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治水的故事,在岷江制服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
Posted 岷江
篇首语:什么是知识?它不是别的,是记录下来的经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冰治水的故事,在岷江制服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冰治水的故事,在岷江制服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
李冰是一个水神一般的人物,传说他在岷江曾制服了一条兴风作浪的孽龙。他懂水,会治水,许许多多水患在他的手上乖乖地变成了水利。他治导过洛水,疏波过沫水,开凿过盐井……而他在岷江上修筑的雄伟壮丽的都江堰,创造了世界少有中国罕见的奇迹。都江堰是李冰不死的凿凿见证,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巍巍丰碑。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利家。他和他的儿子李二郎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于岷江流域承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他和儿子二郎在都安县(今四川灌县西北)率领劳动人民修筑的都江堰最为著名。
战国时期,秦国向西南发展,吞并了蜀国,设置了蜀郡。在秦灭蜀国60多年后,即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守。蜀郡地处于平原,峨江穿流其中,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但那时岷江水患非常严重,每年夏秋季节,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房屋,造成千里荒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景况。李冰任蜀郡守后,决心改变这种情形,率领人民兴修水利,以解除灾害,开发蜀郡。
为了彻底治理水患,李冰和儿子二郎,又邀请了有治水经验的人,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地形和水情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勘测。原来岷江发源于终年积雪的岷山上,从川北高山急流而下,水势湍急,挟带有大量泥沙。它一流到灌县,进入地势和缓的成都平原,水势变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便沉淤河底,壅高河床,容易造成水灾。而灌县西南又有一座玉垒山,挡住了岷江,使江水不能东去。每年涨水时,西岸发生水灾,东岸则因水流不过去而往往出现干旱现象。战国初年原蜀国相开明曾率领人民开凿过玉垒山,但由于工程较小,江东干旱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此时李冰根据当地人民的意见,又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开凿玉垒山,得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的目的。
治理岷江的工程开始后,李冰和上万民工一起开山凿石,为了能早日凿穿玉垒山,李冰听取群众的建议,先在岩石上开槽,然后在槽里填满柴草,点火燃烧使岩石爆裂,开凿起来就省事多了,因而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最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取名"宝瓶口\'从玉垒山分离出来的石堆叫作"离堆\'
但是,由于宝瓶口地势高,进入其中的水量不大,洪水季节仍然发生水灾。为此,李氏父子和当地人民反复察看地形,最后决定在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修筑一道分水堰,把岷江水分成两股,使其中一K入宝瓶口。可是,江流水急,筑起的石堰屡被洪水冲挎,李冰便组织民工用竹子编成笼,装满鹅卵石沉人江底,获得成功。
筑成的分水堰上尖下宽,象个金字塔,又名金刚堤(分内外金刚堤延伸于峨江中心的堰头,远望好象一个大鱼嘴,所以又称"分水鱼嘴"或"都江鱼嘴"。"分水鱼嘴"是都江堰工程最重要的部分,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隔成"内江"和"外江",东边的一条叫"内江",西边的一条叫"外江",外茳即岷江原来的河道。分水堰,因为位于都安县境,取名为"都安堰"。宋、元之后改称"都江堰"。)都江堰的建成,对岷江水害起了根治性的作用。到了洪水季节,便通过内江分流,减轻外江的负担,免除外江流域的水患。同时,他们又定出了分水的比例:春季江水小,内江下游的农田正需大量水来灌溉,将岷江水的六成引人内江,四成流入外江;夏季江水大,又将峨江水的四成引入内江,六成流入外江。从此岷江流域很少再发生洪水泛滥之灾,也保证了灌溉区的用水。
为了加强都江堰的分洪减灾功能,又在鱼嘴的南端和离堆之间修建了溢洪工程飞沙堰。飞沙堰长约200米,是用大竹笼装鹅卵石筑成的一个较低的滚水坝。夏季水大时,内江的水便可以从滚水坝上翻过去,溢入外江,以使内江水量适当,保证灌溉区的安全。而且,飞沙堰能排除沙石,由于滚水坝较低,加上水流的冲击,不仅能将小石头带到外江,在水大的时候,很大的石块也能从堰上滚走。这说明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能够掌握和运用水流旋涡作用的原理了。
李冰还命人刻了石人,置于江中,作为观测水位的标尺,做到"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意思是说水少时,不能让石人的脚露出来;水大时,不能让水漫过石人的肩,以准确地控制内江水的流量,这表明水位规律,已基本上为当时的人们所掌握。
为了保证整个灌溉分流,以及都江堰的长久效益,李冰父子制定了都江堰的岁修原则和制度。岁修原则是"深掏滩,低作堰","深掏滩"是指掏挖淤积江底的泥沙,保持河床的适当深度,使江水畅通无阻。为了指示掏滩的深度,李冰又命人作石犀五头,埋在内江,作为掏滩的标准,即:掏滩时要掏挖到被泥沙淤没的石犀,才够深度的标准;"低作堰"是指不要把飞沙堰修得太高,太高了,向外溢洪不畅,会淹没内江下游的灌溉区。此外,还规定每年霜降时节,用杩扎先在外江截流,让江水全部流入内江,掏挖外江河槽。第二年立春时节,再以同样的方法掏挖内江,以及飞沙堰等工程的修整。这些工程的整修,都要在清明节前完成,以待讯期的来临。
都江堰修成后,广阔的成都平原"旱则引水滋润,雨则杜塞水门",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据《水经注》卷三三引《风俗通》载,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万顷",就是100万亩(当时一亩合今五分二厘以后,纵横交错的灌溉网不断扩大,支流和渠道有520多条,灌溉了内江和外江流域的)3个县,灌溉面积达300万亩。解放前,都江堰工程遭到破坏,河床淤塞,堤岸经常决口,灌溉面积缩减到90万亩。解放后,对都江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增添了新的灌溉渠道,灌区27个县(市),灌溉面积极扩大到800万亩。辽阔的成都平原成为高产稳产的农业区,创造了都江堰自兴建以来最好的效益。
除修建都江堰外,李冰还有"辟沫水之害"的功绩。所谓"辟沫水之害",就是治理沫水,沫水即大渡河。大渡河发源于蒙山,潜流地下,到了下游由于受山崖的阻碍,水流揣急,尤其是南安(今四川乐山)人岷江处,"水脉漂疾,破塞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征发民工开山凿岩,疏浚河道,方便了航运,也使水害变为水利。
李冰还治导了什邡等县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主持开凿了广都盐井,建筑桥梁等,并从岷山上伐梓,柏,竹,顺江漂流,省力而又方便民用。李冰任职期间,可以说为发展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开发蜀郡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李冰去世之后,蜀郡人民非常怀念他,在都江堰内江东岸修建了二王庙,以纪念有功于人民的李氏父子。
李冰乃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专家,他经过考察,摸清了岷江水流的规律,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治水方案,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都江堰整个工程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方法,都有相当高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综合地消除水患,直到现在,都江堰仍在发挥作用。这项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在世界水利技术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相关参考
1、李冰显圣二千多年前,秦蜀郡守李冰,是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技术专家。他领导成都平原上的各族人民,凿开离堆,在岷江的江心筑起一条大堰,还开挖通向成都的柏条河和走马河,建成了规模宏伟的都江堰。从此都江堰以
李冰简介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他号称陆海,出身地与生卒年不详。在公元前256年,他被秦昭王任命为蜀郡太守。蜀郡那时是旱涝之地,蜀郡人民长久以来一直与洪水与干旱做着斗争。李冰在当地人民的呼吁声
中国水利发展史主要人物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
说到李冰,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成都建造的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卧在蜀中,滋养着川西平原,使成都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除了为成都人民解决水患,李冰更大的功绩是给成都人民带
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失败之后,皇子刘辩继位是为少帝,何太后临朝,何进辅政。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在朝中开始兴风作浪。何进和袁绍合作准备杀宦官以谢天下,并且私调董卓、王匡、桥瑁、丁原等人围攻洛阳。但是事情
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杰作。李冰自己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当初一个造福百姓的小举动,没想到会一直福泽后世子孙,时至今日人们对都江堰都是赞不绝口,都江堰的建成使四川从灾害多发区,一跃变成了水旱从
在尧舜时,有一条黑蟒兴风作浪,荼毒生灵,令周围百姓们叫苦不迭。东海龙王派了他的九个儿子来降服黑蟒,青龙抱着为民除害的信念,与黑蟒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青龙与黑蟒同归于尽。现在的九条河据说就是九条青龙与黑
1.都江堰和长城哪个历史价值更高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
现在这个你看看怎么样~~~很早很早以前,黑龙江的名字并不叫黑龙江,江里住着一条白龙。据说这一条白龙,是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许多性情凶恶的龙都被制伏了,而它却逃到这里,常使江水泛滥,冲毁房屋,淹没五谷,家
治水英雄开国帝王人文初祖,大禹故事妇孺皆知,但他出生在哪里呢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且闻名中外。大禹治水英雄、开国帝王、人文初祖的伟岸形象,早已根植于民众心中。但他究竟出生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