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郑是什么典故 孔子九思说明了什么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哪有什么四季,遇见你,四季如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孔子适郑是什么典故 孔子九思说明了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适郑是什么典故 孔子九思说明了什么

孔子适郑

生活中有一句“丧家之犬”的成语,它意在比喻那些无家可归的狗,但实质上是比喻那些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关于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来自于《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适郑”的典故。

孔子周游列国图

故事内容大概是:有一天,孔子来到了郑国不巧和他的弟子走散了,孔子很是焦虑,在城墙东门旁很是着急,这时郑国过来一个人对子贡说:“东门那边好像有一个人,他的前额很是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又有点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那人如此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说完,郑国人便离去了。子贡找到师傅,便将这一段话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当时孔子并没有生气,反倒是很坦然地笑着说:“能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太夸我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在孔子看来,“丧家之狗”其实是一个人自己精神世界的写照,是褒义和善意的比喻;对于那些凄凄惶惶无家可归的人,很有可能安贫乐道、志高识远,这才是是现实世界的“丧家之狗”;想那些身宽体胖富足优裕的人,很有可能麻木不仁、行尸走肉,才是正真意义上的精神世界的“丧家之狗”。孔子周游列国,其原因并无是无家可归,至于这则“丧家犬”的成语就被后人望文生义,成为一代典故。

孔子九思

九思来源于《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记载着孔子的“君子有九思”。他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并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

孔子“九思”思想

在九思这篇文章的解释中可以知道孔子说的九件事情指的是“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在这里面,他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包括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各个方面。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看似平常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甚至让我们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超越自我等方面反思自问。

孔子不仅仅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旧贵族普遍堕落,那时的学派众多,且各学派都在不断深化和调整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映衬下,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九思”,可以说,在当时社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孔子的“九思”仍然对我们现代的或许乃至以后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孔子的思想

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孔子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

孔子曾周游列国,拥有丰富的旅游经验,也因此,在旅游观念上他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他提倡文化旅游以及感悟山水等自然景物的的旅游,较为注重感受旅游所感受的各种“美”。同时孔子还主张旅游要适度,反对过度旅游。

孔子提倡的人生观念都比较积极向上,例如他主张与富贵相比,应该更重视道义;孔子还主张与人交往要真诚,要乐心助人等等。

孔子是个颇有成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成就被世人所传颂,他的各种思想不断被世人借鉴。

孔子典故

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

孔子拜师的典故

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自己的知识并不是那么的渊博。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洛阳想要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但是孔子的家到洛阳并不是那么的近的,之间的距离恐怕有上千米,于是孔子到洛阳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都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直到几个月后,终于来到了洛阳城。准备进洛阳城的时候,他瞧见一架马车,在马车的旁边站着一位将近七十多岁的老人。身穿长袍,头发和胡子全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的样子。于是孔子猜测这位老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子先生吧!便上前行礼询问:“老人家,您就是老子先生吗?”老人见这位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就有些纳闷。孔子见老人神情疑惑,于是上前说:“我是学生孔丘,特地前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徒弟吧。”老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就是仲尼,听说你要来,我特地在这里迎你,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可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以后,孔子每天都跟在老师身旁,有不懂的就随时问,而老子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知道的传教给他。

孔子的主张

孔子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根基是以道德来规范人的一言一行,贯穿了两千年的岁月,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主张仁和礼。仁就是与人为善,礼就是言行举止等规范的总称。在孔子以前,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孔子强调要尊重祖先,祭祀活动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孔子画像

孔子还主张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晚辈对前辈,臣子对君主要绝对的尊敬和服从。这位圣人并不主张暴政。孔子的主张是国家为人民服务,不是人民为国家服务。人民的一切并不是因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孔子主张君主应该要靠仁政而不是暴政来治理国家。孔子的主张比较保守,他相信黄金时代会再度降临,极力劝说所有的人都能够遵循美好的道德。孔子还主张中庸思想,这不仅要作为一种认知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还应该要把中庸融入到自己的品行中去。

可是孔子的主张没有得到统治阶级的接受,他只是一位非常具备创造力的改革家。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混乱的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孔子在死后,他的主张普遍流传开来。

在秦朝,孔子的学说遭遇了灭顶之灾。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倒了孔子学说。可是秦始皇的阴谋并没有得逞。秦朝灭亡后,孔子的主张又在百姓中流传。在汉代,孔子的学说被提高到百家学术之首的地位。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甚至成为了选拨官员的考试教材。

相关参考

孔子典故分享 孔子老婆是谁

孔子典故孔子也并不是从刚出生就是圣人,他也是经历了一些磨难才会有今天的成就,才会成为我们伟大的圣人。关于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要数他拜师的故事了。孔子拜师的典故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

怎样成为一个君子

[史海秘闻历史人物]导读:如今是一个信息的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许多人不想看那些名言名句了,但是孔子名言名句大全可不一样,看完以后思想蹭蹭蹭提高几个档次啊。孔子1、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

君子三立、四不、三樂、三德、三戒、三畏、三愆、三態、九思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爲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

君子三立、四不、三樂、三德、三戒、三畏、三愆、三態、九思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爲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

孔子之子孔鲤 孔鲤过庭的典故介绍

孔鲤过庭孔鲤过庭是一个典故,意思是晚辈接受长辈的教训。孔鲤是仲尼的独子,他有一个著名的父亲,也有一个著名的儿子。在他出生的时候,鲁国君王给他的父亲送来了一条鱼以示祝贺,仲尼干脆就把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

《孔子家语》中的“子路受教”内容是什么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经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恶语。虽然是有点言过其实,但是确实也说明了子路对孔子的维护,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

孔子向老子请教的故事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与老子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和老子两人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据传,孔子曾经拜师于老子,在老子门下学习知识。同时,历史上还有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轶事典故也极为有名。孔子问礼于老子春秋时

孔子学徒子游子夏之间的争辩

子游子夏子游与子夏同时孔子的学生,老师的教学是相同的,但是即使是同为孔子的学生其思想也具有非常大的不同,子游与子夏就曾经因为教学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说明了教学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就是放到

许皇后公明历史典故

一、效忠于许皇后的一个叫公明的人的简介公明(公元前42年-前16年),传说为孔子后代,被认为可能是孔光之子、孔子第15世孙。生于儒学世家,擅长经学,聪颖异常、学识渊博。不到二十岁就被推举为议郎,极为严

孔子只能排第三,第一无人不服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这样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了老师的重要性。不管一个人天赋有多高,都需要老师的指点,方能“打通任督二脉”,使得自身的才华和潜力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