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代表“商鞅”惨遭车裂 五马分尸 商鞅的一生
Posted 公孙
篇首语: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法家代表“商鞅”惨遭车裂 五马分尸 商鞅的一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家代表“商鞅”惨遭车裂 五马分尸 商鞅的一生
商鞅(公元前390年一公元前338年),战胧逼谡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本名公孙鞅,卫国(今河南濮阳)人,也叫卫鞅,后来在秦国被封为商君,因而又叫商鞅。商鞅是战国时没落贵族的后裔。在秦国当丞相十年,他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贡献,是在秦国实行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商鞅变法。
一、舌战旧派,取信于君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商鞅年轻时深受李悝等法家思想影响,很想干一番事业,然而卫国极为弱小,不是他施展才干的地方,便跑到魏国,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叔痤手下做了一名门客。不过,公叔痤很快便发现卫鞅是个人才,于是便想把他推荐给魏王。
一次,公叔痤病了,魏惠王亲自来探问病情。公叔痤乘机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魏惠王听了,并未做声。公叔痤见状知道魏王不肯重用公孙鞅,于是又对魏王说:大王如果不用公孙鞅,就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跑到其他国家去,不然后患无穷。魏王答应了他,然后就起身回宫了。
魏惠王刚走,公叔痤就马上命人找商鞅来,告诉他说:刚才我向大王推举你,不过我看大王并没有任用你的意思。于是,我让大王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你必须立即离开魏国。
商鞅不以为然,笑着说:大王既然没有听您的话重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了我呢?于是,他哪儿都没有去。
不出商铁所料,魏惠王离开后,对左右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一会儿让我重用公孙鞅,一会儿又让我杀掉他。这不是荒唐透顶吗?当时,秦国比较落后,秦孝公为了使秦国称霸,决心征召有才能的人。他在求贤诏令中说: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能献出奇计良策使秦国强盛者,就封他做高官,赏他大片土地。
当时,公叔痤已经去世,商鞅知道魏惠王一定不会重用自己,当他听说秦孝公招纳贤才的消息后,就决定到秦国去。
到了秦国以后,商鞅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的介绍,与秦孝公面谈了三次。
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向他大讲尧舜禹的仁义,要求秦孝公学习他们,行帝王之道。秦孝公根本听不进去,直打瞌睡。第二次见秦孝公时,商鞅把第一次的话重复了一遍。此时秦孝公显得很耐烦,生气地对商鞅说:你怎么这么迂腐?我如何能重用你啊?第三次会面时,因为商鞅已经摸清了秦孝公急于称雄于世的思想,大讲富国强兵之道,他说:一个国家想要富有,必须注重农业:要强大,必须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理好,必须有赏有罚。有了重赏,百姓就能拼命;有了重罚,百姓就不敢犯法。有赏有罚,朝廷才有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并决定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孝公要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消息传开后,秦国贵族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利益,均表示强烈反对。秦孝公于是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讨论。
商鞅说:有独到见解,作法高明的人,总会受到世俗常人的讥笑和反对。愚笨的人在事情发生后还不知为什么,而聪明的人却能做出正确的预见。 般人不能和他去商量革新和创造,只能让他们坐享其成。做大事业的人,用不着跟一般人商量。只要能使国富民强,就不必按旧制度去办,也没有必要遵守老规矩。秦孝公觉得商鞅讲得非常有道理。
然而,贵族甘龙却反对说:我听说圣贤之人不用改变民众的习俗来推行教化,明智的人不改变原来的制度来治理国家。依据旧制度治理国家,官吏熟悉,百姓安定。如果不按老规矩办事,随意变动旧法,天下的人就会议论,甚至会引起混乱。他要秦孝公好好考虑考虑,不能轻举妄动。
商鞅立刻反驳说:一般的人安于现状,书呆子只会墨守成规。让这两种人做官,只能是照章办事,无所作为。三代不同礼,都成了王业,五霸不同法,也都成了霸业。聪明人立法,愚笨的人只能受法的管制,贤明人根据情况变更礼俗,不贤之人只能受礼俗的约束。商鞅要秦孝公坚定变法的信心。
另一贵族杜挚也反对变法,他说:没有百倍的好处,不必变法:没有十倍的功效,不用更换旧的东西。遵守旧法没有错,依照旧礼不会出偏差。希望秦孝公维持现状,不必变法。
商鞅针锋相批驳道:过去的帝王并不是走同一条路,该仿效哪个帝王?成汤与周武王,他们并没遵循古代的制度,不是兴旺发达起来了吗?夏桀和商纣王,没有改变旧有的制度,不照样灭亡了吗?如今,想要使国家富强起来,怎能不变法呢?
商鞅滔滔不绝,说得大臣们个个哑口无言。秦孝公听他讲得头头是道,大加赞赏,并深有省悟地说:鄙野小巷的人少见多怪,孤陋寡闻的夫子才喜欢无谓的争论。愚人高兴的,正是明智人感到可怜的:狂妄人称快的,正是贤能人所担心的。拘泥于世俗的那一套议论,我不再想听了。通过这场舌战,以杜挚、甘龙为代表的守旧派失败了,也更加坚定了秦孝公变法的决心。
二、公布新法,立木取信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鞅新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孝公下定决心变法,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
商鞅从小受法家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在秦国主持变法时,从实际出发,全照搬李悝的主张。臂如,耕战政策,当时有很多政治家都在各诸侯国实行过,但只有秦国有显著的效果。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商鞅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所以,他的改革十分有成效。据《史记》记载,商鞅在秦国推行改革十年后,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商鞅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为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国都南门外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不一会儿,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有的甚至还说:谁知木杆子里藏着什么货色。就凭这根三丈长的木杆,扛着走这么点路,就赏十两黄金?说不定会引来什么麻烦,大家千万不要没事找事!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商鞅听说没有人肯扛木杆,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家疑神疑鬼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一个小伙子,说:我来试试。说着,便把木头扛起来就走。大家闪开一条道,跟在小伙子身后向北门跑去,把木杆送到北门,大家又陪小伙子回到城南门。小伙子一到,商鞅就对他说:你听从朝廷命令,是个奉公守法的好公民。立即命人赏给了他五十两黄金,一分也没少。看热闹的人一见他真得了赏,都后悔自己刚才没扛,错过了机会。
这件事立刻传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都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公布之后,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也有说新法不好的,遭到了旧贵族的反对更是预料中的事。这时候太子触犯了法令,破坏了新法,他以为商鞅不能对他怎么样。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令行不通,主要的阻力来自于那些自恃位高的大贵族,必须对他们进行惩罚,新法才有起到作用。秦孝公同意了他的做法。
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于是商鞅就对太子的两个老师进行严厉的处罚。人们看到商鞅执法不徇私情,再也没有人敢不遵守新法了。新法施行后,秦国百姓从新法中得到了好处,都开始喜欢新法。商鞅因变法有功,公元前352年被提升为大良造。
变法期间,秦国迁都咸阳。咸阳北靠高原,南临渭河,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特别是通往函谷关,这对秦向东方发展提供了便利。迁都咸阳,很明显地反映了秦国要向更大规模发展的雄心壮志。
商鞅的变法,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还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新法施行十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林之中也没有强盗,乡村城市安定繁荣。秦国百姓当初抱怨说新法不好的,又来夸奖新法好。从此以后,百姓中再也没有人敢议论新法。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国力日益强盛起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直以来,秦国最大的威胁就是魏国。因为当时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中的头号强国,而秦国力量比较弱,黄河以西大片土地一直都处在魏国的掌控之下。商M变法之后,秦国兵强马壮,准备收复失地。公元前340年,齐、赵两国再次向魏进攻,魏国形势危急。商鞅认为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于是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昂为将,领兵抵抗秦军。就秦、魏当时的兵力而言,秦国想迅速取胜,还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于是,商鞅给公子印写了一封信,叙谈在魏国的旧情,愿意罢兵和好,并约公子印前来饮酒。当时魏国正处于几面受敌的境地,对于商鞅的邀请公子印深信不疑,于是前去会面。会面之后,正当饮酒时,早已埋伏好的秦兵一拥而上,将公子印抓起来了。秦军趁势将魏军打败,取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魏国对外连年作战,国内空虚,只好把黄河以西大部土地割给秦国讲和。这时魏惠王想起公孙痤病重时向他推荐商鞅为相之事,非常后悔说:我真恨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公孙痤的话。
商鞅打败魏军之后,秦孝公封给他15座城池封,称他为商君。商鞅变法的确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史书评价: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奖不私亲近。因此,变法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用今天的话说,商鞅变法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综合国力。不可否认,商鞅变法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全面的基础。商鞅的变法适应历史的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所以商君死而法未败,不像以后的王安石诸人,人死而法废。
相关参考
...和公孙鞅,后来因为秦孝公封商地,改名为商鞅。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商鞅也想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抱负。早年间,商鞅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当管家。公叔痤对商鞅很是重视,...
商鞅为什么被车裂商鞅被车裂的原因1、在秦惠文王看来,商鞅必须死,因为当年商鞅对自己的师傅用了割鼻子的酷刑,这是车裂商鞅的原因之一。2、更深层的原因是商鞅已成为王权与贵族利益冲突的焦点,为了安抚贵族的反
商鞅为什么被车裂惨死被车裂的原因:1、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2、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
商鞅被车裂的原因: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变法的过程中暴露无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会的今天看来是很在理的,但在以权治国的古代社会无疑是过分的。不论因何触法,知道你触犯了他订下的法规,你就得受罚,没有任何理由,
商鞅车裂说明了什么,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这说明了什么
商鞅被“车裂”,“而秦人不怜”这说明了什么商鞅本意也许是想从严治国,却未免太苛刻了一些;太子不愿意迁都说了几句不满的话,商鞅割了太子师傅公子虔的鼻子;商鞅经常亲自查看囚犯,曾经一天杀700多人,秦国很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思想家,秦国正是因为实行商鞅变法才逐渐强盛起来。很多人好奇,商鞅的老师到底是谁,他又是师承哪个流派的呢?其实商鞅师承法家,他是当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还是卫国国君后代,据说李
在秦朝时代除了坑杀和腰斩之外,还有:车裂车裂即五马分尸,很简单,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记得商鞅就是受五马分尸之刑。要把人的头跟四肢砍下来都得花不少
商鞅是哪个学派的商鞅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家的利益,纷纷展开利益保卫战,此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让商鞅根据秦
我们对于商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历史的课本上商鞅变法非常的醒目,因为商鞅这个人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竟然是被秦惠王活生生的车裂了,但是,他为什么会被车裂,按道理说,就算把他的权利全部收回,并且驱逐出境,也不...
我们对于商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历史的课本上商鞅变法非常的醒目,因为商鞅这个人的结局太过于悲惨,竟然是被秦惠王活生生的车裂了,但是,他为什么会被车裂,按道理说,就算把他的权利全部收回,并且驱逐出境,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