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徒弟子路的志向是什么
Posted 孔子
篇首语: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的徒弟子路的志向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的徒弟子路的志向是什么
子路的志向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也是追随孔子时间最久的学生,如果说这样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志向,我想大多数人会不相信,其实子路的志向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改变的,从一开始的简单的物质需求慢慢转变,转变,最后变成了君子之道。
子路塑像
子路的出身比较贫寒,甚至衣食都是问题,所以在自己的生活没有温饱情况下,孔子问子路的理想,子路说,我想要与我的朋友一起分享我的好车和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这个时候的理想还是简单的,这与子路的生活条件相关,子路这样说,不怕别人笑话,因为这确确实实就是子路的志向。
当子路跟随孔子的日子久了,自己也在鲁国当上了官,甚至是当上了当权者季的宰之后,子路这个时候已经是一个不愁吃喝,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人了,这个时候的子路可以说已经实现了自己当初的志向,这个时候子路的志向是什么了呢?从子路的行为上就可以见到一斑,子路这个时候辞掉了官职,去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可以说走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路。我想这个时候子路的理想就是孔子的理想,想要实现儒家的治国理念。
子路曾经率真的表示如果给自己一个有着内有外患的大国,只需要三年的时间自己就可以让那里的人们变得勇敢,并且知道礼仪。这个时候我想子路的的理想是治理好一个国家。
后来子路在陪着孔子周游列国后来到卫国当上了大夫孔悝的宰,并且在治理蒲邑的时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说起志向获得一定程度的实现。
当孔悝与蒯聩发动政变赶走了卫出公的时候,子路赶去城里,子路明明知道自己此去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还是去了,当帽子掉下来的时候,子路不顾生命捡起帽子,称“君子死,而冠不免。”,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个时候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已经是子路的志向。
子路是谁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子路是其字,名字为仲由,是孔子的弟子,位列七十二贤,是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时期鲁国卞人,也就是今天的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子路早年生活比较清贫,事亲至孝,是《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故事的主人公,比孔子小9岁,是孔子的弟子中追随孔子时间最长的人。
子路画像
子路比较勇猛好武,在孔子问子路喜欢什么的时候,子路直接说,喜欢长剑,一开始的时候子路并不想拜孔子为师,并且对于柔弱的孔子表现出了傲慢与不屑,但是一旦是看到孔子的智慧,马上改正了自己的态度,拜谢孔子,表示自己“敬受教”。
子路曾经做过很大的官,在早年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卫国大夫孔俚的宰,可以说也是荣极一时,具有相当不错的政治才能。子路曾经在邵做首长,那个时候掌权者季要求百姓在五个月内开凿一条运河,子路看到了百姓的辛苦,甚至将自己的薪水贴补上,并且从自己家里拿出粮食给做工的百姓吃,孔子知道了让子贡跑去砸破了做饭的锅。可见子路是爱民如子的。
子路为了追随孔子,当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甚至是辞掉了高官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可见子路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子路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是比较自信的,子路曾经说给自己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千乘之国,自己三年就可以治理得人民勇猛能战,并且知道礼仪。
但是终其一生,子路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政治夙愿,在子路做卫国大夫孔悝的宰的时候,子路被政变的蒯聩杀死并且剁成了肉泥,可谓惨烈。
子路的故事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其追随孔子的时间也非常的长,甚至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辞官陪伴着孔子,可以说与孔子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甚至多次的顶撞孔子,发表自己与孔子的不同意见,孔子也非常重视子路的意见,多次因为子路改变了自己的计划。当听说卫国发生了政变,子路赶去的时候,孔子说,子路死矣!可见其对子路的了解。
子路画像
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卒于公元前480年,比孔子小九岁,出身比较贫寒,早年就以为亲负米而闻名,即使是在后来为官之后还是想念自己已经去世的父母,孔子评价其“生事尽力,死事尽思。”
子路被孔子说服拜孔子为师,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对其也因材施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孔子并没有改变子路的本性,所以孔子说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是直性子,对孔子有了看法也不会因为其是老师而不说出来,子路总是直言不讳的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意见孔子也很看重,所以可以说两人亦师亦友。
子路具有不错的政治才能,自己也称自己可以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万乘之国,不仅仅可以使得民众勇敢,而且还可以使得他们知道礼仪,子路曾经在鲁国做了很大的官,在蒲邑做邑宰的时候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子路具有爱民如子的心情,在鲁国做地方官的时候,民众开凿运河生活艰苦,子路拿出自己家里的粮食给他们吃,孔子听说了派子贡去砸破了煮饭的锅,子路急的跳脚。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蒲邑的邑宰,并且在听说政变后着急的赶去,明知道去了之后可能会丢掉性命也在所不惜,可以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路,是一个豪爽的人,一个直言不讳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才干的人,但是这样一个人却死的有点不值得。
孔子与子路的故事
孔子是子路的老师,但是更多的时候两个人却像一对好朋友,不仅仅因为子路可以直言不讳,更是因为子路可以顶撞孔子,批评孔子,可能这在孔子的弟子中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也是比较高的,子路对于孔子也是非常尊敬的。
孔子与子路
子路对孔子是尊敬的,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子路见了文弱的孔子有点不屑,孔子教导其要学习,子路说“何学之有?”可见其傲慢与伉直。孔子也不生气,说,要是能够装上羽毛,装上锋利的箭头做成一只弩箭,那么不就射得更加的深了吗?于是子路拜谢,说“敬受教。”可见子路是鲁莽的,而孔子对于子路也是大度的。而听过孔子的话后,子路立即对孔子表现出了尊敬。
在子路与孔子相处的过程中,子路有问题总是向孔子积极的讨教,比如子路问强、子路问孔子怎么治疗国家等,同时子路也毫不讳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孔子不同的意见,比如孔子在卫国的时候去见南子,子路就非常不赞同,孔子也并没有摆出师长的架子,而是积极主动的向子路解释,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将子路完全的当做是一个弟子。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总是积极的启发自己的弟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子路总是第一个发言的,孔子问学生们的志向的时候,子路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志向,愿意与朋友共用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一起乘坐自己拥有的车马,一起共用好的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豪放。
孔子与子路之间在长期的共处下也建立起了非常好的信任,孔子在周游列国找不到施行自己思想的国度的时候,想要扎起小木筏漂流出海,孔子说,跟随我的可能只有子路了,子路听了很高兴,可见两个人是互相信任并且推崇的。
孔子与子路的情谊是相当深的,孔子对子路也是相当了解的,听说卫国发生政变后,孔子就说“子路死矣!”真的知道子路惨死,孔子在中庭大哭,甚至是“覆醢”。颜回死了,孔鲤死了,后来子路也死了,孔子受到接连的打击,于是在子路死后一年,公元前479年也去世了。
子路见孔子
子路见孔子这个故事出自于《孔子家语》,故事主要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路第一次见面时的对话场景,在初见时面对子路的疑惑,孔子简洁明了地回答了子路的问题并纠正了他的观点。
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与孔子第一次见面时,孔子问子路他的爱好是什么,子路回答他喜爱长剑。孔子说:“我问的不是那方面的喜好。凭借你的天赋,外加学习,还有谁能够比得上你呢?”子路问:“学习有什么好处么?”对此孔子回答说:“君王身边没有敢向他劝告建议的人就会容易犯错和迷失自己的方向,而有才识和能力的人身边没有能够教导他的人就会得不到对的意见和建议。就比如驱赶疯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使用弓弩的人不能丢掉用于正弓的工具;木材通过打直线的墨线加工就能够笔直的木材,人接受到别人的劝告就会明白道理;跟随老师学习,重视向老师问问题,又怎么会有不成功的?”子路听后说:“南山有产一种竹子,不用经过任何加工,就很直,把它砍下来做成的箭能够射穿犀牛的皮,那为什么要学习呢?”对此孔子说道:“在箭的尾部装上羽毛,再把箭的头部磨得更为锋利,这样的箭不是能够刺得更深吗?”子路听后向孔子施了一礼,表示感谢孔子的教导。
从孔子和子路初次见面时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非常善于引导别人学习,也可以看到孔子身为教育家的风范。
子路从而后
子路作为孔子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可爱的人,子路也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人,虽然自己也知道自己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大道不行的时代,但是仍然积极的去做一些努力,去积极的改变这种状况,即使是不能够奏效,但是也可以使得自己的心获得安稳,使得自己不违背君子之道,所以对于隐士,子路是不赞同的。
子路从而后
《论语》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子路的小故事,子路跟随着孔子出行,但是自己落在了后面,找不到孔子了,看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路过,子路于是问老人,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回答,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算什么老师?说完之后,老人就去除草了,于是子路拱手站立在一边等候,老人留子路在家里住,杀了鸡,做好小米饭给子路吃,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追上自己的老师,并且说了自己遇到的事情,孔子说,这是一个隐士啊,叫子路再回去看看,子路回到老者家里的时候老人已经出门去了。子路于是让家人转告老人说,不出来从政,不积极的做一些努力是不对的,长幼的顺序不能废止,君臣之道也不可以废止,不能只是为了自身的清白就不去为官,面对这个混乱的世道,大道不行的道理我是知道的,但是也不应该破坏了君臣之道。
从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所提倡的积极的入世态度,即使是明知大道不行,也一定要积极的努力,正是因为世道混乱,才需要有人去改变,这是儒家的思想,也是子路的想法,也正是鉴于这样的想法,子路才积极的去做官,直至在这个混乱的世道中丢失了自己的生命。
相关参考
孔子曾经评价子路“不得其死然”,有些版本在解释这句话时都理解为,孔子认为,子路只怕会不得好死,而且都会以子路最终死于卫孔悝之难,被人剁成了肉酱一事来佐证。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孔子评价子路这段话是发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虽然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确实也说明了子路对孔子的维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是最不像弟子的弟子;同时,又是最称职的弟子。说子路最不像弟子,是因为:只有子路,敢于甩脸色给孔子看,敢于批评乃至否决孔子的想法和决定。说子路是最称职的弟子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是最不像弟子的弟子;同时,又是最称职的弟子。说子路最不像弟子,是因为:只有子路,敢于甩脸色给孔子看,敢于批评乃至否决孔子的想法和决定。说子路是最称职的弟子
子路(前542年-前480年),名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期鲁国卞人(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毕生以政事见称。子路性格豪爽,有勇力、有才艺,对待父母极其孝顺。拜师
子路是怎么死的?中国古代士人中,子路是一种类型的代表。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斗,多少有点粗鲁。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他对于孔子忠心耿耿,办
子路跟着孔子走,却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个老者,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者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
子路跟着孔子走,却落在了后面,碰到一个老者,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者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锄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鸡、做饭给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比颜回大二十一岁。他勇猛耿直,性情粗犷。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是批评孔子最多的人,作为回报,他也是被孔子批评最多的人。国学智慧:孔子和子路的关系,介于兄弟和师徒之间。虽然在很多事情上,
1929年6月8日,由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先生编写的《子见南子》独幕历史剧于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公演,为加强演出效果,师生们在演出前做了充分宣传准备工作。不仅在曲阜全城大街小巷遍贴海报,还特意送票给孔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