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共有多少篇
Posted 孟子
篇首语: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共有多少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共有多少篇
《孟子》的体例与《论语》相同。各章篇幅虽然比《论语》各章稍长,但章与章之间无逻辑联系。积章成篇,每篇都取第一章第一句的几个字作为篇名。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7篇传世。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却说有11篇。东汉末赵岐说,7篇之外,另有外书4篇,即《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而且认为这4篇是后世依仿而托也,是赝品,故不给注解,后因而亡佚。至于近世所传《孟子外书》4篇,梁启超指出,那是明代人姚士舜伪撰,乃伪中出伪。
《孟子》7篇,即《梁惠王》上下篇、《公孙丑》上下篇、《滕文公》上下篇、《离娄》上下篇、《万章》上下篇、《告子》上下篇、《尽心》上下篇。开始每篇并无上下之分。赵歧作《孟子章句》,才分上下,后人沿用至今。
古代研究《孟子》,主要的方法是注疏。注释《孟子》始于汉代,据史籍记载,当时除赵岐作《孟子注》外,尚有刘向、崔曾、诱、郑玄、刘熙等人的注本。到现在,只有赵岐的注保存下来,其余的都已失传。赵岐的《孟子注》,颇有功力,特别是对《孟子》篇章的划分,贡献甚大。
自东汉至唐代,是《孟子》研究的衰落时期,四百年间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初年张镒著的《盂子音义》、丁公著的《孟子手音》,这是首次从语言音义的角度释《孟子》。
到了两宋,《孟子》研究进入鼎盛时期,著作甚多。注释方面有孙]《孟子音义》,赵岐注孙]疏的《孟子正义》,朱熹作的《孟子章句集注》,真德秀作的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集编》。其中朱熹的《孟子章句集注》,内容简明精确,是南宋到明清时最有影响的注释书。
清代乾嘉之际,朴学兴起,《孟子》研究又出现了一番新面貌,即偏重考证,不尚空谈。其中成就较大的有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周广业的《孟子事实录》,此书对孟子生平事迹和《孟子》个别章句,有精当的考证。道光年间,研究《孟子》专著甚多。影响最大的是焦循撰写的《孟子正义》,此书注释详细,引证丰富,具有学术价值,可谓集《孟子》研究之大成。19世纪末,康有为著《孟子微》,此书借古人名义,宣传其改良主义的变法宗旨,但学术价值不大。今人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注释准确精当,在国内影响很大。另有谭承耕先生的《(论语)(孟子)研究》一书,对《孟子》一书的研究也有新意,可以参考。
相关参考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乐经》
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但《乐经》亡于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一、《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爲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宣揚仁政,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後世尊稱其為亞聖。他的弟子根據他生前的語錄,編纂了一本經典讀物《孟子》,千年來一直影響深遠。大家也非常熟悉他的很多名句,比如「天時不如
《论语》传到汉朝,开始有三种不同的本子:第一,鲁《论语》,有20篇,就是现在的20篇。第二,齐《论语》,有22篇,比鲁《论语》多《知道》、《问王》两篇。第三,古文《论语》,有21篇,无《知道》、《问王
儒家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儒家经典名言摘录 道德篇: 1、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的语录集,是儒家最主要的理论经典。有意思的是,与后世的《墨子》、《孟子》、《庄子》等各家经典分歧,《论语》明确记载了孔子被别人批驳的争执。好比《论语・阳货》中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生言行的的语录集,是儒家最主要的理论经典。有意思的是,与后世的《墨子》、《孟子》、《庄子》等各家经典分歧,《论语》明确记载了孔子被别人批驳的争执。好比《论语・阳货》中
孟子的资料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集大成者,他为发展和壮大儒家学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曾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子思的学生,他吸收了孔子的部分主张,但是又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使得儒家思想更加广阔饱满,孔曰成仁孟
最近,清华大学收藏了一批战国楚简,经过学者的精心保护和整理,现在已经正式公布的是一篇称作《保训》的文章。《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文如下:隹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