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瓦解六国合纵
Posted 苏秦
篇首语:你对时间的态度,就是你对仅有一次生命的态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寸不烂之舌瓦解六国合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寸不烂之舌瓦解六国合纵
战国时期的楚国。一天,楚国令尹(楚相)昭阳家中正在举行宴会,贵卿如云,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不热闹。席间,令尹昭阳突然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一个玉璧不见了,满座哗然,议论纷纷。渐渐地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身上。昭阳见状,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把那年轻人捆绑起来,拷打逼供。怎奈,那年轻人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却死活不肯招认,令尹昭阳只好挥手将那人赶了出去。
那年轻人遭此毒打,心中好不委屈,跌跌撞撞赶回家来,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起来:唉,想不到自拜见恩师鬼谷子下山以来,初涉楚国竟遭此厄运。妻子一面给他擦洗着伤口,一面责怨道:都怪你一心读书游说,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此时,那年轻人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又有理不完的心头乱绪。一想到同门师兄苏秦如今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而自己却尚在家中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思前想后,还是欲罢不忍。于是,他张开嘴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有没有?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年轻人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此人便是张仪。其后,他真的就凭借这张利口,巧施纵横之术,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受辱赴秦 图谋兵事
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纵横家苏秦四处奔波,终于先后说服了燕、赵等六国,初欲合纵抗秦。这一年,适逢秦国派大良造公孙衍(号犀首)破魏军于雒阳,生擒魏将龙贾。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惊散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赵国尽管颇具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派人乔装打扮,暗中行事。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张仪正苦于怀才不遇,当然希图同窗提携,便决定投奔苏秦。
张仪千辛万苦,满怀希望地来到赵国。第二天便去见苏秦,可是没有人给他通报。直到第五天,看门的才给他往里回报,那人回来说:今天相国很忙,他说请您留下,改日去请您。张仪只好又回到客店,耐心等待。谁知道一连等了几天,半点消息也没有。张仪气得便要离去。可是店主却说:您不是说过相国打发人来请您吗?万一他来找您,您让我上哪儿找去!我们也不敢把您放走哇!张仪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左右为难,心里很是烦躁。度日如年地又熬过了几日,总算盼来了苏秦的接见。尽管先前的冷漠已使张仪料到,此番接见肯定不会怎么隆重和热情,但实际情况竟比他的预料还要糟糕。张仪整整衣冠,擦着袖子,上了台阶。只见苏秦孤傲地坐在堂上,见张仪进来,竟-动未动。张仪忍气吞声地向苏秦作了一个揖,却见苏秦慢条斯理对他说:多年不见,你好哇?说着,指了指下面的一张桌子,说:该吃饭的时候了,请在这儿用点便饭吧。我还有话跟你说呢。张仪只好坐下来,见眼前摆着的只是一点青菜和粗米饭。往上一瞧,却见摆在苏秦面前的尽是山珍海味。他本想拂袖而去,肚子却饿得实在难受,只好强咽下去。谁知还没吃几口,却听得苏秦说道:我知道你的才干比我强,却怎么穷到了这步田地。我要把你推荐给赵侯,叫你得到富贵,倒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可是我怕你没有志气,做不了什么大事,反倒连累于我?张仪听罢,再也坐不住了,直气得七窍生烟,说道:季子!(苏秦的字)我以为你没忘了朋友,才千里迢迢地来看你。想不到你根本没把我放在眼里,连同学的情义都没有!你……你……你太势利了!说完,拔腿就走。
张仪决定弃赵而去,投奔他邦。去哪儿呢?张仪细想列国形势,其他诸侯皆不足成事,惟独秦国前途无量。在他看来,投奔秦国,小则可以打击赵国,借彼一洗私冤;大则可倚此一展宏图,实现自己终生的政治抱负。于是,他毅然就道,西行入秦,投奔秦惠王。
西行之路,关山重重,千里迢迢,张仪又囊中羞涩,想去秦国,想见秦王,真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啊。然而,张仪居然时来运转,刚踏上征程就遇见了一位慧眼识英雄的好心人。看得出,这位好心人是个家资万贯的富豪,可对张仪却像忠实的奴仆对待高贵的主人,伴他同行同宿,代为支付一切费用,使他一帆风顺地到了秦国。要见秦王,必得有人引荐。可是,张仪根本没有这笔可作敲门砖的资财。于是,这位令张仪感恩不尽的好心人再一次慷慨解囊,不惜金银,帮他在朝廷内外频繁活动。终于,这位好心人的金银财宝,为他铺就了走向秦王宫殿的辉煌之路。
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9年),张仪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正后悔失去了苏秦,见张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立刻拜为客卿(官居卿位,待之以客礼),参与谋划军国大事。
张仪千辛万苦,终于如愿以偿,心中不胜欣喜。他正琢磨着该如何酬谢为他搭桥铺路的好心人,谁知那人却要辞谢而去。张仪很是不解,问道:我依赖先生,得以深居显位,现在刚到报德之时,何故要匆匆辞别?那人道:此恩此德,纯系苏君所施。然后把苏秦的意图一一转告。张仪听罢,又是感激,又是羞隗,叹道:我在他人圈套之中,却全不觉悟,我不如苏秦已显而易知。何况我又刚到异都,哪能谋攻赵国!请代我谢苏君,他用事时,我绝不贸然建言。
饰身相魏 计破合纵
张仪入秦,一年以后,即周显王四十一年(公元前328年),秦惠王命张仪同公子华率军进攻魏国,大败魏军。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没有使秦惠王忘乎所以,对于六国诸侯联盟所造成的威胁,使他深感不安,梦寐以求地想拆散联盟。
一天,秦惠王向众臣询问拆散联盟之计。一位大臣马上进谏:联盟是赵国开头的,大王应先攻打赵国。谁去救赵国,咱们就打谁。六国诸侯无一不惧怕我们秦国,恐怕都会各揣心腹事不去救援赵国。这样一来,六国联盟自然就拆散了。
众臣全部赞同。只要秦惠王一点头,赵国马上就会战火连天。
我看不能这样做。张仪急忙站出来反对。他早就料到秦国众臣会提出此议,当然也做好了力排众议的准备。他说;六国刚订立联盟不久,彼此无隙,硬拆焉能拆散?现今,诸侯之地5倍于秦,诸侯之兵10倍于秦,如若我们发兵进攻赵国,韩、楚、魏、齐、燕一起联合起来攻打我们,敌众我寡,后果将不堪设想。
秦惠王也担心会出现这种局面,忙问道:依你的意见呢?张仪胸有成竹地说:硬拆不如软拆。依我看,不需大动干戈,只要设法让他们相互猜疑,拆散他们的联盟就指日可待了。离咱们最近的是魏国,最远的是燕国,咱们不妨先从这一远一近入手。咱们把从魏国拿来的城邑退还他几座,魏国准会感激大王。另外,只要大王把女儿许配给燕国太子,就和燕国成了亲戚。这样,我们秦国就不再孤立了,而且六国也会彼此暗存戒心,联盟就会瓦解。接着,张仪提出了一条总的战略方针:交替使用进攻与政治怀柔两手策略,集中力量打击近邻魏、韩两国。
惠王觉得言之有理,便依张仪计策行事。其后不久,秦国便主动将占焦、曲沃二地归还于魏,并派公子繇出质于魏,谋求和好。
这一打一拉,弄得魏国且喜且惧。趁此时机,张仪又身入其国,游说魏惠王,说道:秦国对魏国如此宽厚,魏国可不能失礼呀!魏王慑于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又感谢秦国归还土地,人使通好,竟然迷迷糊糊地钻人瓮中,献出上郡、少梁15县(今陕西东北部)给秦,以感谢秦王。
全部占有了河西之地,使秦国在战略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和北面没有强敌;南有秦岭,使它与巴蜀和楚国相隔;东依黄河、函谷关一线天险,可将各诸侯国拒之关外。张仪此举,既帮助了赵国,又折散了联盟,使秦国名利双收,既多得了别国土地,又落了个睦邻友好的美名。同年,秦惠王仿照东方诸国的制度,设置相国之职,由张仪担任。这样,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张仪便名声大震,凭借其出色的辩才和足智多谋,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个作相国的人。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他亲自为将,率兵攻占魏国的陕地,却把当地民众归还于魏,又是且打且拉的策略。
两年后,即周显王四十六年(公元爽前323年),张仪鉴于魏国竭力拉拢齐国的对抗秦国的行动,建议秦国采用连横策略。于是,张仪亲自和齐、楚大臣在桑地相会,交好齐、楚,迫使魏臣服于秦。只是他的这一策略被由秦入魏的公孙衍识破,公孙衍为此发动了韩;魏、赵、燕、中山等五国共同称王的运动,即所谓五国相王,即互相结盟以对抗秦、齐、楚。但由于这五国的统治者各怀异心,四分五裂,根本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联盟。就在当年,楚国派兵在襄陵打败魏国,夺取了魏的8个邑。
张仪见有机可乘,便与秦惠王精心策划,主动卸去相国之职,暗地前去魏国活动。意在拆散关东诸侯的合纵计划,劝说魏国做个与秦连横的带头羊。
魏惠王正在内外交困之际,一见张仪到来,竟然不加思索,把他视为扭转乾坤的救星,拜他为魏相。张仪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又对魏国内政了如指掌,再凭借他那巧舌利口,向魏惠王展开了凌厉的攻势。
首先,他纵论魏国兵微将寡,地无险助,又四面受敌,既不可战,亦不可守。
其次,他分析合纵抗秦是画饼充饥,难于成事。他说:亲兄弟之间都有争夺钱财的人,六国君主却要依靠苏秦欺诈虚伪的谋略,实难成事。这是很明显的。
其三,他大讲背秦之害:大王不交好于秦国,秦王若下令进攻魏国的河什(魏国河西之地),占据卷、衍、燕、酸刺等地,劫卫取阳晋,那么,赵国不能南下。赵国不能南下那魏国就无法北上,魏国不能北上那合纵就会因此受阻。合纵一旦受阻,那大王的国家就会危在旦夕了。秦国挟持韩国而进攻魏国,韩国惧怕秦国,秦、韩联合为一体,魏国势力很快灭亡。这是我之所以替大王忧虑的原因啊!
其四,他又大谈联秦之利:基于上述原因,替大王考虑,魏国不如和秦国交好。如果大王与秦交好,那么楚、韩两国一定不敢轻举妄动;没有了楚、韩两国的忧患,大王自可高枕无忧,不必再担心国家安危了。况且,秦国真正要削弱的是楚国,而能够使楚国削弱的只有魏国。楚国虽然有富强辽阔之名,实际上非常空虚;楚国的士卒虽然众多,但却不堪一击。调动魏国全部兵力进攻楚国,一定会大获全胜。与楚国绝交有利于魏国,削弱楚国而迎合秦国,既可退祸于楚,又能安邦定国,这是大好事啊。大王如果不听从我的忠告,一旦秦兵东伐魏国,到那时候一切就晚了。
张仪滔滔不决,言语间时而语含珠玑,时而又不免夸大其辞,虚声恫吓,直说得魏惠王真伪难辨,半信半疑,犹豫不决。如此数年,魏国对外方针一直举棋不定。这就为秦国的发展及其分头打击关东诸侯争取了时间。
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随着秦国势力的不断扩大,张仪作为秦国间谍的面目暴露无遗。魏国驱逐了张仪,拜公孙衍为相。张仪不负使命,重新又回到秦国。第二年,公孙衍联合.赵、韩、齐、燕、楚合纵抗秦,推举楚怀王为纵约长。这是六国第二次大规模的合纵活动。但是,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因此态度也各异:楚、燕并不热心此举,不肯出兵与秦作战;齐国更是隔岸观火,坐收渔人之利。只有魏、韩、赵三国由于历史上和地理上的亲密关系,出师同秦国交兵。结果,函谷关一战,秦军大败三国联军。然后,秦国派智囊樗里疾率兵攻打魏、韩、赵三国,大败联军于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俘虏韩将军申差,斩首8万,喧嚷一时的五国伐秦之举,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相关参考
秦惠文王在位27年,无论是从政治体制建设还是军事斗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打破六国联合,瓦解齐楚联盟,不但缓解了当时的政治危机,变军事劣势为优势,而且为以后秦国攻灭六国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
春秋战国时代的众多“士”中,张仪是相当厉害的一个人。苏秦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六国,组成一个松散的军事同盟对抗秦国。张仪却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齐楚燕韩魏亲近秦国,组成了反方向的合纵组织。张仪的这个成
秦、齐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缓冲地带的小国大量消失,大国之间直接冲突更加剧烈。燕、韩、赵、魏、楚纵向居于中间,"巧舌如簧"、"三寸不烂之舌"的辞辩之士,往来大国之间,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竟然出现士人怒而
核心提示:欢迎访问本站网中华上下五千年苏秦说六国合纵的故事。 公元前329年,苏秦先到了秦国,游说惠王。但当时秦国刚刚处死商鞅,非常不欢迎到处游说的士人。苏秦于是向东到了赵国,赵肃侯的弟弟奉阳君很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六国合纵的文章,欢迎阅读哦~秦国享国37君。早在春秋时期,便成为“货真价实”的春秋五霸,秦穆公时益国十二,拓地千里,何等威风?到了战国时期,尤是秦孝公商鞅变法后,更是成为战
范雎用了将近8000两黄金,解除了六国的合纵,秦王没有理由不惊喜
范雎作为秦国历史上的一位智谋远虑,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他的一些计策,的确是让人称奇的,而且也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天下的策士聚集于赵国,想联合六国实行合纵,来和强秦进行对抗。六国如果进行合纵成功了
苏秦合纵六国的故事是怎样的?苏秦成功了吗 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拜师学艺,与张仪一起在鬼谷子那里学习纵横之术。他曾经去见周天子,可是没有人在周天子面前推荐他。于是,他改变主意,到秦国去求见秦惠公
智激张仪苏秦在赵国时,秦惠王派犀首攻打魏国,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打算挥师向东挺进。苏秦担心秦国的部队打到赵国,盟约还没结缔就遭到破坏。于是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维护萌芽期的联盟。苏秦派
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当他年轻的时候,曾经穷困潦倒。但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后,他又一次游历天下。纵然开始的时候不顺利,然而很快就身配六国相印,其队伍庞大胜过诸侯。那么,苏秦是如何配得六国的相印呢?
战国后期,七国之中数秦国最为强大,无论兵力还是物资都较为充足,因此为了吞并天下,秦国经常侵犯其他国家来扩充领土。因此,与其他六国特别害怕秦国,不断地想办法来应对被秦国随时侵犯的局面。就在这个时候,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