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再谈兵---兼为赵括平反
Posted 战争
篇首语: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纸上再谈兵---兼为赵括平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纸上再谈兵---兼为赵括平反
两千多年前的那一仗,留下了“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也永远把赵括定格在“无能”的位置上。然而历史真的如此吗?从一些资料中可以看出许多反证。
长平之战争夺的焦点是上党郡,赵秦战争开始前,是属于韩国的。韩国受秦攻,恐惧之下打算献给秦国,可是上党郡守却将十七县都献给了赵国,战争由此而起。我们的历史书上用“纸上谈兵”仅4个字就概括了他的军事生涯,意思很明确了:就只知道理论,实践起来就不行了。
我刚看的《特别关注》11期上的一篇“再说纸上谈兵”的文章(也是转摘的)概括了一些资料,还原了一些历史真相,为埋在地下几千年的赵括平一次反,还赵括一个公平。
赵秦战争开始前,赵国君臣认为,秦军远道而来,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国的名声,在上党地区可谓“失道寡助”,时间一长,粮草供应势必困难。待秦军不得不退时,赵军趁势击之,便胜券在握。总的意思就是,秦军适合速战速决,而赵军则更适合打持久战。这就是为啥在战争前3年里,赵国老将廉颇为什么坚守阵地,与秦军对峙的原因。难分难解的战局倘若持续下去,将来对赵国将是十分的有利。可是,没想到后来先缺粮的居然是赵国。原来赵国总共动员了50万人参战,粮草和武器的装备的消耗极大。战争进行了8个月,赵国的战争经济已不堪重负,战略储备也将消耗怠尽。据说,廉颇甚至命令士兵在夜间高声点数,好象在搬运粮草,以迷惑秦军。而世人皆以为秦国路远,粮草供应势必困难,殊不知秦军通过渭水、黄河、洛水船运粮草,不耗人力牛马,畅通无阻,而且其国内军粮囤积甚多。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战前准备不充足的话,可以向邻国或盟国寻求帮助嘛。可当赵国向齐国求援的时候,这个曾经拍过胸脯的盟友居然拒绝,楚国也袖手旁观。发生这种出卖行为,是因为两国国君已经更换,秦国也向两国施加了很多外交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当时,战国七雄从秦,赵,齐,燕,四强变成秦、赵两强。其余五国对赵国的恐惧甚至高于秦国。赵国败,六国尚能像以前一样联合对抗秦国。但赵国胜,秦国龟缩关中,那么赵国势必扩张,而扩张的方向不会是秦国,只会是和赵国有宿仇的燕国和魏国。就这样,赵国失去了援助。
那么,既然持久战打不了,那就得考虑换下作战方式了。赵王数次命廉颇出战,速战速决。廉颇鉴于战场形势及敌我力量对比,拒绝王命。赵王别无选择,只能派愿意打速决战的将领赵括把廉颇换回来。就这样,赵括以这样的形式出场了。白起的智谋当然更胜一筹,另外的因素是上党郡的地形山河纵横交错,赵国用“胡服骑射”训练出来的轻骑兵发挥不力,而秦军的弩箭却派上用场,步兵配有7米的长矛和3米长的戟,十分有利于接触战。赵王是逼不得已才起用了赵括,也许有人说赵括的军事才能还是不及于廉颇的。其实赵括在长平之战前就早是赵国名将,公元前280年随父攻打齐国直取麦秋城,他出谋划策攻破由墨家弟子布置的防御,斩齐军2万;公元前270年在韩国境内击败强大的秦军,赵王褒奖之。我们再来看看秦王对赵括的态度。当时廉颇的对手是王齿,很多人根本就不熟悉此人,也就是一无名之辈。而赵括来了之后,秦王换上白起,先前那个人做上了白起的副手。白起我就不多做说了。大家都知道他,也足以证明秦王对赵括的重视程度了。
赵括也没给我们丢脸,刚到长平前线的时候,显示出了他娴熟的指挥能力。他命令一部分军队佯攻沁水,给秦国本土造成威胁。然后,又率军猛攻白起,准备让秦军首尾不能兼顾。几个回合交锋下来,秦军果然节节败退。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抛开其他不说,单从这个地方就可以说明了赵括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个纸将军了。即使在最后突围的战役中,赵括的排兵布阵也是很出色的。他用三分之二的军队,顶住倾巢出动的秦军,用三分之一的军队,分做两队交替轮换猛攻秦军穿插部队。秦军渐渐不支,秦昭王“发年十五以上悉旨长平”以阻挡赵军。在此情况下,赵军才没有突破秦军的阵地。那句话是啥意思大家都知道吧,秦国只要满15的少年都派上战场了。表面是说明战争是多么残酷多么无情。另一个角度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赵括多么牛X了吧。
在赵军被围后,赵括表现上佳。在城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不利条件下,他仍率军同敌人顽强的战斗了49个日日夜夜,并身先士卒,率赵军冲击秦阵。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
赵国的这次拼死反击,给秦军造成巨大伤亡。长平大战后,秦国不仅没能乘胜灭掉赵国,反而数次被其余五国痛击,甚至一度被攻入咸阳郊区,二十多年之后才恢复元气。
虽然,最后赵国还是败了,但通过以上几件事情大家是不是对赵括有了一个新的了解,至少不能那么肯定的认为此人就是一草包将军了。这是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双方的胜负因素,并不是我们今天几篇文章就能说明的。各国关系,地理战略,战术特点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战将的谋略相对来说并不是唯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应该看到秦国的内政改革比赵国强,不应该把失败的责任都推给他一个人来背。眼见还不一定为实,耳听就更不一定就是真的了。除非我们能回到过去,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亲身来体会下赵括将军的军事魅力。
相关参考
与赵括相关的成语,一般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纸上谈兵,这里除了纸上谈兵,我还补充一个成语,夸夸其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谈一下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和作用。纸上谈兵,首先我们从字面上进行文字理解。兵一般要不是指兵书...
赵括这个名字千古留名,是因为他给全中国人民提供了一个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典故。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把他视为生活中的反面教材,拿来警惕自己,做任何事不能“纸上谈兵”。直到这些天,开始恶补我战争史方
提到长平之战,几乎人人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纸上谈兵,而创造出这个成语的人就是赵括,几千年来,赵括一直被作为一个反面形象来教育国人,要大家知道,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中国的历史大抵如此,事实不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4年,罗马人为了向地中海周边区域扩张,对腓尼基人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布匿战争。公元前262年,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为了维护帝国统治,大力弘扬佛法,并于同年皈依佛教。两年后,中国
长平之战,赵王因为国力不济,不能用廉颇的固守之计,只好以赵括既代廉颇。而赵括主动出击,不是没有胜机,可惜赵军粮草、兵力都不足,这才无力回天。即使如此,赵括也大量消耗了秦军的有生力量,没让秦军占到大便宜
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战国名将赵括(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比喻的是只凭书本理论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
没有赵括的纸上谈兵,廉颇就一定能够击退秦国的倾国之兵吗?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决战长平廉颇为将,赵国恐灭国矣将军热血洗长平,身负百箭力前行。奇谋忠勇谁堪比?后人无知赋骂名。赵括并非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