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孟津之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Posted 孟津
篇首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周武王“孟津之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武王“孟津之誓”,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周文王称王九年之后病亡,继位的是太子姬发,也就是周武王,武王掌权之后,以姜太公为“师”,负责军事;以弟弟周公旦为主政,负责政务;以召公和毕公为左右助手,出谋划策,以期继续周文王的事业。武王还把都城从文王时的丰迁到了镐(今陕西西安),为进攻商朝作好准备。约前1068年,为了检验和证实自己的实力,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的忠诚程度,武王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据说,参加阅兵的诸侯有800家之多,都认为“纣可伐矣”,可武王却说"未可"。武王的这一态度,说明观兵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立即讨伐纣王,而是要验证自己的力量。周武王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孟津之誓”。因灭商条件尚未成熟,又退师而归。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伯夷、叔齐均为殷代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之子。国君欲传位于幼子叔齐,叔齐认为应该由长兄伯夷即位方合于礼,便将君位相让。伯夷认为叔齐即位是父亲之命,为人子者应该顺从父命,执意不肯即位,不久出逃回避。叔齐依然不肯即位,也出逃避位。国人只得立国君中子为主。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老尊长,相携投奔。入周时,西伯已死,武王正用车载着西伯牌位,率师征伐殷纣,他们拦住武王,叩马进谏,认为父死不葬而大动干戈,就是不孝;周为殷之臣,以臣伐君,就是不仁。因此,他们坚决反对伐纣。武王左右随从要杀他们,太公望说这是仁义之人,命人将他们扶走。武王灭商后,天下都拥戴周的统治。伯夷、叔齐觉得周不仁不义,再食其粮是耻辱,遂隐居于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以采食野菜为生,不久饿死。临死前,他们仍然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暴易暴而不知其非,嗟叹自己命运衰薄,不遇神农、虞、夏的大道时代,而遭逢这君臣争夺的乱世,以至找不到归宿。
相关参考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当武王...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当武王
商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孤竹国的小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一个叫伯夷,一个叫叔齐。他们的父亲十分喜爱他们,对他们抱有很大的希望。在两个儿子当中,父亲似乎欣赏叔齐更多一点,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 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是北方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国王「”亚微”喜欢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老国王去世,叔齐认为依照礼仪,应该由大哥即位。伯夷说,父亲希望让你继承王位,我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叔齐
1、尧,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后人称其为唐尧。2、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3、叔齐,伯夷之弟,与其兄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4、赵武
1、尧据传说中国上古五帝之一的唐尧出生在顺平县(原完县)的伊祁山,因此伊祁山就又称作尧山。后人称其为唐尧,帝尧曾在今邢台大麓禅让位于舜。 2、伯夷不食周粟的河北(卢龙)人。 3、叔齐伯夷之弟,与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列传》篇章中,开篇引用孔子对伯夷叔齐的看法,表明孔子对伯夷叔齐“贤人”姿态的评价。文中写道: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
伯夷和叔齐商末贵族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恪守仁义而成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
关于伯夷叔齐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齐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备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高人。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在列传之首,加以褒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