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报父仇,掘墓鞭尸的圣武宰相“伍子胥”

Posted 太子

篇首语:少年意气强不羁,虎胁插翼白日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时期为报父仇,掘墓鞭尸的圣武宰相“伍子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时期为报父仇,掘墓鞭尸的圣武宰相“伍子胥”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康为楚国人。有谋略,具胆识。封于申地,故又称申骨。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谋略家。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男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思陷客,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统国,以报杀亲之仇,从此其一生的坎何经历就此拉开了序幕。。

一、父兄被杀,子胥逃亡

在中国的春秋历史上,伍子胥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其实沿着他的生命轨迹仔细研读下来,就会发现他的人生其实是一场大悲剧,而其性格中的诸多冲突,却为其人生添上了许多的传奇色彩。

《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楚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伍奢曰: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e,能成大if,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王不听,使人召二子曰: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伍子胥逃亡之前,伍家仕于楚国已三代以上,名声很好。楚平王有个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费无忌做他的少傅。费无忌非常嫉恨伍奢,一~直在寻找机会,来个斩草除根。

楚平王派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建迎亲。见秦女长的姣美,费无忌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她,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平王听从了他的意见,娶了秦女,后生子轸,另给太子建娶了媳妇。

无忌既以秦女献媚于平王,因离太子而事平王。无忌恐怕平王死而太子继位,杀害自己,便设法陷害太子建。建的母亲是蔡女,平王不宠爱她。平王也越来越疏远了太子建,派其守边地的城池。无忌不断向平王进谗,说太子因为秦女,对王怨愤,要王有些防备。还说太子居城内将兵,外交诸侯,就要作乱。平王就把建的太傅伍奢召来审问。伍奢知无忌进了谗言,便说:大王为什么为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之亲?无忌对平王说:王如不制止,将要被擒。于是平王发怒,把伍奢囚禁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派人提前告诉太子,于是太子建逃到宋国去了。

机会难得,无忌便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是贤能,不杀,将是楚国的忧患。可以伍奢为质而召之。平王就派使臣对伍奢说:能把你两个儿子叫来,你就能活命,不然则死伍奢说:伍尚为人慈温仁信,叫他,一定会来:伍员固执刚强,能成大事,他知道来了一块被擒,是不会来的。平王不听,召公子,说:来,吾生汝父:不来,今杀奢也。伍尚说:我能见父一面,虽死犹生。伍尚接受逮捕后,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满了弓,箭对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伍奢听说子胥逃跑了,不由长叹:楚国君臣将要苦于战火了。伍尚来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块杀死了。由于伍子胥没有上楚平王的当,所以楚平王决定在全国各地通缉伍子胥。

从父亲、兄长被杀那刻起,伍子胥就对楚平王怀恨在心,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伍子胥从楚国逃出来,经打听得知太子建在宋国,于是前往宋,打算辅助太子建从宋借兵夺回楚国政权。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还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今安徽含山县北)。然而,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一时难以想到脱身之计。据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即所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少年头。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叫东皋公,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家中。东皋公有个朋友,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胥二人行至吴江口,见河水茫茫,却无船

渡,又担心后有追兵。正危急时,有个打鱼的的老头划着一只小船而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解下腰间佩剑赠给渔翁,说:这宝剑价值百金,是我唯一的财产了,为报答您冒险渡我们过河的恩德,请收下吧。渔翁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5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渔父救了伍子胥,伍子胥要给渔父价值百金的剑,然而渔父并不贪图什么。一方面说明伍子胥想知恩图报,这或许是司马迁想要表达的;另一方面也说明,渔父是个十分善良的人,只想着救人,他的人格比伍子胥这个贵族子弟高尚的多。因为其前面联合晋国消灭郑国的丑行,可能他不是在知恩图报,而是把救他的命当成了交易,以为渔父贪图他身上佩带的宝剑,这个解释是可以说得通的。从渔父回答伍子胥的口气,明显看出他极为生气,认为伍子胥实在太小看人了。

二、为报父仇,掘墓鞭尸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出来,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成大业,颠覆楚国,报仇雪恨。而当他辅佐的吴王阖闾,率兵攻破楚国都城后,伍子胥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以讨还血债,父债子还。然而,此时楚昭王已逃离都城,躲了起来。此时的伍子胥犹如攥紧了拳头,用尽全身气力猛地打出,击中的却是无形无体的空气一样,于是失望、愤怒之极。那该怎么办呢?伍子胥不得不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三百,以报父仇。

《史记 伍子胥列传》中记载: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人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雠,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J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伍子胥逃到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阖闾即位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协助其管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为了巩固和扩大吴国的统治,伍子胥向吴王谏以安君理民、强国兴霸之道,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托伍子胥筑城郭,设守备,实仓糜,治兵库。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用伍子胥为谋士,孙武为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五战五捷,攻下了楚都郢,楚昭王仓皇出逃。

当初,伍子胥和申包胥原是至交,伍子胥逃跑时,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报杀父兄之仇。申包胥则说:我一定要保存楚国。等到吴兵攻进楚国郢都,伍子胥搜寻楚昭王,已经找不到了,就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止,以泄心中杀父之恨。申包胥逃到山里,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太过分了!我听说,很多人一起努力,可以改变上天定下的命运,但如果上天愤怒了,也能够破坏人的谋略而使你一事无成。你原本是楚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却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极点了吗?伍子胥则回话说:替我告诉申包胥说:我日暮途远,所以要倒行逆施。申包胥逃到秦国,向秦国求救。秦哀公没同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日夜夜痛哭,竟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说:楚国虽然暴虐无道,但是有这样好的臣子,怎能眼看他们亡国!接着,秦哀公便派大将子蒲和子虎常领兵车五百乘,去解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吴,秦两军在稷相逢。结果是,秦军大胜吴王阖闾然后撤兵回去。

于是,历史上就上演了这样一幕:伍子胥把楚昭王赶跑了,不能实现父债子偿的目的,于是,把楚庄王的尸体从坟墓里挖出来,鞭尸三百下,才罢休。

提起伍子胥这段,难免要想起蒲松龄的那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虽然说得不是伍子胥,但是,伍子胥比起越王勾践来说,同样都是报仇,但伍子胥却比勾践高尚得多了。

掘墓鞭尸,在惩罚或是复仇的手段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但这一手段也未免太过于残忍,连一向主持公道的司马迁也发出了怨毒之于人甚哉的感叹。但是关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还有另外的传说,《伍子胥变文》一书中作了具体的描述:

昭王弃城而走,遂被仵相擒身,返缚昭王。你父坟陵,今在何处?昭王启子胥曰:我父平王,已从物化,负君之罪,命处黄泉,事既相当,身从脔割,父愆子替,何用尸骸?请快仇心,任从斧越(钺)。昭王被考,吃苦不前,忍痛不胜,遂即道父墓所。子胥提得魏陵,脔割剜心肝,万斩一身,并诛九族。子婿唤昭,曰:我父被杀,弃掷深江。遂乃偃息停流,取得平王骸骨,并魏陵、昭帝,并悉总取心肝,行至江边,以祭父兄灵曰子胥深当不孝,父兄枉被诛见戮痛切奈何!此为势力不加,所以蹉跎年岁。今还杀伊父子,弃掷深江,奉祭父兄。惟神纳受。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由此可知,伍子胥是从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的嘴里得知楚平王坟墓的具体位置,并根据位置对其进行掘墓鞭尸的。

伍子胥实在是可钦可叹之人。对伍子胥鞭尸一案,也有人认为伍子胥是一引狼人室、卖国求荣的大卖国贼。可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赞他为烈丈夫,认为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

三、鞠躬尽痒,死之悲怆

吴国的辉煌,真可谓是昙花一现。阖闾的儿子夫差当政后,重用奸臣伯海疏远伍子胥。而在当时越王勾践正在卧薪尝胆,一心灭吴,吴国亡在旦夕。伍子胥敏锐地感觉到即将发生的亡国之祸,数次进谏,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夫差不听,偏信奸臣伯旱牟餮裕竟然赐刀令伍子胥自刎。

《史记 伍子胥列传》记载:吴王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何乱矣,王乃反诛我……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刎死。

公元前496年,赵王允常死,其子勾践即位。吴王阖闾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便发兵攻打越国。勾践统兵抗击来攻的吴军,吴越两国在携李(今浙江嘉兴)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战。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A,没想到却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吴王阖闾临终之前告诫儿子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是一个很有本事而且非常勇武的人,但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耳根软,有妇人之仁,喜阿谀奉承。由于刚刚当了国君,根基不稳,父仇未报,对伍子胥这样有分量的老臣自然是很尊重。从伍子胥的性格来分析,他的大仇已报,人生的最后时光已经不多。唯一可以做得也就是以生命来报答吴国,即使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在子胥的扶助下,夫差灭越国而以勾践为奴,意欲称霸天下。蒸蒸日上的吴国,有一胸怀天下的夫差,再加上有一个深谋远虑的子胥,称霸之期不久矣。然而,吴王对越国的处置让子胥如鱼鲠在喉,也就是此时伍子胥的偏执逐渐显示了出来。伍子胥认为国君的才能对国家的前途是至关重要的,却没有为自己考虑祸福,只懂谋国不懂谋身呀!他对夫差有恩,夫差是被他推荐才立为太子的,但有时的犯颜直谏甚至让夫差下不了台,在一个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却又才能出众的国君手下当个忠臣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夫差西破强楚、南降于越、北威齐晋、称霸中原后,两人的矛盾更是达到了顶峰。由此,君臣之间开始有分歧了,主要出现了三个分歧:

第一个,夫差放臣服的越王勾践归国,这在伍子胥看来,无疑是放虎归山,吴越争霸数年,如今吴胜越败,不斩草除根势必会留下后患。

第二个,英雄难过美人关,吴王宠信越女西施,子胥看出这是越国实施的美人计,以后就会离间君臣,使吴王大兴土木,导致兵乏民困者,西施当是罪魁祸首。

第三个,吴王任命越国大夫,也就是号称天下第一谋士的范蠡为大夫。当时,子胥说了这样一句话:范蠡若真心归吴,乃吴之大福,否则,灭吴者必范蠡也。事实证明,他说的是千真万确。

吴越之间的争斗,最终归结于伍子胥和范蠡两个人之间的战争。吴王信任哪一方,决定着吴、越两国的命运。子胥谏言痛陈利弊,吴王不听,子胥想杀勾践而不得,想杀西施也不得,他耿直的性格比不上范蠡的隐忍与耐力^当他咄咄逼人地要求夫差绝后患时,范蠡则不露痕迹地运筹帷幄。一个王者,坐得越高,越春风得意时,对于忠言往往越觉得刺耳,更何况伍子胥强硬的态度,而且还是要杀夫差的信臣爱妃。在夫差眼里,位高权重的伍子胥是在对王权的挑衅,至此君臣之间关系越走越远。

伍子胥认定自己的见解是对的,于是他坚持自己的灭越主张,始终不渝地抗争至死。在伍、范的斗智中,伍子胥逐渐处于下风,直至他将儿子送去齐国,为吴、齐交好,日后联手抗越做准备,这已是保护吴国的下下之策。然而,夫差却把这一切误认为是子胥通敌卖国,伍子胥的个人悲剧达到顶峰。他忠于吴王,到最后却落得吴王赐剑自刎的结局。

临死之前,伍子胥仰天叹道:唉!谗言小人伯阂作乱,大王反来杀我。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人都城,灭掉吴国。语毕自刎而死。

伍子胥死不瞑目,至死希望夫差醒悟。

吴王听到那番话后,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投进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就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命名叫胥山。

后来,果不出伍子胥所料,夫差争霸心切,于公元前482年率全国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会盟,与晋争长。越王勾越伺机调集四万九千大军分两路,一路断吴归路,一路直捣吴都。又经笠泽之战(今苏州南)和对姑苏的长期围困,遂置吴国于死地。夫差派大臣去和越国谋和,越国不答应。夫差在自杀之前说:吾无面目以见子胥也!于是,夫差就用棉絮盖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伍子胥凭他的职位以及在吴廷中的影响力,竟多番除勾践而不得,冒险往前走了一小步,即压下了北进的国策。正是这一小步,法定了他的悲剧,以三代老臣、相国之尊,无实罪而遭夫差赐死。伍子胥之死是悲壮的,他为吴国可谓殚精竭虑,几乎到了寝食不安的地步,但作为政治家,伍子胥也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首先,他低估了夫差北进中原的勃勃雄心:其次,他更高看了自己在吴廷的影响力。他想力挽狂澜,却不明白,一只积蓄了巨大能量的铁拳必须要砸出去!假如夫差战胜越国后,伍子胥紧促其北进,那吴越之争历史很有可能要改写了。

伍子胥是个极为有本事的人,吴国因其而兴,结果却死得那么悲惨,不得不让人深思。概括一下,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只懂直谏,不知曲谏。伍子胥与前任领导关系很好,阖闾了解他信任他,自然没问题。但是到了第二任领导夫差时,形势便已经发生了变化,伍子胥虽是元老,但能有几个君王喜欢劳苦功高而自己驾驭不了的老臣呢?而偏偏此时领导又作了几个错误的决定,伍子胥进谏,特别是最后的诤言,是那样痛快淋漓,那样不给夫差的面子,那样声嘶力竭,那样绝望和决绝。夫差说,你这是逼着寡人杀人啊。

要知道,作为部下不懂得曲谏忠言,只会招致领导忌恨。而伍子胥就是只知道直谏,不知道曲谏之人。有时候,两点之间最近的距离并不是直线。曲线救国的道理,伍子胥显然是不懂的,这是伍子胥做人和做事之间发生了冲突。伍子胥成就了自己的一世英明,如他所言,历史记住了他的英名。可是,他辅佐的吴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2、没有搞好和领导之间的关系。伯褐所以那般受宠,就是因为他会搞好和吴王之间的关系,会顺从、迎合。虽然他接受了外国的贿赂,但吴王却依然对其信任有加,他的阿谀奉承对吴王是相当有用的,如果无人卑躬屈膝、舔疽舐痨,只会让吴王兴趣索然。要知道,只要你能把领导服侍得舒服,你就能狐假虎威,得风得雨。当然,领导也不是不喜欢忠臣,只是小人更能让他快活,让他找到作为领导的快感。

3、不懂得如何与小人相处。伍子胥性格刚烈,复仇心强烈。鞭尸三百,就是伍子胥发明的,必欲置对手于死地,就是伍子胥的使命。伍子胥由于树敌太多,在其死后,越国的文种大臣拍手称快。小人永远都是不会绝种的,并且散布广泛,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如果你不幸与小人共事,千万不要心慈手软,必须阻止小人前进的步伐。因为小人一旦当权,将会为害无穷。就像费无忌和伯阂谎,残害忠良,足以亡国。在小人面前,联合起正义的力量以防止其得势。如不能阻挡,最消极的办法就是不要得罪他s而伍子胥却时时处处于小人作对,不是明摆着找死吗?

尽管如此,伍子胥也是值得称赞的。他年轻时代叛国复仇,最后为了吴国而自杀,被浮尸江中,屈原的《九章 悲回风》中有这样一句话:浮江淮而人海兮,从子胥而自适。由此可见,伍子胥的江湖地位非同小可。

一直以来,伍子胥都是历代颂扬的忠义样板,因为孔夫子有三讳: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有点儿党同伐异的味道,所以,虽然伍子胥在复仇过程中使用的权力过于阴暗,但已彻底被他的光芒所掩盖。

相关参考

你知道过年吃糍粑是纪念谁吗?

过年打糍粑是很多地方的习俗,那么其实吃糍粑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哦。吃糍粑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来到吴国后,他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

夫椒之战(春秋时期)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吴楚争霸期间,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大败越军的一场战争。这年,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

伍子胥一夜白头 伍子胥鞭尸复仇

伍子胥这位春秋时期的名人,不仅名留史书为后人敬仰,其一生也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传说伍子胥在逃亡吴国途中被困于昭关一夜之间急白了头;他为了复仇在楚平王已死的情况下还掘墓鞭尸。下面我们来看看

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

伍子胥掘墓鞭尸,是史上最狠毒的复仇方式

中国历史上最为刚烈的大丈夫当数伍子胥。楚平王要杀伍奢(伍子胥父亲),又担心他两个儿子回来报仇,派使者假借伍奢之名招其二子。哥哥伍尚(伍子胥哥哥)说,父亲召我,若求生不往,为天下耻笑。弟弟伍员(伍子胥)

伍子胥为何要盗墓鞭尸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伍子胥受封

伍子胥为何要盗墓鞭尸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伍子胥受封

伍子胥为何要盗墓鞭尸

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是中国史书着墨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伍子胥受封

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最狠毒的盗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

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最狠毒的盗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