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
Posted 司马
篇首语: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
野史《格格春秋》里记载着这样一则趣事: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一天,《战国策》的作者刘向请几位朋友赴宴。刘向本是节俭之人,不会无故请人喝酒,朋友们一猜便知他必有为难之事相求。还真让朋友们猜中了,酒至半酣,刘向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稿让大伙传阅。朋友们一看,见题目是《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告诉大家,这是即将编入《战国策》的文章,因为要作为史料,所以要极其慎重。他说总觉得文章对司马错渲染不够,缺少刀光剑影的战争描写,很难表现大将的八面威风。所以,今天特意请朋友们提点意见,帮着出个点子。文章传阅完毕,有个朋友随口吟了一首诗:
司马挥师谋略伏,
错认蜀地当故土。
智名不取勇功没,
胜却鏖战拼杀苦。
这是一首嵌名诗,诗中嵌着“司马错智胜”。见朋友如此多才多艺,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当即诵诗一首:
坐论庙堂司马功,
巧取巴蜀错刀锋。
霸业奠基谈笑事,
终得华夏成一统。
有人就问:人家诗里有“司马错智胜”,你这诗里有什么?这个人说:我诗里有“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刘向说:你们这一个一首诗、那一个一首诗,净卖弄自己这点学问了,倒是给我出个主意哦!大伙一致表示:哥们儿写得不错,弟兄们全通过了,准予发表!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战国策》这部历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中有些章节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名篇。正是由于文章非常优美,才使后世研究者对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拿这篇《司马错论伐蜀》来说吧!张仪主张伐韩击周,司马错却力主灭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仔细想想,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考虑。事关对哪个国家用兵的问题,怎么会三言两语就能做出决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说,《战国策》叙事的妙处就在于此,许多文章只为阐明观点,但不载录不必要的情节。还是以《司马错论伐蜀》为例,文章只重点记录张仪、司马错的观点和秦惠文王的表态,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争论则一律删去,这样写更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来说去,司马错和张仪又有怎样的争论呢?下面,朋友们还是听格格慢慢道来。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司马错祖籍秦国夏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韩城县,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即司马迁的八辈儿老祖宗。他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和后来的白起、王翦被称作“秦国三大干将”。《格格春秋》上说,白起用兵以战略规划见长,王翦用兵贵在缜密的战术,这两个人的用兵技巧在其指挥的历次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司马错用兵却是以谋略见长,注重战略上的时机,正如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他使战争在谋略策划阶段就已经稳操胜券。如此一来,经他指挥的战役在外行眼里便没有丝毫看点,很少被人称奇。这也正是司马错用兵的妙处,实如孙子所言:胜者无智名,无勇功。看似平平常常,其缜密精深却无处不在。司马错的功绩主要在于伐蜀定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巴蜀之地等于把秦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等于秦国的综合国力整个翻了一翻!正是由于司马错的成功伐蜀定蜀,才有了以后秦国蜀守李冰亲自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因而打造出作为秦国米粮仓的天府之国,为后来统一全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至于伐蜀的历史背景,《格格春秋》作了详尽记载。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国南面的两个邻国巴国、蜀国发生了战争。巴国都城是现在的重庆,蜀国都城是现在的成都。蜀强巴弱,巴国自知不敌而求救于秦。司马错一看便宜事来了,就力主发兵,以帮助巴国的名义灭掉蜀国。丞相张仪一听,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就想嘲笑司马错。张仪说:要想扬名,就得去大的都市,因为那里人多哦!要想成就霸业,就要到中原与各路诸侯争雄。我们现在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打败韩国、胁迫周王室,进而达到号令天下诸侯的目的。而蜀国不过是一片荒蛮之地,地处偏僻,百姓野蛮,攻打它只会劳民疲兵。即使把它占领了,也不能在诸侯中树立威名。不到中原与强国争雄,而去偏僻之地与野人争利,这不是和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吗?
张仪的观点,整个一占领中心城市的说法。《格格春秋》上说,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这种急功近利之人。这种人不考虑历史条件,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抱着革命一日就能成功的幻想,把自己的轻浮、急躁看成高涨的热情,而对别人的脚踏实地却不屑一顾,认为人家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大事。其实,以当时秦国的国力,要想与群雄逐鹿中原是远远不够的,贸然发兵,直接关系国家安危。而司马错伐蜀的论据则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句话是说,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努力扩大领土;要使军事力量强大,就要先让人民富足;要称雄于天下,就要在道义上让人民拥护你。蜀地荒蛮怕什么?我们可以好好去治理哦!领土多一分是一分、多一寸是一寸,这是我们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是蜀国侵犯巴国,我们以拯救弱小的名义发兵也算师出有名。如果放弃伐蜀而去攻打东面的韩国、东周,势必造成自我孤立,别忘了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主宰哦!而从长远考虑,夺取巴蜀之地乃是一统天下之必需,因为此地可以作为进攻楚国的跳板,得蜀即得楚,得楚即得天下。
历史背景和张仪、司马错各自所持的观点,最后,秦惠文王支持了司马错的方案,司马错率兵伐蜀。虽然是“蜀道之难难之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地通人烟”,可别忘了:秦国还有个巴国“朋友”帮忙呢!因为秦国是打着帮巴国的旗号灭蜀的。由于司马错对形势判断非常正确,秦国灭蜀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只用十个月就完成了。既然把蜀国灭了,又怎能放过因战争而疲惫的弱小的巴国?司马错不费吹灰之力,又接着将巴国灭了。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灭掉一个小国更不需要什么理由。
据《格格春秋》记载,以后,司马错又曾两度入蜀平叛。第一次是秦武王元年――即公元前310年,蜀侯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甘茂平叛,最后陈庄被诛。第二次是秦昭襄王六年――即公元前301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辉在蜀地作乱、叛秦自立,司马错再次入蜀平叛,诛杀公子辉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蜀乱遂平。
历史的发展与司马错谋划伐蜀时的设想毫厘不爽,据《格格春秋》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秦军从蜀地进攻楚国黔中郡(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北部),击败守军夺取该郡,迫使楚国把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省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秦国。而在司马错灭蜀107年之后――即公元前223年的灭楚战争中,秦军就是以原来的巴都重庆为基地,顺长江从水路进入楚国境内,从而顺利完成了灭亡楚国的壮举。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发现的大量竹简和秦营遗址成了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格格春秋》上说,司马错所指挥的战果最大的战役,是公元前316年的灭蜀之战和公元前280年迫使楚国割地求和的黔中郡之战,但是,由于这两次战役打得没费什么劲,很少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这也更加从反面证明了司马错战争艺术之高超。
格格讲了这些,还有必要再解释那两首嵌名诗吗?结合这些故事,那两首诗的含义本是一目了然的。不过,为节省朋友们的时间,格格还是加几句赘言,把这两首诗串讲一下。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司马错指挥军队,其中隐藏着很深的谋略,他把蜀地看做秦国应有的领土。正如孙子所说的那样,他用兵“无智名,无勇功”,高超的战争艺术胜过战场厮杀千倍万倍!
哦,司马错智胜!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在庙堂上的战前谋划已奠定建立奇功的基础,司马错避敌锋芒巧取巴蜀。谈笑之间筑牢秦国根基,后来终于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的,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相关参考
《三国志》:荀不赞成曹操“宜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则说荀“以忧薨”,“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对于曹魏头号大功臣荀之死,一直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神秘事件。网络上正统的看法多肯定他是因反对曹操
王贲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著名的大将军,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是其父亲,王翦王贲父子俩是秦国灭和统一其他六国的大功臣,王贲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也饱受质疑。 对于王贲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史料上没有多少记载,史
秦始皇即位后,经过十多年的蛰伏,最终从吕不韦手上夺回了权力,并且开始了统一的进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秦国的军队的战斗力。在秦国统一的企图暴露后,六国就把秦国视为最大的敌人,但无论是
秦始皇统一文字?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初,朝政不稳,在位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能更好的巩固朝政,安定天下,便开始改革政策,而秦始皇的统一文字政策是他在文化上控制天下的一大重要举措。秦始皇雕像六国所使用的文字
商鞅变法提升秦国军力,秦王为何要杀商鞅?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商鞅变法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国变法后,战斗力越发强劲。秦国最终灭六国统一天下,商鞅功不可没。可是秦王为何要杀商鞅这个大功臣呢?
《三国志》:荀不赞成曹操宜进爵国公,太祖由是心不能平,在则说荀以忧薨,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对于曹魏头号大功臣荀之死,一直是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神秘事件。网络上正统的看法多肯定他是因反对曹操自立为公加九锡,
赢政从公元前230年发动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兼并了六国。其实,在战国后期七雄之中,任何一国都有统一天下的可能与机会,然而最终却由秦始皇以气吞万里之势,横扫六合。所有的历史课本谈到秦灭六国,都有一个共
北迁汝南邓氏曾经是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邓艾的家世已经不能详考。邓艾自幼丧父,邓艾生活在战争频发、社会动荡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强兼并剧烈的中原,日子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不过,邓艾从小受过良好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实行商鞅变法,历经六位国君始终果断不移地对峙商鞅之法,是秦国壮大起来的基本原因,其实除了秦国变法维持壮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也是不容轻忽的,那就是秦国是战国七雄中,对于人才最
秦国自秦孝公以来,实行商鞅变法,历经六位国君始终果断不移地对峙商鞅之法,是秦国壮大起来的基本原因,其实除了秦国变法维持壮大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也是不容轻忽的,那就是秦国是战国七雄中,对于人才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