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吴越吴王夫差剑在秦陵博物院亮相(图)
Posted 宝剑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周时期吴越吴王夫差剑在秦陵博物院亮相(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周时期吴越吴王夫差剑在秦陵博物院亮相(图)
昨日,“东周时期吴越历史文化展”在秦陵博物院举行,吴王夫差剑和四代越王剑齐亮相,再现2000多年前吴越争霸的历史。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堪称国宝的吴王夫差剑,这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吴王夫差剑中保存最完好的一把,2400多年后依然锋利无比。吴越宝剑誉满天下
在铸剑的历史上,吴、越国的兵器制造技术享誉天下。现如今,留存于世的吴王光剑、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等,其上几何暗花纹铸造技术、剑首同心圆纹饰制作技术、复合剑的制作技术,堪称青铜兵器制作技术的“三绝”。
此次由上海、南京、浙江、苏州、安徽等地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吴越珍宝展,展品共115件,其中不少是2000多年前的吴越宝剑,可谓珍贵异常。
“夫差剑”:保存完好 锋利无比
华商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展出的吴越宝剑中,至少有四代越王的宝剑,还有最为珍贵的“吴王夫差铜剑”,堪称国宝。此外,展出的还有“越王不光”“越王州句”等越王的宝剑。
虽然这些宝剑历经2000多年,但是保存依然完好,不少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告诉华商报记者,此次展出的吴王夫差剑是目前国内外同类剑中品相最精美完整的一件。该剑通长58.3厘米、身宽5厘米、格宽5.5厘米、茎长9.4厘米,剑身宽长,覆有蓝色薄锈,刃锋极犀利。近锋处明显收狭,双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线,两从斜弧面。剑格作倒凹字形,饰兽面纹,镶嵌绿松石,一面已流失。茎上有两道凸箍,箍上有纤细的凹槽,遗存少量绿松石。圆盘形首,铸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剑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铜分铸后再衔接剑茎而成。剑身近格处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吴)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夫差剑”至少有9把
在展览现场,华商报记者发现,同一个越王有不同的几把剑,对此,程义说,现在常流传的夫差剑有20多把,其中专家认定有9把为夫差剑,此次展出的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把,该剑早期流失到海外,后来被台湾一名收藏家从日本购回,然后才回到苏州博物馆。该剑剑身有一层蓝色薄锈,刃锋极其锋利。据苏州博物馆所做最新测试,在不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仅以剑体自身重量,即可轻松划断12层宣纸。
为何有这么多君王的剑呢?程义说,这些剑不一定全部都是吴王夫差自己用的,有的是赏赐给有军功的大将的;有的可能作为礼品赠送给其他国;也有的可能类似兵符,是可以调兵遣将的权力象征。
相关参考
在吴越青铜剑中,最为人们瞩目的,便是吴王剑和越王剑。吴王夫差剑,通长58公分,前锋内敛,两丛有血槽,剑身中脊和刀缘明显,近格处有铸铭: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剑格装饰有兽面纹,绿松石镶嵌,微有脱落。茎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有一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夫差带兵前去攻打
导读: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京杭大运河当地时间6月22日上午10时许,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献给吴王夫差的西施到底是死是活,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吴越故事中的西施其人,《史记》中并没有任何记载。直到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才出现她的俪影: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公元前484年,吴国军队再次沿着运河北上,准备对夕日的霸主齐国发难。由于前一年的间接战略失败,吴王夫差这次准备同对手直接进行正面较量。尽管还有越国、鲁国和几个淮夷小邦的盟军支持,但作为主力的吴军还是承
夫差简介吴王夫差,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物。他是姬姓,大家应该都熟悉,就是西周王室的后裔。因为是吴氏,继承了祖宗的产业,也就成了吴王了。夫差剧照他生活在春秋的时候,也是末期了,阴差阳错下就成了亡国之君。本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吴王阖闾与夫差的关系,竟然是祖孙两人(史记弄错了)”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吴王阖闾和吴王夫差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吴国君主,但是关于两人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谜,两人肯定
春秋时期吴越两个诸侯国都在长江一带。吴国第二十五任君主被越国君王打败,受了战伤病逝。他的儿子夫差接替吴国王位。勾践成了夫差的杀父仇人吴越两国因为相邻,彼此讨伐,都想吞并对方壮大自己。勾践打败了吴国,吴
吴王夫差,第一个当盟主却险些被灭国的男人?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春秋战国时期,从齐桓公第一次开始会盟称霸,在此后时间里,年年都有会盟这一活动,这是一帮强大的国家召集会盟,以此来确立自己的
一提起成语“卧薪尝胆”,按照惯性思维,人们就会联想到越王勾践。其实,历史上的“卧薪尝胆”事件,并非真的存在。直到唐朝,勾践还没卧过薪按传统说法,“卧薪尝胆”应该发生在春秋时期。然而,《左传》在“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