等於合理的,非理性的也不等於不合理的。充分運用理性的、邏輯的形式、方法和程序,遵循理性的原則和規律所作出的假設、創造和證明是理性的,但不一定是合理的。說某一精神活動是理性的,只是說它的活動形式、手段、程序等等符合理性原則和標準,而不能由此判定活動本身是合理的。顯然,非理性也可以是合理的,這僅僅取決於它是否有助於主體實現其活動目的。理性作為人的智慧能力,按其本性是合理的,但理性的濫用和過分理想化則是不合理的。
理性與合理性的接近和關聯集中表現在合理性要求理性的說明和論證,要求採取理性的表達形式。合理性本身具有客觀必然性,因此對合理性可進行客觀評價。同時,合理性要為人們所認識和承認,必須通過理性,其前提是合理性採取理性的表達形式。
理性有助於讓非理性成為人的活動中的合理因素,其中,約束非理性的盲動,對非理性活動的成果(如科學認識中的原始猜測)進行論證,乃是理性最顯著的作用。理性與實踐的結合,可以變不合理的東西為合理的東西,這也是理性與合理性相關聯的表現。
理性與合理性在「理由」上統一起來了。合理性在其最廣泛意義上便是有理由,而理性按其本性也就在於為事物找理由。合理性即是有理由,理性便以為合理的東西尋找理由、進行論證為目的。這樣一來,二者的關係便頗類似於目的與手段的關係:合理性是人類活動的目標,而理性則是人類活動實現合理性目標的手段。
合理性同理性比較,合理性顯得活躍得多,理性則顯得遲滯,理性要適應合理性觀念不斷變化和標準不確定的狀況,要適應各種不同合理性思想的要求,要在形式多樣、色彩繽紛的合理性的流變中抓住相對穩固和確定的特徵,理性自身便需要不斷調整和發展。合理性的形式和範圍隨實踐的發展而擴展和改變,它總是不斷地突破理性給它規定的範圍,而提出許多令理性黔驢技窮的問題。人的活動的合理性超出理性範圍,意味著涉及非理性和感性的合理性問題。在科學認識論中,它擴展到創造學、價值論、社會—文化學層面的合理性。在這幾個層面中,非理性成為重要的,乃至最重要的問題。理性要適應科學創造理解的需要,不能不擴展自己的範圍,理性總是力求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邏輯—數學的合理性角度去解釋創造學、價值論、社會—文化學層面的合理性,一旦解釋成功,非理性便被確認為合理的,原來被認為不合理的便轉化成為合理的。
理性與合理性之間密切關聯,有什麼樣的理性便會認可什麼樣的合理性;反過來,特定的合理性觀念亦要求特定的理性與之相適應。由於合理性具有自由流動的本質,隨人的活動變化而變化,因此,隨著合理性因人的活動性質變化而變化,因人的活動的歷史演變而變化,人的理性亦必然發生相應變化。但這種變化具有雙向互動的性質,即是說,理性的變化從古代到近代、現代經歷了許多重大變化,這直接導致了科學認識的合理性模式的轉換。古希臘學者突出發展了邏輯理性和思辨理性,與之相應的是邏輯—思辨的科學認識合理性模式;近代科學家突出發展了經驗理性、數學理性,並逐漸強化了理論理性,與之相應的是通過經驗—歸納建構理論的科學認識合理性模式;現代科學家突出發展了觀念理性,並實現了諸種理性形式的綜合發展,與之相應的是通過假說—演繹建構理論的科學認識合理性模式。
原文參考文獻:
《蘇聯百科辭典》,俄文,莫斯科,1980年版,「理性」詞條。
《哲學辭典》,英文,倫敦,1984年版,第300頁。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80頁。
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和超驗現象學》,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頁。
伽達默爾:《科學時代的理性》中譯本序言:《理性與科學》,載《哲學研究》1987年第11期。
夏軍:《非理性世界》,上海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225頁。
柏拉圖語,引自《古希臘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97頁。
《哲學辭典》,英文,倫敦,1984年版,第300頁。
梁漱溟:《理性與生命》,載《當代新儒學文萃》,上海書店,1994年版。
楊充霖:《理性的命運——評現代西方科學哲學中的理性主義》,《自然辯證法研究》1990第1期。
(11)Π.Β.柯普寧:《作為認識論和邏輯學的辯證法》,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頁。
(12)И.Т.卡薩汶、З.А薩庫列爾:《認識和實踐的合理性 》,俄文,莫斯科「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35頁。

相关参考

中國人的美妙特質,集成人智慧與孩子純真一體,樸素精微

梁漱溟曾經說:,「中國文化之偉大非他,只是人類理性之偉大。中國文化的缺欠,卻非理性的缺欠,而是理性早啟、文化早熟的缺欠。」,對於這一番言論,辜鴻銘是認可的,但在這番言論的基礎上,他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对话:在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

一、急求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一千字左右的小论文《长恨歌》的叙事艺术,既有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赓续,又有拓展与突破。《长恨歌》对叙事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表现出与现代审美观念惊人的契合,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批判哲学的批判》读后体会就我所知,中国学术界接触到康德哲学迄今为止恰好整整一个世纪。最早是二十世纪之初,梁启超在日本写了大量介绍西方学说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就是论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的学说的。与此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14课理性之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第十四课理性之光——启蒙运动一、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指导思想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技:

张国焘南下方针的不可行性 毛泽东北上战略的合理性

 俄界会议上,中央就张国焘的“奉行南下”和毛泽东的“坚持北上”再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以期确立一个统一的战略,而当时也确实做到了。党中央在俄界会议中充分分析了张国焘南下方针的不可行性以及毛泽东

虽然屠城会引起百姓反感,但它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导语:任何一个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人口以及粮食,古时候也是一样,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发展的如此快速,其实跟劳动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落后的古代,人口数量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实力是否强大,古时候的战争大多都是为了

做过射频消融术的朋友请进

不知道在医院诊断是哪种室上速呢?心动过速分生理性病理性两种。您孩子应该是病理性无疑,但病理性心动过速又可分为窦性心动过速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种。窦性心动过速的特点是心率加快和转慢都是逐渐进行,通常

理性而且睿智的宗室名王 日本人眼中豫亲王多铎

竹内藤右卫门一行受到了友好的接待,和较高的礼遇。他们可以经常遇到王爷,说明他们的活动范围,离上层社会魏近。这不,刚刚近距离接触了阿济格、多尔衮,现在,我们又走到了另外一个清初著名的亲王多铎。多铎(1614—1...

孩子作文不好,多是辭彙量少條理性差,富蘭克林兩個實操助娃提升

最近抽時間看了《富蘭克林自傳》這本經典書,這本書講述的是美國國父富蘭克林從貧困家庭的孩子經過努力、磨鍊成為一個引導美國獨立運動的百科全書型通才的真實事迹。富蘭克林出生於一個貧窮的皂燭製造家庭,只讀了兩

高考政治价值观人生观

应该不能,认识论所讲的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也就是说认识论在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用人生观价值观来分析的思路是完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